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浆料的漂白与精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奇妙的造纸术》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429
颗粒名称: 十一、浆料的漂白与精制
分类号: TS74
页数: 14
页码: 96-109
摘要: 本章介绍了漂白的目的和作用、次氯酸盐漂白的原理、次氯酸盐漂液制备、漂白过程中浆料性质的变化、进行浆料多段漂白的氯化、氯化后浆料进行碱处理等内容。
关键词: 造纸 浆料 精制

内容

漂白的目的和作用
  (1)目的:漂白是用漂白剂与浆料中的木素和色素作用使之变成可溶物溶出或变色的物质保留在浆中,从而达到漂白浆料的作用。同时保持浆料适当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满足抄造及纸张的性能要求。
  (2)作用:漂白是在比蒸煮条件更缓和的条件下除去木素,纯化浆料。在某种意义上讲,漂白是蒸煮过程的继续。浆料漂白不仅提高了浆料的白度,而且提高了浆料的纯度,增加了纸张的耐用性能。
  (3)方法:根据漂白的过程所起的化学反应不同,一般将漂白方法分为氧化漂白和还原漂白两大类。氧化漂白是利用漂白剂的氧化作用,除去浆中残余木素,破坏发色基团,这种漂白方法处理条件较强烈,浆料的纤维损伤较重,浆的得率低,但纯度高,耐久性强。常用的漂白剂有次氯酸盐、二氧化氯、亚氯酸盐、过氧化物、氧气等。
  还原漂白是采用还原性漂白剂,有选择地破坏浆料中的发色基团的结构,但不除去浆料中的木素。漂白后的浆料得率高,耐久性差,有人称之为表面漂白。常用的漂白剂有二氧化硫、连二亚硫酸钠等。(4)漂白常用术语:
  ①有效氯:有效氯是指漂白剂中,能与未漂白浆中残留木素和有色物质等发生反应的一部分氯。有效氯的含量可用碘量法进行测定,其单位用克/升(或%)表示。漂液中有效氯含量高,则漂白能力大。
  ②漂率(有效氯用量):浆料漂白到所要求白度时所消耗的有效氯重量的百分数率,称为漂率(也称用氯量),漂率是有效氯重量与绝干浆重量之百分比。
  ③残氯:漂白到终点时,浆料中尚残存的有效氯量,称为残氯。
  ④白度:白度是衡量浆料漂白程度的指标,白度是用白度计来测定的。在生产车间可以使用氧化镁标准板来测定白度。此板对光的反射率定为100%或称100度。浆料的白度是指浆料对光的反射率相对于氧化镁标准板对蓝光反射率比值的百分数。如浆料的反射率是标准反射率的80%,则试样白度为80%,常称80度。
  次氯酸盐漂白的原理
  (1)氯水体系的组成与性质:氯在一般条件下为浅绿色气体,有窒息性。潮湿的氯气对许多金属等材料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所以用氯进行漂白,必须考虑设备的防腐问题。一般采用玻璃钢、塑料、橡胶或瓷砖等衬里防腐。
  氯在水溶液中按下式进行水解:
  以什么形式存在,依赖于溶液的pH值。不同的pH值时,氯水溶液的成分为:
  pH值小于2时,溶液的主要组成为Cl2;
  pH值为2~3时,含氯与次氯酸;
  pH值为4~6时,以次氯酸为主;
  pH值为7~9时,含次氯酸与次氯酸盐;
  pH值大于9时,以次氯酸盐为主。
  由此可见,pH值小于2时,主要以氯气的形式存在;在pH值接近中性时,则以次氯酸为主;pH值在9以上时,主要是次氯酸盐。一般来讲,次氯酸的活性最大,而次氯酸盐的活性最小,因此,对纤维的损伤作用以次氯酸为最大,漂白过程一定要严格控制pH值,以达到最佳漂白效果和降低漂白损失。
  (2)次氯酸盐漂液的主要性质:由于考虑到漂白的效果和经济指标,造
  纸工业常采用次氯酸钙漂液漂白浆料。生产高级纸张用浆时,采用次氯酸钠漂液漂白浆料。漂液的主要性质包括水解反应和分解反应。在漂白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解反应,即:
