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历史记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5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历史记载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7
页码: 35-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观汉记·蔡伦传》是东汉史书,记载蔡伦发明造纸术,因功封侯并任要职,为造纸术普及后立传。该书已亡佚,部分内容存于后世史书及类书。范晔所撰《后汉书·蔡伦传》亦载其事迹。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功绩永载史册。
关键词: 造纸技术 简史 蔡伦

内容

一、《东观汉记·蔡伦传》
  《东观汉记》是继《史记》、《汉书》之后,由东汉史官相继记录当代人事的第三部史书;三国时合称为“三史”。裴松之注《三国志》记载孙权自学三史大有所益,并劝吕蒙和蒋钦宜急读三史等书。
  《东观汉记》传至唐朝,曾在武后朝中任著作佐郎与左史等职的刘知几,在博览秘阁所存史书后著有《史通》一书,记载了《东观汉记》的作者、编撰经过与内容,摘录如下:
  “在汉中兴,明帝始诏班固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作世祖本纪;并撰功臣及新市平林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自是以来,春秋考纪,亦以焕炳;而忠臣义士,莫之撰勒。於是又诏史官谒者仆射刘珍,及谏议大夫李尤杂作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起自建武,讫乎永初。事业垂竟,而珍、尤继卒。复命待中伏无忌与谏议大夫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南单于、西羌传、地理志。至元嘉元年,复令太中大夫边韶、大军营司马崔寔,议郎朱穆、曹寿杂作孝穆崇二皇及顺烈皇后传;又增外戚传,入安思等后;儒林传,入崔篆诸人。寔、寿又与议郎延笃杂作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程、郭愿及郑众、蔡伦等传,凡百十有四篇,号曰汉记。嘉平中,光禄大夫马日寔、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返,续成十志。”
  从上述记载可知:《蔡伦传》是元嘉元年(151年)由崔寔、曹寿与延笃所撰;此时是蔡伦死后30年,正是蔡伦之造纸术已在各地普遍推广制造与使用之时。为蔡伦立传的条件有二:首先因发明造纸有功;其次以功封侯并任过长乐太仆;因为据《史通》记载:“西京撰史,惟编丞相大夫;东观著书,止列司徒太尉”。据统计东汉共封各种列侯877人,其中宦者侯60人;因封侯而立传者为数不多,现存《后汉书·宦者列传》仅立传9人,而蔡伦所封300户龙亭侯是户数最少者;说明为蔡伦立传不在于官阶,而由于功在造纸。
  由皇朝秘阁所藏《东观汉记》传到金兵灭亡北宋或金被元所灭时已亡佚于兵乱。因为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秘书丞余靖与国子监直讲王洙奉诏在崇文院校勘《后汉书》时,在后记中又一次记录了《东观汉记》的作者与编撰内容,和《史通》记载基本相同,尤其是提到崔寔等人所作功臣传114篇,即包括《蔡伦传》;后记中对各家后汉史书有“传之至今,靖、洙悉取馆阁诸本参校”之语。而在《宋史·钦宗纪》记载:“靖康二年,金人胁上皇北行,..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府库畜积为之一空。”《宋史·艺文志》记载:“迨夫靖康之难,而宣和馆阁之储荡然靡遗。”如果当时《东观汉记》被掠到金中都,或者北宋时曾经刊印,则其亡佚时间还要拖后。
  《东观汉记》存世约千年,从晋至南北朝被各家后汉史书所取材;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有“后汉纪传、发源东观”之语。至隋唐而后。又被许多类书与校注者所摘录。《蔡伦传》的内容也被各家后汉史书及传世的类书与注文所保存。清乾隆时纂修四库全书,由馆臣收集汇编成《东观汉记》辑本。近十年来,历史学家吴树平在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的协助下,又扩大查检了数十种古籍注文与类书摘记,形成了22卷的新辑本《东观汉记校注》并正式出版,其中卷18《蔡伦传》的辑文为:
