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56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绪论
分类号: TS7
页数: 17
页码: 1-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我国造纸术的发展史,强调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伟大意义,澄清了关于古纸的一些误解。介绍了从原始记事材料到植物纤维纸的演变,突显蔡伦发明对文化传承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 造纸技术 地方史

内容

造纸术始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尚未编印出一部立论正确,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中国造纸术发展史》。清代以前,曾有过一些关于造纸方面的著作,新中国建立后,也出版过几部造纸史方面的专著。这些著作各有所长,或以较丰富的史料反映了我国纸史的概貌;或夹叙夹议,反映出纸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或从爱国主义角度出发,赞颂了造纸术创始者蔡伦的丰功伟绩,展示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及其对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然而,对这些著作也有尚嫌不足之处。如:对造纸术发明前记事材料的寻求和使用探索记叙甚少;对造纸术之出现与当时社会对书写材料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阐述粗疏;对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历史评价有失公允,甚至在缺乏历史的、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情况下,臆断史实,等等,作为纪实史料,都应力求避免。
  针对上述情况,在原轻工业部领导重视与支持下,由中国造纸学会组织力量,从实际出发,编纂出版了这部《中国造纸技术简史》。根据史实,力求科学、系统和完整的介绍自东汉发明造纸术到清末造纸术的发展简要历史,借以溯古思今,继往开来,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自尊、自信、自豪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一、造纸术的发明
  我国自古以来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文化体系,是举世公认的古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原始社会中,我们的祖先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创造了原始文化、艺术,它随着劳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没有文字,过着蒙昧和原始的生活。到了旧石器时代,有了生产工具,产生了原始的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为了帮助记忆,他们采用了结绳记事的办法,这还只是一种符号。继而出现了 “图画文字 ”,这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一种表达、沟通思想意识的手段,也还不是真正的文字。真正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是由“图画文字 ”演变而来,这就是我国商代的甲骨文字。“我国古代有所谓仓颉造字的传说,其实,文字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由于共同的需要而集体创造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我国的甲骨文字、埃及的纸草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陶大镛主编:《社会发展史》第 110页)
  有了文字后,对记事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那时还没有纸(植物纤维纸),人们就把文字刻在石头上,称为刻石文字,例如后来的石鼓文、泰山刻石等。把文字铸在青铜器上,亦称钟鼎文,两者总称为金石文字。毛笔发明以后,把文字写在竹简上,于是产生了竹书,如《竹刑》。编连成册的竹简,称为简策。例如山东临沂县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就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简策。为了做到轻便易藏,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缣帛上,称为帛书。这种用于书写的缣帛,就是缣帛古纸。“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见《后汉书·蔡伦传》卷七十八),但它属于古人对蚕丝织物的利用,仍不是真正的书写用纸。