  当温度升高加速反应向右进行,生成HClO)对漂白不利,若pH值高时可抑制水解反应的发生。分解反应,即:
  当温度高于40℃分解反应速度增快,生成没有漂白能力的氯酸钙和氯化物。所以当次氯酸盐,漂液的pH值必须在碱性范围内,温度不宜超过40℃,才能适应漂白的要求。
  (3)次氯酸盐的漂白作用:
  ①次氯酸盐漂液漂白的有效成分:次氯酸盐漂白一般都是在碱性范围内进行,其有效成分为Ca(OCl)2,Ca(OCl)2中与氧结合的那部分氯(即OCl﹣中的氯)直接与浆料中的木素和有色物质作用,产生漂白反应,故又称有效氯。
  ②氧化作用:次氯酸盐溶液与浆料中残余木素和有色物质作用,将它们氧化为结构比较简单的物质溶出,或氧化成无色物质溶出,或保留于浆中,从而达到漂白的目的。氧化的产物主要是分子量较小的木素碎片和一系列的有机酸以及二氧化碳和水。漂白将有色物质变成无色物质或可溶性物质溶出。暴露在外面或结构内部的木素的漂白氧化作用,主要决定于漂液向内和生成物向外的扩散速度,只有生成物溶出,暴露出新的表面,反应才能继续进行,直至最后完全生成二氧化碳而终止。显然,这与浆料漂白作用无关,只不过是多消耗漂液。次氯酸盐漂液在漂白浆料的同时,少量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被氧化,使纤维素的聚合度下降,纤维的强度降低。
  ③氯化作用:在一般漂白的条件下,漂白初期碱性较强,但也仍有木素的氯化反应产生,漂白初期浆料颜色变深就是生成氯化木素的缘故。其原
  因是,在碱性条件下,次氯酸盐漂液中也有元素氯的存在;另一方面因木素与氯的结合力很强,极易生成氯化木素。在次氯酸盐漂白过程中,氯化作用是较少的,一般仅占总耗氯量的8%~11%,生成的氯化木素极易溶于碱液中,所以同样具有漂白作用。
  次氯酸盐漂液制备
  次氯酸盐漂液可以采用溶解漂白粉法,也可以用石灰水吸收氯气来制取。目前,多数工厂均有制漂液系统,采用液氯气化用石灰水吸收而制备漂液。
  (1)溶解漂白粉制漂液:漂白粉的分子结构式为:
  漂白粉中的有效成分为CaOCl2,实际上可以看做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组成的混合物,即
  漂白粉溶于水时,即按上式进行逆分解,生成的Ca(OCl)2同样也是漂白的有效成分。漂白粉极不稳定,受潮、遇二氧化碳、光照和温度过高都会发生分解,故漂白粉应贮存于干爽、阴凉的地方。即便如此,在贮存过程中有效氯仍不可避免地会逐渐减少。一般冬季和夏季每月分别减少约0.3%和0.5%。显然不宜长期大量贮存漂白粉。
  溶解漂白粉的水温应控制在15℃以下,温度太低,Ca(OC1)2与Ca(OH)2易结合成糊状的复盐随漂白粉渣一起损失,溶解缸的搅拌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否则漂白粉渣被分解得太细,不易澄清。一般应控制在50~100转/分钟,每次搅拌时间为25~30分钟。漂白粉溶解采用逆流浸取的方法,即用清水洗涤残渣得到稀漂液,再用稀漂液来溶解漂白粉,一般溶解4次,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浓漂液调整浓度后,用于漂白。这种方法只用于小型工厂。
  (2)用液氯制取漂液:这种方法是用石灰乳吸收已气化的氯,其反应为用该法制备的漂液质量高,且没有次氯酸钙与氯化钙生成的络合物,有利于漂白,被普遍采用。
  其工艺流程见图11-1。
  图11-1制备漂液流程示意图
  1—氯化槽2—澄清槽3—浓漂液槽—稀漂液槽影响采用液氯制备漂液的主要因素有:
  石灰用量:一般石灰(纯CaO含量)与氯之比为1:1;