  “蔡伦,字敬仲,为中常侍,有才学,尽忠重慎,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客,曝体田野。黄门蔡伦,字敬仲,典作上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也。伦典上方,作纸,用故麻造者谓之麻纸,用木皮名穀纸,用故鱼网名网纸。”
  这三段辑文虽然不如《东观汉记·蔡伦传》原文完整而且相互有重复,但它已保存了蔡伦发明造纸的主要史实。辑文中“造意”的含义即现在的“发明”,因东汉时尚无发明之用词。
  二、《后汉书·蔡伦传》
  由于《东观汉记》是众多作者接续而成,只写到灵帝朝内,因董卓作乱西迁而停止;所以东汉以后出现了许多作者编撰的后汉史书。据清代平步青著《霞外摭屑》的《后汉书集解叙录》统计,历代史书曾经记载者有:
  东汉长水校尉刘珍等撰《东观汉记》143卷、吴武陵太守谢承撰《后汉书》133卷,晋散骑常侍薛莹撰《后汉记》100卷、晋秘书监司马彪撰《续汉书》83卷、晋少府卿华峤撰《后汉书》97卷、晋祠部郎谢沈撰《后汉书》122卷、晋东阳太守袁宏撰《后汉纪》30卷、晋江州从事张莹撰《后汉南记》58卷、晋秘书监袁山松撰《后汉书》100卷、宋宣城太守范晔撰《后汉书》97卷、梁剡令刘昭撰《后汉书补志》30卷、梁肖子显撰《后汉书》100卷、张璠撰《后汉纪》30卷、刘义庆撰《后汉书》58卷、王韶撰《后汉林》200卷、葛洪撰《后汉书抄》30卷、张缅撰《后汉书略》25卷。
  据刘知几《史通》记载:“自斯已往,作者相继,为编年者四族,创纪传者五家。推其所长,华氏居最;而遭晋室东徙,三惟一存。至宋宣城太守范晔,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会晔以罪被收,其十志亦未成而死。”由于范晔《后汉书》的十志未成,后来梁刘昭乃参照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成补志30卷。据《南史·刘昭传》称:“昭集后汉同异,以注范晔书,世称博悉”。刘昭自序亦云:“乃借旧志,注以补之,分为三十卷,以合范史”。
  范晔《后汉书》与各家后汉史书并存于世,至北宋靖康其他各史亡佚长达六百至九百年之久。据《史通》评论:“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至范晔增损东汉一代,自谓无惭良直。”经过历代并读诸书者的对比评价,公认范晔《后汉书》符合史实。
  《后汉书》卷一〇八中的《蔡伦传》全文为: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及和帝即位,转中常待,豫参帷幄。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元初元年,邓太后以伦久在宿卫,封为龙亭候,邑三百户。后为长乐太仆;四年,帝以经传之文多不正定,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校汉家法;令伦监典其事。伦初受窦后讽旨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及太后崩,安帝始亲万机,敕使自致廷尉,伦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国除。”
  由于范晔《后汉书》集诸家之成,后代屡有人注音释义,遂大行于世,被选为善本,凡习东汉史者,皆讽诵范书,《东观汉记》由是寖微。
  隋统一南北后,隋文帝以重赏收集民间书籍,召天下工书之士抄写,炀帝即位,又将秘阁之书抄写50副本分藏新建存书阁。公元618年隋禅位于唐,隋朝存书全部归唐;唐建国才5年,令狐德棻就奏请修梁、陈、齐、周、隋五朝史。《隋书》的纪传由魏征所撰。志由公孙无忌等撰,至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成书;《隋书·经籍志》记载内库并存后汉史书共11种886卷,包括《东观汉记》143卷与范晔撰、刘昭补注《后汉书》125卷等。