  作为记事材料,缣帛与竹简确实比结绳、甲骨、金石等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缣帛昂贵,竹简笨重,仍然不便于人,给书写造成了一定困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他除了具备个人条件外,还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从有关的史料看,在发明造纸术时,不论是从历史的进程上,或是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上,都为这一科学奇迹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价廉充足的植物原料,符合科学的制造工艺,优于其他书写材料的产品,”这就是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三大贡献。
  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记载了蔡伦发明造纸术成功,于“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记载。
  唐、宋时,曾有人把动物纤维蚕丝制作的古纸误认为是植物纤维纸,将二者混为一谈。当代也有人把所谓的“灞桥纸”作为“证据”宣扬蔡伦前已有植物纤维纸,更是误传。通过科学验测证实,那是出,土器物的衬垫麻絮,根本不是纸。所以,前者纯属对历史上文字(古纸,今帋)的误解。后者实为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谬误,都是不能成立的。历史事实与科学鉴定表明,至目前为止,蔡伦以前,还没有任何形式的植物纤维纸。
  “蔡侯纸”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种纸,既不同于以前任何性质的“纸”例如缣帛、纸草纸等,也不同于现代其他类型的纸,如干法纸、合成,纸等。而是他利用廉价易得的植物纤维(其中包括废旧植物纤维)为原料,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工艺,可以成批生产均匀的、具有一定规格的薄页,是以载文记事为目的。这就是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纸——“真正的纸”(TruePaper)的历史定义。三国时期魏国博士张揖在《古今字诂》中说:纸,今“帋”也,古以素帛,随事裁绢即名幡纸,字从糸。“蔡伦以故布剉捣作纸,故字从巾。是其(纸和帋)声虽同,糸、巾(原料)则殊,不得言古纸为今帋也。”这充分表明,蔡伦创造的造纸术,是一项空前伟大的发明。
  二、造纸术的发展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的绪言中说:“研究历史首先要明确地划分社会发展的诸阶段,给历史画出基本的轮廓来,然后才能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中国造纸技术简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支,要研究造纸术发展的性质和特点,也必须首先解决一个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诸阶段,中国古代造纸术发明前的记事材料演变史基本上跨越这三个阶段,虽然植物纤维纸是在封建社会开始兴盛时期才发明成功,而按照造纸术的发生、发展的具体状况,可分为五个时期。
  (1)探索和发明时期。结绳记事、绘制彩陶、岩壁绘画和雕刻等活动,都发生在原始社会的中、后期,因此可以说,人们远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记事材料的探索。但是,有意识的,极为广泛地探索和使用各种记事材料,还是在产生真正的文字以后。这就是奴隶社会初期(商朝)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化发展出现过第一次高潮,即“百家争鸣”的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各家学派也纷纷提出、写出了许多政治哲学主张与著作,文化向自由民普及,促使简牍等书写材料的普遍发展。虽然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期曾焚书坑儒而影响了这一发展,但汉代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尤其是汉武帝之后,历代皇帝尊儒、兴学,逐渐形成我国文化的第二次高潮时期,及至东汉中期,人们迫切要求有新的书写材料,代替“简重帛贵”的负担。条件逐渐成熟,终于发明了造纸术。