  通氯速度:一般不宜太快,太快易产生局部过氯化,另外要充分搅拌,搅拌速度一般为20~40转/分钟;温度:一般控制在38℃以下,否则次氯酸盐的分解加速;反应终点:一般控制终点pH值11.2~11.5,即为酚酞变色范围,实际操作中可以用酚酞指示剂滴入漂液的液面,在3秒内不褪色即为终点。若漂液pH值过低,应再泵入石灰乳,若pH过高,应再继续通氯,达到要求为止。
  漂白过程中浆料性质的变化
  (1)次氯酸盐单段漂白设备:国内单段次氯酸盐漂白常用双浆道或三浆道槽式漂白机,如图11-2、图11-3所示。
  图11-2双浆道式漂白机
  1—浆池2—隔墙3—洗鼓4—螺旋推进器
  图11-3三浆道式漂白机由于这种漂白机的循环能力和搅拌能力有限,一般漂白浓度为5%~7%。老式漂白机用洗鼓浓缩和洗涤浆料,新上生产线多用侧压浓缩机洗涤浆料。
  (2)漂白操作:单段次氯酸盐漂白首先将一定浓度的浆料加入漂白机,边加边循环,然后加入漂液,当温度升至35~38℃时,可停止循环和搅拌,采用静漂,以减少动力消耗和热量散失。当达到规定白度时,应立即终止漂白,进行洗涤。如采用两段漂白,则第一段加入总氯用量的60%~70%,待漂液基本消耗后,即进行洗涤,再加入剩下的30%~40%的漂液,直至漂白到终点,再洗涤。二段漂白所需时间长,但浆的质量较好。浆料的漂后洗非常重要,一定要严格按工艺要求操作。
  (3)漂白过程中浆料性质变化:
  ①木素的溶出与氯的消耗相对应,开始氯的消耗快,木素溶出也快,后期二者均较缓慢。
  ②浆料白度在反应开始阶段上升较快,以后随着耗氯量的减少上升速度逐渐减慢,但在浆料洗涤的过程中由于降解的木素及有色物质的溶出,白度还会有所提高。
  ③α-纤维素在漂白开始阶段,由于木素的溶出有所上升,以后逐渐下降,漂白后期急剧下降。
  ④浆料的耐折度随漂白的进行急剧降低,随漂白的进行急剧下降,但是如果采用温和条件进行漂白,由于除去了木素等,而且纤维素的降解程度小,纤维表面接触增加,除耐折度外,其他物理强度指标都有一定程度提高。
  ⑤浆料漂白后,由于脱除了木素,纤维润胀力增强,漂白浆较未漂白浆容易打浆。
  (4)漂白浆料的返黄及预防:通常漂白浆料放置一段时间后,白度都有些降低,并显现黄色,称为“返黄”。但浆料返黄的速度差异较大。
  浆料的返黄取决于漂白条件,其主要原因是在漂白过程中产生了部分基团,并借助外界光、热、氧及湿分作用而引起的。为了减少返黄,必须严格掌握漂白工艺条件,尽可能地除去浆中残余木素,减轻纤维素的氧化作用,特别要防止氯化作用;减少羧基的生成数量,加强漂后浆的洗涤及洗涤用水的净化,减轻金属离子对浆料返黄的影响。
  进行浆料多段漂白的氯化
  由于元素氯对木素的定向反应,更易与木素反应,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破坏小,反应生成氯化木素,氯化木素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稀碱液,生成碱木素,浆料仍为深色,必须经补充漂白才能达到漂白要求。因此形成了传统的氯化——碱处理——补充漂白三段连续漂白工艺流程,并得以广泛应用。目前工厂实际应用的是氯化——碱处理——次氯酸盐补充漂白(即C—E—H)三段漂白。
  氯化是将氯直接与浆料混合进入氯化塔。为了防止氯气的逸出,通常采用升流塔。
  氯与木素的主要作用是取代、水解及氧化。在酸性溶液中生成氯化木素,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生成氧化木素。由于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易发生氧化反应,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损伤严重,故一般控制在酸性条件下氯化。由于氯化反应生成有机酸,生产中不需调节浆中的pH值,而且氯化反应速度非常快,浆中pH值迅速达到酸性要求。
  氯化良好的浆料一般呈淡黄色,经洗涤后送碱处理工序。影响浆料氯化的因素较多,主要有:
