第一节 东汉、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造纸业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59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东汉、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造纸业综述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2
页码: 74-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造纸业得到推广和发展,原料多样、品种增加,社会用纸量激增,朝廷支持,形成一定体制和规模。
关键词: 造纸业 品种 社会用纸量

内容

公元105年,汉和帝死,又历九帝,到220年,东汉灭亡。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起,至280年吴亡止,共历61年,这就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公元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晋武帝)代魏称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建兴四年(316年),匈奴贵族建立的汉国灭西晋,北方从此进入十六国时期。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南方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南宋刘裕代晋,东晋灭亡。两晋共历15帝,156年。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统一,共历170年,在我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称为南北朝。南朝从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亡,经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从439年的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581年北周被隋所灭。隋灭陈和后梁(南朝梁的残余势力),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北方和南方经济都有一定的发展,而南方更为突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孙吴建国后又有进展。西晋末年大乱,黄河流域汉族人大量南迁,带去北方比较进步的生产技术,使南方生产力有显著提高。东晋、南朝时,以扬、荆两州为中心,注重兴修水利,提高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炼钢、纺织、制瓷等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出现了张仲景、祖冲之(公元429—500年)等著名的科学家、医学家。总之,将近300年的东晋、南朝,在政治上偏安一隅,在经济文化上却有巨大成就。中国历史上文化极盛时期,首推汉唐两朝;南朝却是“继汉开唐”的中转时期。
  在这一时期,文化、艺术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如东汉后期及魏、晋时代的古文经注,三国、两晋的文学、书法、绘画、雕刻等,都有杰出成就。南北朝的宗教则是达到极盛的地步,例如南朝梁武帝时在建康就有佛寺500余所,北朝北魏末年州郡的寺院竟多达3万多处。
  东汉后期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业进入了推广和发展阶段。公元107年,汉安帝继位,邓太后临朝,封蔡伦为龙亭侯,公元151年,又为蔡伦立传,再一次肯定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历史功绩,这对于发展造纸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农业、手工业和科学的进步,为造纸业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如大量抄写宗教经典)等社会用纸量的激增,对造纸业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朝廷和地方官府对造纸十分重视和支持,这是使造纸业形成一定体制和规模的根本保障。同造纸术初创时期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原料来源更广,造纸工艺与器具出现了新水平。在几百年的造纸实践中,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造纸人才,他们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在我国造纸史上树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曹丕
相关人物
司马炎
相关人物
司马睿
相关人物
刘裕
相关人物
张仲景
相关人物
祖冲之
相关人物
蔡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太康县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北周庄镇
相关地名
海南朝鲜族乡
相关地名
如东县
相关地名
龙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