  (2)传播和推广时期。这个时期包括东汉后期、三国、两晋和南北朝诸代。东汉后期,造纸术在国内逐渐传播推广,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首创在纸面加工砑光技术的左伯,他所加工的纸光滑漂亮,史称“左伯纸”。虽然前有“蔡侯纸”后有“左伯纸”但朝廷和上层社会中使用简帛书写的习惯仍在延续,着,平民百姓用,纸书写仍感不够尊敬,所以崔瑗说:“贫不及素,但以纸耳”。直到晋朝时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造纸术已在社会上普及,造纸原料增多,以及包括水碓等动力的应用,纸张的产量日增,质量也不断提高。特别是一些著名书法家,使用纸张挥毫泼墨尤为得心应手,艺术效果甚佳。《三都赋》发表后,人们争相大量用纸抄写,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从而促进了纸张生产的发展。二是东晋末年,朝廷明令今后的奏议、公文一律以纸张取代竹简,确立了朝廷用纸的合法地位。后来,抄写宗教经典之风盛行,使纸张需求量大增,纸张及其抄本已成为商品。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各地私办纸坊和官办纸厂陆续建立起来。东晋南渡后,北方以洛阳、长安等地为主,南方以会稽、建业等地为主,形成了两个造纸中心。主要产品为麻纸、楮皮纸和桑皮纸,接着又出现了藤纸、苔纸和竹纸等新产品。在此期间,纸张施胶、涂布、染色等加工技术取得显著成就,出现了“张永纸”、五彩纸、销金纸等加工名纸。
  (3)扩展和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包括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诸代。在此期间值得重视的是唐、宋两代。到了唐代,公元七、八世纪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大发展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农业的发达,手工业也有巨大进步,中外交通、贸易得到空前开拓和发展,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文化最发达、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到了宋代发明了活版印刷,农业、手工业又有了新的发展。由于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印书等文化事业的进步,促进了造纸业的空前发展和繁荣。但这一时期,北方十六国在100多年中,处于战争动荡局面,造纸业的发展不如南方的东晋。这是南方的造纸业、印刷业的发展超过北方的一个转折时期。
  在这时期,造纸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造纸区域迅速扩大,隋唐五代时,造纸业遍及全国各地,唐代为朝廷抄造贡纸的就有9个省的20多个州邑。长安、洛阳等繁华城市中,店铺众多,市旅云集,纸张成为大宗商品。到了宋代,造纸的槽户、作坊,更有增加,呈现一派兴旺景象。二是造纸原料更加扩大。在唐代,除了麻、竹、藤、桑、楮之外,瑞香、月桂、木芙蓉的韧皮纤维,也被造纸工匠纳为造纸原料,巧制精美纸张。进入宋代,熟料竹纸由于纸艺精湛,出现了“会嵇竹纸平天下”的盛誉。麦秸、稻草也用来抄造上等纸张,为用户所称赞。三是造纸技术不断创新。时代的进步,为造纸业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新的技艺不断涌现。唐代,混合用料的技艺趋于成熟,加工技术日渐高明完善。宋代工匠创造了“大熏笼”(世界上最早的造纸“干燥器”),一次即可烘干50尺长的巨型匹纸。四是名纸繁多争奇斗艳。唐、宋时期,先后出现了许多名贵纸张,例如藤纸、澄心堂纸、匹纸、蠲纸、硬黄纸、薛涛笺、金花笺及各种砑花纸等优质纸。五是纸制品普及到民间生活方面。随着社会用纸大量增加,纸的用途趋于多样化:印制纸币,用于市场贸易;制作纸衣、纸被、纸帐等以代布帛。此外,还用各种加工五彩纸制品制作娱乐、游戏、礼仪等方面物品,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六是纸史、纸谱多有问世。唐代的《初学记》、《华严经传记》、《岭表录异》、《北户录》、《国史补》,宋代的《纸谱》、《评纸帖》(即“十纸说”)、《负喧野录》、《洞天清录集》、《太平御览》等,都是纸史或纸谱方面的专著和类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造纸业的进步与发展,为印刷术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根据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记载和最早的印刷遗物考证,大都认为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初唐。