  《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初唐贞观之治时期“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当时宫廷内外“盛世修史”成风,唐太宗亲自领衔御撰《晋书》。影响所及,使高宗之子章怀太子李贤也诏集诸儒共注范晔《后汉书》,于仪凤初年(676年)完成。此时离《隋书》完成不过20年,李贤注《后汉书》时参校了《东观汉记》143卷;至今《后汉书》各传中注有“东观记曰”、“东观记为.”、“案东观记云”者不可胜数。而《蔡伦传》中未注上述词句,正好说明其内容与《东观汉记》相符合;因为注书者只注其异,不注其同,只注其漏,不注其详。经过李贤校注的范晔《后汉书》遂成为正史,刊行至今。
  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李贤因涉及宫廷政权之争而被武后废为庶人。就在同年,刘知几成进士,此后参加了皇朝内编纂修史的行列。刘知几在《史通》中称:“自汉已降,作者多门,虽新书已行,而旧录仍在,必校其事,可得而言”。在《史通·自叙》中称:“旋游京洛,颇积多年,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至于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间杂记小书,又竟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经过校阅大量史书,刘知几从中辨正存疑而著成《史通》,其中对《后汉书》与《东观汉记》的某些内容也有过评论,但并未涉及《蔡伦传》;再次证明《蔡伦传》史实与《东观汉记》相符。
  三、其他文献记载
  从东汉后期至《东观汉记》亡佚,有不少著作、类书、注文或笔记记载蔡伦造纸;其中一部份是摘录《东观汉记》,另一部分则是造纸术在社会上传播后,蔡伦最早造纸为人所共知的记录。本章只叙述其中有代表性的记载:
  东汉后期的董巴为《贾逵传》中提及“简纸经传各一通”所加注语曰:“简,竹简;纸,幡纸也。时蔡侯纸尚未出也”。
  东汉刘熙撰《释名》称:“中常侍蔡伦剉故布捣抄作纸。”
  魏博士张揖在《古今字诂》的巾部写道:“帋,今纸也,其字从
  巾,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事裁绢,数重沓,名幡纸,字从糸此形声也。后汉和帝元兴中,中常侍蔡伦以故布捣剉作帋,故字从巾。是其声虽同,糸、巾则殊,不得言古纸为今帋也。”
  晋张华《博物志》云:“汉桓帝时桂阳人蔡伦始捣故鱼网以造作纸”。
  东汉桑钦撰、后魏郦道元注《水经注》记载耒水经耒阳,西北迳蔡州、州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伦,汉黄门郎,和帝之世,捣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自其始也。”
  南朝宋代盛弘之《荆州记》载:“耒阳县北百步许蔡伦宅,其具存臼..伦始以鱼网造纸,县人今犹多能造纸,盖伦之遗业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言中列举益国利民创举之前贤20多人之功绩以教诲后人,其句曰:“神农、仓领,圣人者也,其于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赵过始为牛耕,实胜耒耜之利;蔡伦立意造纸,岂方缣牍之烦?..”。
  以上仅摘录隋唐之前的文献中有“始捣剉”、“立意”等发明含义的记载;同期其他一般记载与南北朝以后之文献则从略。这些均说明《东观汉记》与《后汉书》的《蔡伦传》符合史实:即以植物纤维制造书写纸取代简帛从蔡伦始。
  南北朝之后有许多作者编撰类书,其中就有摘引蔡伦造纸的短句,多数是从《东观汉记》等上述记述中摘录剪裁而来的。如隋代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〇四的《纸四十六》就有三个条目分别摘录《博物志》、《东观汉记》与《董巴记》因已摘录“始捣”之句而略去“造意”二字以免含义重复。后来,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和北宋李昉《太平御览》也照录《北堂书钞》这一短句:“东观汉记云:蔡伦典作尚方作纸。”近来有人不了解古代类书只相当于现在的工具书或文摘,无需一字一句地照抄原著,而误认为“造意”二字只是范哗《后汉书》所增添。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蔡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