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566
颗粒名称: 二、甲骨
分类号: TS7
页数: 4
页码: 2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甲骨文是商代刻有文字的甲骨,用于占卜和记事。甲骨来源丰富,经过整治后刻辞,包括卜辞和记事辞,内容丰富多样。甲骨文是研究商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 造纸术 发明 甲骨 记事材料

内容

甲,乌龟的甲壳。骨,动物的骨头。起初把古代刻有文字的甲骨称为“甲骨刻辞”、“龟甲兽骨文字”、“甲骨卜辞”。最后,文字学家和甲骨学家统一了称谓的口径,命名为“甲骨文字”,简称为“甲骨文”。
  甲壳分为背甲和腹甲两种。用于刻辞的多数是腹甲,因为腹甲基本上是平面,不用作较多的加工修整便可使用。而背甲是隆起的拱面,如用来刻辞,事先必须经过较为复杂的加工,故用于刻辞的为数不多。
  兽骨大多为牛的肩胛骨,也称“扇子骨”。但也发现有少量肋骨。肩胛骨也需加工方能刻镂。此外,也用羊骨、猪骨、鹿骨、虎骨刻辞,偶尔也发现人类头骨的刻辞。
  我国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占卜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所用材料就是甲骨之类。许多甲骨卜辞表明,在商代的整个统治生活中,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所以,《礼记》中记载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种用动物骨头来占卜凶吉的迷信活动,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例如,在解放前的彝、羌、纳西等民族中,就使用羊骨占卜。
  古人所以要用动物骨头作为占卜材料的主要原因是:(1)骨头受热会出现裂纹。在进行占卜时,要用火烧灼骨头的反面,使其受热,正面就会出现裂纹,占卜者就是根据裂纹的情形判断凶吉祸福。(2)骨头来源极为充足。人们狩猎,饲养动物,在食用各种动物后,积存大量的骨头可供占卜使用。
  刻辞之前,对龟甲和兽骨一般都要经过整治、刮平。在甲骨的反面凿出一个个长约一厘米左右、口宽底窄梭形的斜槽,在紧靠槽边钻出一个个比槽宽稍小的圆穴,但凿钻都不能穿透骨面,只达到距骨面最近处。凿钻的数目根据甲骨的大小和需要决定,最多者可凿钻二百多处。经过凿钻的甲骨由负责占卜的史官保存,随用随取。占卜前用火炷烧灼钻穴,一直烧到骨正面相对处出现“卜”形裂纹。这种裂纹叫做“卜兆”,占卜者就是根据裂纹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卜兆现象判断凶吉。在卜兆旁刻上与占卜有关的事情,这叫做“卜辞”。最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辞”。为使顺序清楚,往往在卜兆下部刻上顺序号,称为“兆序”。
  在甲骨刻辞中,往往要配刻“干支表”(年代),以便在占卜时查用。
  在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刻辞中,大量的是卜辞,另外,还有其它记事辞:刻在龟腹甲反面甲桥上的,称为“甲桥刻辞”;刻在龟背甲反面的,称为“背甲刻辞”;刻在龟腹甲尾部的,称为“甲尾刻辞”;刻在牛肩胛骨顶端骨臼处的,称为“骨臼刻辞”;刻在牛肩胛骨面宽处的,称为“骨面刻辞”等等。
  甲骨刻辞一般都是用金属刀或石刀直接刻上去,在刻沟上常涂有朱砂,看起来极为醒目,有的则涂墨。同时还发现,有的甲骨文字是用毛笔写的。
  近年来,经过一些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研究,发现甲骨文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还有阶级关系、农业、畜牧业、田猎、天文、历法、祭祀、征伐、王事等。图2—2为殷商甲骨卜辞及卜辞释文。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