雕版印刷术是印刷术的最早形式,是根据印章和拓石两种方法相结合逐渐发展而来。到了宋代,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书籍的需要量大大增加,雕版印刷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毕升在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给印刷业注入了新的血液。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这项重要发明,赞扬这种方法“若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印刷术的进步,纸张需求量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从而出现了二者“交替上升、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
  (4)稳定和保持时期。此阶段包括元、明两代。这一时期,造纸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产量和质量均有提高。但是,同唐、宋时期相比,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保持阶段。较为突出的是:在元代,出现了几种名贵的加工纸,如明仁殿纸、瑞本堂纸等。纸币造型新奇别致,极有特色,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5)介绍到欧洲,为一些国家所模仿。这一时期中,尤其是明代的皮纸、竹纸抄造技术精湛。竹纸在南方产竹区形成了基地,有一整套生产组织、工种分工与工艺技术等较为完善的生产体系。这一时期纸种不断增加,其中代表产品有白榜纸、中夹纸、玉版纸等。
  (5)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指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的清代。清朝统一全国后,初期几朝的皇帝如康熙、乾隆等,政局相对稳定,人民生活安定,重视发展文化,历代创新的各种名纸得到巩固、提高。制造技术与名纸品种、质量均达到历史的高峰。原料工艺更加考究,名纸五彩缤纷,如羊脑笺、梅花玉版笺、描金彩蜡笺等,均为质地精美,巧夺天工之品。最为著名的是宣纸,清代列为贡纸,以青檀皮及精制草浆为料,抄造精美,质地佳妙,宜书宜画,堪称群纸之冠,有“纸寿千年”之誉。随着文化的普及与交通的发达,从造纸与印刷基地生产的各种纸张与印本源源不断地流向各地,继续促进了民间文化交流与经济繁荣。纸的用途也在扩大。但19世纪初期机制纸在欧洲问世,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机制洋纸源源销入我国,大部分手工纸因产量低、耗工大、成本高,竞争不过洋纸,此后除少数书画用纸、迷信纸等品种外,逐渐走向下坡。
  三、少数民族地区造纸
  上面所述,均属中原地区造纸术发展的概况,各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业也很可观。少数民族充分利用本地所产原料,造出了许多独具特点的纸张。
  公元7世纪时,唐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带去一批技师和工匠,其中也包括若干造纸技工,自此,西藏地区就有了造纸业。他们以当地生长的瑞香狼毒、灯台树、野茶花树等为原料,抄造出许多藏纸。新疆地区无竹,用当地生长的芨芨草杆编制纸帘,抄造麻纸、皮纸,也有色彩较好的加工纸,如黄纸、青纸、金花牋等。古代居住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人民,造出了沙纸、桂花纸等富有地方特点的纸张。可见,我国少数民族的造纸业历史也很悠久。
  少数民族在发展我国造纸业,传播造纸技术以及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少数民族大多处于我国边陲地区,在长期的文化交往中,把我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到邻近诸国,再辗转传到更远的国家。通过考古发掘和有关史料的考证,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少数民族抄造的纸张也不断流入内地。少数民族所生产的纸张,除了一部分用于生活之外,大部分用于文化、教育和出版事业。如赵城藏经、新疆维吾尔族写本《可兰经》、瑶族写本文书《过山牒文》、西夏文书,都是少数民族的纸本。其中一部分经卷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些造纸工匠通过各种途径,与汉民族造纸工匠艺人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促进了我国造纸术的提高和造纸业的发展。