  (1)pH值:一般控制在2以下,经氯化后约有70%的氯变成盐酸,使pH值很快下降,更有利于氯与木素分子发生取代反应,减少纤维的损伤,在生产中也容易控制。
  (2)浆料浓度:一般在浆料浓度为3%~4%的范围内进行氯化。这个浓度是浆料与氯均匀混合最适宜的浓度,同时,由于浆料中水分多,产生的盐酸浓度低,避免损伤纤维。如果浓度太高,超过4%,氯化不够均匀,过低则增加氯耗。
  (3)氯化温度:提高温度能加速氯化反应,但次氯酸的生成量增加,氧化作用增强。因氯化反应是一放热反应,使温度略有升高,且木素的氯化反应很快,所以实际生产中,不必提高温度,一般在室温下进行。
  (4)用氯量:用氯量取决于浆料的硬度,硬度大则氯化阶段用氯量高。一般用氯量控制在总耗氯量的60%~70%,在氯化阶段用氯量比例宜高些,而次氯酸盐补充漂白用氯量应低些,这样有利于提高浆料的强度。氯化时用氯量不足,会增加补充漂白的氯耗,若用氯量过多,超过木素吸收量,又对纤维素、半纤维不利。
  (5)时间:氯化的时间取决于氯化的温度、浓度和用氯量,一般控制在30~50分钟。
  常用氯化设备为升流氯化塔,浆料和氯气混合后由塔底部进入,被循环泵推动沿塔底的导向槽以一定方向旋转上升,至塔顶被刮浆器刮出送至洗浆设备洗涤。塔可以用钢筋混凝土砌成,内衬瓷砖,也可以用钢板制成。循环泵用不锈钢或铸铁衬橡胶制成。塔高10米以上,一般是在3%~4%的浓度下氯化。氯化塔构造如图11-4所示。
  图11-4氯化塔
  氯化后浆料进行碱处理
  (1)碱处理作用:浆料经氯化后生成氯化木素,虽然洗涤能去掉一部分(约1/2)氯化木素以及大部分酸和残氯,但另一部分氯化木素及污物仍然附在纤维上。这一部分氯化木素只要加入适当的碱,在碱溶液中生成碱木素,便能溶于水,就可以洗涤除去。浆料中木素残渣去除愈干净,后面次氯酸盐漂白的氯耗就愈低,白度愈高,返黄也愈少。
  (2)影响碱处理的因素:
  ①用碱量与pH值:用碱量应根据制浆方法及浆料的蒸煮硬度而定。碱处理的pH值控制在11左右,有利于得到质量较好的浆料。
  ②浆料浓度:一般要求碱处理时浆料浓度为8%~10%,太低不利于反应,太高虽然可以节约用碱量和加热用蒸汽,但浓缩浆料的费用高,搅拌也困难。综合考虑,目前碱处理段有向中浓、高浓发展的趋势。
  ③温度:增加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度。稀薄的碱液之所以能将木素溶解物溶出,主要是扩散作用。提高温度对扩散有利,因而能改善漂白浆质量。通常在浓度较高的碱液中进行碱处理时,温度可控制低一些,一般温度控制在4060℃之间。
  ④碱处理时间:碱处理时间一般要求0.5~1小时,碱处理时间适当延长,可以提高碱处理的效果,使氯化木素充分溶解出来。
  (3)碱处理设备:氯化后碱处理要求的浆料浓度一般在10%左右。由于处理的浆料浓度较高,一般采用降流塔,其结构如图11-5所示。
  浆料在塔顶经混合器与蒸汽、化学药品充分混合后,进入塔内,在塔内停留一段时间后,在塔的底部用稀释水稀释。塔底的耙式搅拌器以0.25转/分钟的速度转动,排出的浆料泵至洗涤设备,再进入补充漂白工序。
  图11-5降流塔示意图
  碱处理后浆料的补充漂白和酸处理
  (1)次氯酸盐补充漂白:经氯化及碱处理后的浆料,除去了大部分木素,但尚残留一些有色物质,浆料白度变化不很大,必须再进行补充漂白或后处理。补充漂白的工艺条件与单段漂白基本相同,但宜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用氯量约为总氯耗的15%~30%。进行次氯酸盐漂白前的浆料应该是洗涤清洁的,以免一些可以洗涤而除去的物质残留在浆中而耗去漂液。
  为了制得质量较高的浆料,通常都采用5%左右的漂白浓度。在整个漂白过程中,pH值应控制在9以上,漂白温度为35℃左右,漂白时间为6~8小时。
