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蔡伦之前已有的“纸”字乃指缣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591
颗粒名称: 二、蔡伦之前已有的“纸”字乃指缣帛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3
页码: 67-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先秦时期已有纸字,但实指缣帛而非植物纤维纸。蔡伦之前的文献中提到的纸,多为缣帛的误称。植物纤维纸发明后,缣帛仍用于重要文件,保留“绫纸”等名称。历史上对纸的误解源于对文献的误读,实际蔡伦为植物纤维纸的首创者。
关键词: 造纸 蔡伦 缣帛

内容

先秦古文中已有纸、纸两字;纸的古文字为〓,清康熙时闵齐伋撰写、毕既明篆订的《六书通》收有此字并注“群书古文”。按我国造字原则偏旁从糸,纸为丝质薄片,纸为丝滓。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纸曾以帋名之,还有人创造出〓字代表两种书写材料之总称。随着植物纤维纸完全取代缣帛之后,社会上统一书写为纸字;魏代张揖在《古今字诂》中的正确解释已见前述。南朝陈顾野王《玉篇》称:“上汉人所谓纸,丝絮所成,今纸,木皮麻布所造”。由于蔡伦之前的文献中留有纸字,后人转抄时,又将古文小篆书写体改写为今文隶体或楷书,或用纸字来注释古书记载之缣帛书写材料;从而给后代少数读者留下误会,误认为蔡伦之前已经有纸,则蔡伦并非首创,曾经引起误解的记载有如下几则:
  1、《汉书·赵皇后传》:“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曰:告伟能努力饮此药”。唐颜师古注引东汉应劭曰:“赫蹄,薄小纸也。”应劭在献帝时任泰山太守,大大晚于蔡伦造纸,因当时人已不知赫蹄为缣帛小纸而注之;而植物纤维纸却从来没有被称为赫蹄。宋赵彦卫《云麓漫钞》称:“秦汉末用缣帛,如胜、广书帛内鱼腹,高祖书帛射城上。..赵后传所谓赫蹄者,注云薄小纸,然其实亦缣帛。……则古之纸即缣帛,字盖从糸云。”
  2、晋代张澍《三辅旧事》:“卫太子大鼻,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
  这条在汉武帝之后350多年才补记的轶闻存在许多矛盾:武帝长子为戾太子而未称卫太子;《汉书·武帝五子传》记载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七岁立为太子,未有恶其大鼻之语。如当时已有纸,也应相当粗糙;皇子用以掩鼻者应为缣帛,即相当于手绢。
  3、唐马聪《意林》引东汉应劭《风俗通》称汉光武帝“东驾徙都洛阳,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
  《后汉书·儒林列传》则记载:“光武迁返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辆。”因《后汉书》已明确蔡伦之前的缣帛称为纸,所以两者的记载应均为简帛之不同写法。
  4、《后汉书·贾逵传》记载他“选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这条记载可能源于《东观汉记》,所以董巴的注语曰:“简,竹简;纸,幡纸也。时蔡侯纸尚未出也。”5、《后汉书·邓后纪》载:“是时方国贡献,竞求珍丽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绝,岁时但供纸墨而已。”
  这段记载的纸当然是指缣帛,因为和帝与邓后支持蔡伦造纸成功上献后善其能,说明原来没有植物纤维纸。方国贡献者应为缣帛,纸成为地方贡品是在产量多而质量优的后代,见本章其他各章之叙述。
  因此,所谓蔡伦之前已有文献记载的纸字实际均指缣帛。唐代张怀瓘《书断》,宋代顾文荐《负暄杂录》、苏易简《文房四谱》、史绳祖《学斋拈笔》,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清代祈骏佳《遯翁随笔》等读书笔记杂录,就是在阅读上述文献时未加甄别,误认为蔡伦以前已有纸。
  植物纤维纸发明之后,封建皇朝的重要文件仍继续用缣帛书写而保留“绫纸”、“罗纸”等名称。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当时册封后妃用销金云龙罗纸,封亲王宰相用五色金花绫纸,其他依官秩大小用不同色彩花纹的绫罗纸。据东汉刘熙《释名·释彩帛》、明代张自烈《正字通·糸部》之记载,绫、罗等均为有花纹的缣帛,因为用于书写仍被称为纸,足证这一名称从西汉皇朝沿用至后代。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蔡伦
相关人物
顾文荐
相关人物
苏易简
相关人物
张怀瓘
相关人物
史绳祖
相关人物
谢肇淛
相关人物
宋敏求
相关人物
刘熙
相关人物
张自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泰山区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