  四、造纸术的外传简史
  蔡伦发明造纸术后,我国的造纸术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传到世界各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传入亚非国家
  1.传入朝鲜
  造纸术传入朝鲜之前,中国的纸张和儒学书籍先行一步,传入朝鲜。而我国尚未发现造纸术于何年传入朝鲜的记载。据《日本书记》记载:推古天皇十八年(公元610年)三月,高丽王派高僧昙征东渡日本,昙征知五经,能造彩色纸及墨。可知在公元610年以前,造纸术就传入朝鲜。公元372年,高句丽仿照中国建立太学,前秦(公元350—394年)有僧人带佛经到高句丽传教。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81年)2月,东方、西域62国,曾到前秦朝贡,中国的造纸术大概于此时传入朝鲜,以解决他们抄写佛经用纸问题。公认的传入时间为公元384年。新罗国志书《鸡林志》曾载:“高丽楮纸,光白可爱,号白硾纸。”可见那时朝鲜的造纸已达到纯熟的地步。
  2.传入日本
  造纸术于公元610年传入日本。
  前述日本史书《日本书记》记载:“推古天皇十八年(公元610年)三月,..昙征知五经,且能造彩色纸及墨,并能碾磑,盖造碾磑始于此时欤。”《旧事本纪》也记载:“日本太子(圣德)与昙征造纸,召三韩纸用之,今昙征所制纸,虽好书经,性弱不甚强当,虫好食,不甚经久,乃太子制楮纸,遂造云纸及缩印纸、白素纸、俗薄纸四种,又植楮于诸邑,以制纸法教国县人。”显而易见,是朝鲜和尚昙征把我国发明的造纸术传到了日本。
  3.传入撒马尔罕
  公元8世纪中叶,我国西部有一个国家强大起来,名叫大食,就是后来的阿拉伯。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时,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曾与大食将领齐亚德、伊本、噶利在中亚的怛罗斯(Talas)发生战事,结果唐军吃了败仗,一些士兵被大食所俘,其中一部分人原为造纸工人。从此,我国的造纸术传入撒马尔罕。撒马尔罕(Samarkand)在唐时称为“康国”,于公元709年曾被大食将领曲底波(Kutaiba ibn muslim)率兵占领,公元751年以后在这里设立了造纸厂,成为大食国第一个造纸中心。这个纸厂所造的纸,被称为“撒马尔罕纸”。9世纪的阿拉伯作家久喜次(Tuhith)曾说:“西方之有埃及纸草纸,犹如我们东方人之有撒马尔罕纸”。这里的造纸业发展很快,不仅可以满足本国需要,取代在那里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树皮、纸草、羊皮等原始记事材料,而且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后来,阿拉伯学者比鲁尼(A1—Biruni,973—1048年)说:“中国的战俘把造纸法输入撒马尔罕。从那以后,许多地方都造起纸来,以满足当时需要”。
  阿拉伯的学者以有造纸术和纸张而感到自豪。阿拉伯历史学家塔阿来比说:“撒马尔罕的特色,必须提及者为纸,因其美观合用价廉,而取代了以前用以书写的埃及纸草纸(Papyrus)和羊皮纸,这种纸仅是在这里及中国才有。”接着,他又摘引《周游与列国》(Journeys and kingdoms)作者的话说:“造纸术从中国传到撒马尔罕..从众俘虏中得造纸匠若干人,由于设厂造纸,驰名远近。造纸发达后,不仅供应需要,且行销各地,为撒马尔罕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出口品。”
  4.传入巴格达
  撒马尔罕不仅向外出口纸张,同时也把造纸术传播出去。公元793年,撒马尔罕把造纸术传到《天方夜谭》所描绘的古都报达,即巴格达(Baghdad,今属伊拉克),那里不久建立了造纸厂,成为大食国第二个造纸中心。从此国家公文改用纸张书写。这里的造纸业延续了700多年,一直兴盛不衰,造纸术又从这里传到其他国家。
  5.传入大马士革
  大马士革(Damascus)自古为东西交通要冲,是叙利亚的首府。当造纸术传到大食国时,这里是国都,很快就成为著名的造纸城市,供应欧洲各国用纸。这种纸称为“大马士革纸”,以示与纸草纸相区别。后来,距大马士革不远的一座小城班毕兹城(Banbyce),也建起了造纸厂,所产纸称为“班纸”(Charta banbyci-na)后来又称为“崩纸”(Charta bombycina)。“崩”的义译是棉花,
  因此,,把从阿拉伯出口到欧洲的纸视为棉花纸,直到1885年经维也纳大学维斯纳(Von wiesner)教授用显微镜检查埃及及各时代古纸,证明阿拉伯纸也是用“故布所造之麻纸”,才把“十五六世纪由德意志人发明破布制纸”之误澄清。
  6.传入埃及