  (2)ClO2补充漂白:ClO2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氧化剂,在有效地脱除木素及其他有色物质的同时,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氧化作用较小,可获得白度85%以上、强度较高的浆料。影响ClO2漂白的主要因素有:
  ①pH值:ClO2可在碱性(pH值=8.5~9.5)、中性或酸性(pH值=3.54.5)的范围内进行漂白。
  ②漂白温度:一般控制在60~80℃为宜,草浆漂白温度稍低为佳。温度高可加快反应速度,但氧化较强烈,蒸汽消耗较高;温度低则反应速度减缓,势必要增加ClO2用量和漂白时间。
  ③ClO2用量:ClO2漂白一般都是采用多段漂白的补充漂白段,对纤维破坏很小,较少量的使用,可以使浆料获得较高的白度和强度。其用量决定于浆料的白度要求和浆种,一般用量为0.5%~1.5%。
  ④浆料的浓度:漂白时浆料的浓度宜控制高一些为好,以节约用汽,减少废水,最好采用高浓漂白,浓度为10%~20%,但要加强ClO2与浆料的充分混合,否则会使浆料漂白不均匀。
  ⑤漂白时间:漂白的时间是由以上各个因素决定的,ClO2与浆料反应开始很快,以后较慢,一般控制在3~4小时。
  (3)酸处理:在进行三段漂白后,常在最后采用一段酸处理,其作用是中和浆料中的碱性物质。因为在碱性次氯酸盐漂白中纤维的润胀较大,带有黄色产物不易从纤维中扩散出来。在酸性溶液中纤维洗涤容易,浆料中残余的次氯酸盐被酸分解,减少了返黄现象,浆料白度比较稳定。
  一般采用SO2水溶液、盐酸或硫酸处理,处理条件一般为:pH值5~5.5,浆料浓度3%~4%,处理时间30~40分钟,处理后的残酸应充分洗去。
  漂白技术新发展
  (1)漂白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多段漂白的组合及各段之间的浆料洗涤:浆料漂白前后的洗涤和浓度,有其重要性的作用。氯化后的浆料洗涤,一方面是溶解部分氯化木素,另一方面是洗去残酸,减少碱处理时的碱耗。碱处理后及补充漂白,各段均溶出了部分的木素及碳水化合物等,若不经洗涤除去,就会在下一段增加药品消耗,引起浆料的返黄。因此,多段漂白的各段之间,一般都要有洗涤设备,达到调整pH值及浆浓、洗出溶出物、节约化学药品和稳定白度等目的。多段漂白由于采用不同的漂白剂组合,在取得高白度及高白度稳定性、保持较高的浆料得率与强度方面,很有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考虑生产高白度、高强度、高得率的浆料时,不应单纯考虑漂白段数,应重点考虑漂白剂的选择、多段的合理组合以及漂白工艺条件与蒸煮工艺条件的恰当配合,同时加强洗涤。
  ②漂白用水:随着漂白技术的发展,漂白段数已由单段向多段发展,多段漂白在每段间都要进行洗涤,用水量较大,必须进行回收,以节约用水和减少纤维的流失。每段的洗涤水要酸性水和和碱性水分开回用。回用方式可自身回用或经处理后循环使用。
  (2)漂白技术的发展:
  ①氧—碱法漂白:氧—碱法漂白可认为是无氯漂白,污染少,纤维强度高,受到普遍重视。其工艺分两步,技术条件如下:酸处理:用硫酸或盐酸控制pH值1~4,浆料浓度3%~5%,处理时间18~60分钟。氧—碱漂白:NaOH用量2%~5%,浆料浓度15%~30%,MgCO3用量0.5%~1%,氧气压力200~800千帕,处理温度90~120℃,处理时间60分钟左右。
  特点:具有降低成本、废液可回收、污染少、返黄少、易打浆等优点;缺点是氧气有爆炸危险,浆料白度低,只能达到60%~70%,对设备要求高等。
  ②置换漂白:置换漂白与普通漂白不一样,属于一种动态漂白。置换漂白是用高浓度的漂白剂通过一定厚度的浆层,漂剂与浆层之间相对运动,纤维是连续暴露在新鲜的漂剂中,由于漂剂的浓度梯度大,可以大大加快漂剂向浆料内部的扩散速度,漂白反应生成物也加快扩散出来,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漂白作用。这种漂白方法只需一个氯化塔和一个带有四个置换区的EDED置换塔就可以实现,而且每段之间无需另设洗涤器,也不致影响漂白质量。