  大食帝国当时相当强大,连北非也被她所征服,北非的开罗(Kairo)成为当时阿拉伯文化、宗教、政治的中心。中国造纸术于公元900年传到开罗,埃及纸草纸逐渐被纸所代替。这可以从9世纪(883和895年)出土的两封用阿拉伯文写的书信得到证实。其中有一句话写道:“此信用纸草片书写,请原谅。”这是因为写信人没有使用纸写信,而对收信者表示歉意,可见在当时用纸书写已盛行于世。有一位波斯游客在公元1040年前后记述道:在开罗城看到“卖菜的菜贩和香料贩,都随备纸张,以便用来包裹卖出的物品”。一个世纪后,有一位巴格达医生写道:“贝都印人和埃及农夫在寻找古代城市遗址,剥下裹在木乃伊尸体上的布带,如果不能再用来作衣着,就把它卖给工厂,用以造纸,用于食品市场上的,必定是这种纸。”把这些事实同在埃里费雍(El—Faiyum)和伊克敏(Ikhmim)等地出土的纸写本的显微分析结果相对照,就可以看出,阿拉伯古纸都是以破布为原料抄造的麻纸,同中国蔡伦的造纸法是一致的。
  7.传入摩洛哥摩洛哥也是阿拉伯所征服的北非国家之一,都城为非司(Fez)造纸术于公元1100年传入。据陈大川《中国造纸术盛衰史》
  说“非司,在公元1202年前后,曾有水磨472盘,专供造纸制浆之用”。中国造纸术以此为中介,传入欧洲的西班牙。
  8.传入印度古代的印度没有纸,把树皮、树叶作为记事材料。现在杭州西湖的灵隐寺中,就珍藏着这种贝叶经供人参观。
  另外,印度古代人还常常把树皮打薄磨光作为书写材料,但它不是纸。但印度的考塞维(P·K·Cosevi)曾把这种树皮误认为纸,并指出:“纸是印度发明的,印度的造纸术随同佛经而传入中国”。这种“印度发明造纸术”之说,是一种讹传。
  有的认为,造纸术在7世纪末传入印度,这种说法也没有确切根据,不过是一种传说而已。印度人考特(P·K·Gode)在其《纸自中国传入印度考》中,转引德国人布奈(J·G·Buhner)的考证说:“从公元前350年到公元1300年之间,印度还不知用纸。”这就说明,13世纪以前,印度尚不会造纸。有人认为唐朝时期,在交往、通商中曾有人把纸带到印度,此种传说尚较可信。究竟印度造纸起于何时,目前国内外说法不一,但公认的时间是公元1426年。
  (二)传入欧洲国家
  中国造纸术于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后,被伊斯兰国家封锁达四五百年,至12世纪始将造纸术传给基督教国家。其途径有两条:
  第一条:经摩洛哥至西班牙,然后由陆路传入法国。第二条:经地中海西西里岛,传入意大利,再到欧洲内陆。
  1.传入西班牙
  西班牙靠地中海的沙提瓦(Xativa)曾一度被阿拉伯人所统治。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自摩洛哥把造纸术传入沙提瓦,建立了造纸厂,所造的纸行销很多地方,当地有文献曾记载:“这城的纸厂,将破布在臼中捣碎,用以造纸。”公元1150年,艾德里西(El-Edrisi)在谈到西班牙的沙提瓦城时,说:“该城制造文明世界其他各处所找不到的纸张,输送至东西各国”。
  2.传入法国法国与西班牙接壤,可以说,法国的造纸术是由西班牙传入的,公认最早建立纸厂的年代为公元1189年。
  这是欧洲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个造纸工厂,但因为厂小产量低,未能在短时间出口大量纸张供应欧洲其他各国。到14世纪,法国造纸得到了发展,于公元1348年在造纸机发明者罗勃脱的故乡阿森纳斯(Essonnes)州等地,相继建立了很多造纸厂,纸的产量大增,令全欧人所瞩目。
  3.传入意大利
  意大利的造纸术,是由巴格达、大马士革途经开罗、地中海的西西里岛传入的。
  起初,意大利掌权的贵族、僧侣思想保守,曾拒绝“东方纸”输入,公元1221年,当时兼意大利王的德皇腓特烈二世,曾发布命令,严禁使用东方纸书写公文。但是新生事物是无法抗拒的。造纸术终于在公元1276年传入意大利,在蒙特法诺(Moutefano)的法布里诺(Fabriano)建立起意大利第一家造纸厂。一经建成则声名大振。他们在制造的铜网抄纸帘上制成水印(Watermark),抄造出有精美图案的纸张。
  到14世纪,意大利许多城市都建起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和传播造纸术的重要基地。一些文献介绍,16世纪时,意大利造纸所用原料均为麻类,较中国单调。17世纪时,意大利来华的传教士艾儒略(J·Aleni,1582—1649年)在《职工外记》中讲到中国造纸时说:“又有苎麻之类,名利诺(Linen)者,为布绝细,坚而轻滑,大胜棉布,敝则可捣为纸,极坚韧,今西洋纸,率无此物”。明代沈德符在《飞凫语略》中也说:“近利西泰携其国之书籍来华,质理坚莹,云是敝布所做,亦奇。”这里所说的“利西泰”即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年)。经检验,,北京图书馆所藏利玛窦带到中国来的书籍,如1586年西班牙人门都萨(GonzalesdeMen—dozd)所著《中国史》(Dell’Historiadellachina)的威尼斯(意大利)版用纸,属于麻类。
  4.传入德国
  一般公认,德国最早的纸厂是公元1390年建在纽伦堡郊外的斯托洛摩(Stromer)纸厂。创办该纸厂是斯托洛摩,他是纽伦堡的市议员。工厂的造纸工人都是他从意大利招来的。当时为该厂制作的一幅木刻画作品和斯托洛摩写的造纸厂《创业日记》,一并陈列在纽伦堡国家博物院中。这部《创业日记》是欧洲最早的纸史文献,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5.传入英国
  英国纸厂建立的年代较迟,公认的英国第一个造纸厂建于公元1494年,由当时伦敦市长的儿子约翰·塔特(JohnTate)在赫脱福特(Hertford)的斯蒂文内奇(Stevenage)建立的一座小型纸厂。公元1498年,英王亨利第七曾到该厂视察,对约翰·塔特极为赞赏,当场即颁发奖金,以示鼓励。
  英国造纸起步虽晚,但后来居上,所制之纸多为上品。如世界闻名的“夫士纸”(Fool—scap),质地厚实,纸面淡蓝,带有滑稽小丑小帽的水印,制作精美,享有盛誉。
  公元1568年,德国人斯皮曼(JohnSpilman)在肯特(Kent)州达脱福特(Davtford)的大伦脱(Darent)建立了一个极为著名的造纸厂,很有成就,为女皇伊丽莎白所宠信。该厂曾获得一项特许专利权,特许证上明文写道:“女皇政府特许斯皮曼收购破布、废纸,以供制造高级白纸之用,十年之内,禁止他人在国内仿造,违者重罚”。于是,这个纸厂很快成为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纸厂。后来,女皇还破格赐给斯皮曼爵士封号,现在英国赫脱福特教堂中还保存着斯皮曼的纪念碑和神龛,龛中供放着当年斯皮曼跪受女皇封爵的铜质塑像。在原来纸厂的遗址上矗立着造型美观的斯皮曼纪念馆。英国著名文学家丘奇亚德(T·Churchyand)为了纪念这位功绩卓著的造纸家,还特意写了一首长达353行的颂诗。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W·Shakespeare)对斯皮曼也非常敬重,他的许多名作都是用斯皮曼造纸厂生产的纸张抄写下来的。
  6.传入瑞士
  有人认为,瑞士于1350年引进造纸术,在日内瓦建立第一家造纸厂,但公认传入造纸术的时间是1411年。
  16世纪时,瑞士造纸所用原料为麻类,当时出版的一些书籍用纸证实了这一点。如意大利传教士带到中国来的哥白尼著《天体运行论》(1566年瑞士巴塞尔版,现藏北京图书馆)一书,经检验,其纸为麻纸。
  7.传入奥地利
  有人认为,1357年,意大利人协助这个国家在巴屯(Balden)的利斯托夫(Lessdorf)建立造纸厂。后来,此地成为有名的造纸机械产地。在其他一些地方,也陆续建起了纸厂。但公认传入造纸术的时间为1498年,同年,在维也纳建立了造纸厂。
  8.传入比利时
  比利时大概是从德国、法国等邻国引进的造纸术。1405年,本国造纸家阿斯帕格诺(JeanL·Espagnol)在休伊(Huy)首先创立了造纸厂。
  9.传入波兰
  1491年,在波兰克拉可夫(Kyakow)附近建立起造纸厂。造纸业发展很快,到1546年,全国已多达35个造纸厂。
  10.传入瑞典
  瑞典在1532年建立起即克力庞(Klippan)纸厂,规模较大。
  11.传入俄国
  俄国于1567年在莫斯科郊外的喀尼诺(Kanino)建立第一个造纸厂,是由芬兰籍的阿拉伯人协助开办的。1576年,又建起了格奇济夫纸厂,它附设在麻布厂中,以废麻布为造纸原料。
  12.传入荷兰
  荷兰于1586年在德尔利赫(Dordrecht)建立第一个造纸厂,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该厂充分利用自然风力作为动力用于造纸,如该厂打浆设备由巨大的风车带动运转。到1770年,全国发展到了11家造纸厂,其中最大的是赛尔旦(Saerdan)纸厂,拥有一千多工人。17世纪前后,荷兰造纸原料也是麻类。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到中国的吉尔赫(A·Kircher)所著《中国图说》(ChinaIllus-trota,1677年,阿姆斯特丹版,珍藏于北京图书馆),经检验,纸的原料为麻类。
  (三)传入美洲国家
  1.传入美国
  17世纪末,美国尚未独立,是英国的属地。国内无纸厂,印刷用纸全靠进口。一个印刷厂厂主勃拉特福特(W·Brodford),为了解决纸张奇缺问题,决心兴办纸厂。他聘请荷兰造纸专家列顿豪斯(W·Rittenhouse)主持,于1694年在费城郊外的德国城(GermanTown)建立第一家仅有4个工人的小型造纸厂。
  列顿豪斯为美国造出第一批纸张,倍受崇敬,逝世后,国家就地建立了费尔孟托(Fairmount)公园,把列顿豪斯故居改为纪念馆,以供游人瞻仰。为了纪念列顿豪斯的功绩,美国造纸化学研究院成立后,把他主持纸厂的一幅木刻图作为校徽印在公文信笺上。
  美国以本国第一个纸厂为主线,写出了《纸——进步的带头人》一书,其中对蔡伦造纸术在全世界的传播概况作了总结,说:“从公元二世纪初中国发明造纸后,这秘密保守了很长时间,然后像蜗牛似的,缓慢地向世界传播。从亚洲(东部)到巴格达、开罗、摩洛哥,已经历了1000年,再经400年才传遍欧洲,又过200年才到美国。列顿豪斯在费城建了第一个纸厂,在人民的新大陆发出光辉的信号,用纸自给的梦想实现了。它不但供应了书信纪录、书籍小册子之需,并从此有了自由出版的书刊了。谁都不会相信,当时这样一个小厂,却是今天美国伟大的纸浆造纸工业的开端。”
  由于纸张的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原料的供应也随之紧张,致使美国造纸业一度陷入困境。为此,华盛顿总统特意到纽约长岛的亨德利克·昂德旦克(HendricOnderdenk)纸厂视察,并亲自抄了一帘纸,作为鼓励。这张由总统抄造的纸今日仍完好地珍藏在博物馆里。
  2.传入加拿大
  19世纪因加拿大是英国的殖民地,国内所用纸张都由英国进口。1803年,美国麻省一家商行前去投资,在魁北克(Quebec)省的圣·东安德烈(St·AndrewsEast)建立了加拿大第一个造纸厂。
  五、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对国内和国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在我国,自造纸术发明以后,对历代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直接为古代社会的政治服务。如西晋时要用青纸书诏,称为“青纸诏”。东晋时,桓玄废晋自立,规定以纸代简,用于朝政。到唐代,皇帝颁发各种命令要分类用纸。此外,历代朝廷立档案,写文书、拟奏章、撰榜文、制典策,都要耗用大量的纸张。唐代用纸还印制“税票”“飞钱”宋、元时用纸印制货币。对
  当时社会起到促进金融流通,发展经济的,作用。对此,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严如熤的《三省边防备览》,都有详尽的记述。与此同时,由于纸的发明,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的进步,例如印刷术的发明是以纸的发明为前提的,科学技术成果资料的积累、保存和传播,也离不开纸张。纸张最基本用途是书写文字。人们书写文字“莫不从用”纸张。此外,自唐宋以后,大量用纸泼墨作画,使古代许多书画家的名作真迹,得以流传,供后人欣赏。由于有了纸,印刷出版了数以千万计、浩如烟海的书刊,成为文化宝库,供后人学习、参考。当今,纸张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宣传、美术、包装、传递信息和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更是无法估量。总之,自有纸张以来,人类的文明、文化的发展,无不与它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
  造纸术的发明,对国外的影响也很大。古代,在外国,由于没有纸张,只好就地取材,使用金石、泥板、纸草、贝叶、树皮、羊皮等书写文字。这样就给记录和保存珍贵的史料造成极大的不便。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落后状态,最为突出的还是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12世纪和13世纪,造纸术分别传入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造纸作坊陆续建立,生产出大批纸张。14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王朝和宗教势力的统治,打起“回到希腊去”的旗帜,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革命,是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伟大政治斗争。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资产阶级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为宣传他们的思想和主张的需要,他们用本国和邻国的纸张,创作了许多进步的文艺作品,使资产阶级士气大振,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取代了封建主义的统治。英国威尔斯博士在《世界史纲》中谈到造纸术时说:“中国纸的发明更为重要,就是说它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也不算过分。”可见,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为世界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陶大镛
相关人物
蔡伦
相关人物
范晔
相关人物
张揖
相关人物
范文澜
相关人物
马可波罗
相关人物
高仙芝
相关人物
艾儒略
相关人物
沈德符
相关人物
斯托洛摩
相关人物
约翰·塔特
相关人物
丘奇亚德
相关人物
阿斯帕格诺
相关人物
列顿豪斯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国造纸学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临沂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