  ③气相漂白:气相漂白是指用气态的氯、氨、氧、二氧化氯等与松散的高浓浆料进行脱木素、碱处理和漂白作用,是一种改进的漂白方法,所用设备简单,并减少了漂白废水量,减轻环境污染和废水处理成本。
  在氯化前浆料需浓缩到30%~40%的浓度,然后用松散机将浆料松散,浆料与气态Cl2接触氯化1~2分钟,进行快速碱处理,在沟纹双辊挤浆机内压干,再经松散后,用气体ClO2漂白,在100℃下停留20分钟,采用Cg—E—Dg(g表示气相,C表示氯化,E表示碱处理,D表示ClO2漂白),漂白白度可达90%以上。采用气相漂白,化学药品及蒸汽的消耗量均可降低。
  气相漂白的特点:由于浆料在高浓度下与气态药剂反应,因此反应进行速度快,时间短;漂白后浆料易打浆,强度有所提高;漂白废水排出量减少近一半;降低漂白成本。
  漂白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常识
  (1)氯气使用安全常识:氯气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具有窒息气味,对人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作用,毒害性较严重。空气中氯含量每立方米在900毫克时,人立即死亡。液氯是橙黄色,比重是水的1.46倍,多采用氯瓶及槽车贮存和运输。
  在使用氯气时,应经常注意有关设备和管道是否有“跑气”现象,如怀疑有“跑气”现象,可用湿布醮氨水,再将湿布靠近可能“跑气”的地方。找出“跑气”的地方后,可在其上覆盖用水、碱液或硫代硫酸钠溶液浸渍的破布或麻袋,吸收跑出来的氯气,应迅速进行应急处理,以免造成更大危险。
  检查、修理或清洗与氯气有关的设备时,需带动防毒面具。漂白车间及漂液制备车间,应备有防毒面具,并应贮备一些硫代硫酸钠溶液。用浸有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毛巾,蒙在口和鼻上,可减少吸入氯气,减轻氯气中毒。制漂车间应有安全池。
  液氯瓶放气口一端应有保护罩,以保证运输安全,液氯瓶不能与松节油、乙醚、氨水、氢气容器及易燃、易爆品等一起堆放,否则易引起火灾或爆炸。
  如遇氯气中毒,应迅速离开现场,尽快呼吸新鲜空气。离开现场时应向位置较高的地方转移,因氯气的比重比空气比重大,必要时可用鼻子吸入酒精、乙醚或氨水的挥发物。中毒严重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2)ClO2的使用安全常识:ClO2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有特殊的窒息性的臭味,对眼、鼻、喉等器官都有刺激作用,对黏膜侵害性很大。
  ClO2是不稳定气体,易受外界影响而爆炸。严重时每秒钟就爆炸一次。因此,在操作中必须特别注意。引起爆炸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温度、原料纯度等。因此,操作时应从多方面引起注意。温度是造成爆炸的主要因素,温度应控制在35~38℃范围;防止光线直接照射,因此盛装ClO2的容器及管路都应密闭而不透光;防止油脂等有机物进入,以防引起ClO2爆炸,所有泵等输送、运输设备、管道垫圈及轴承都不能用含油填料。
  (3)耐腐蚀材料的选用:在浆料漂白过程中,所用的漂白剂均有腐蚀性,因此有关漂白设备、输送管件、洗涤设备等要求防腐。
  ①氯气:干氯可用铁制品贮存。湿氯极为活泼,腐蚀性很强。氯化用设备、氯化塔、搅拌器可用钢板衬402橡胶,或用环氧树脂贴涂玻璃丝布。还可以用耐酸瓷砖、酚醛环氧树脂勾缝结构等,管件用垫圈,以聚三氟氯乙烯、四氟乙烯薄片衬垫。
  ②次氯酸盐漂白设备:一般用耐酸瓷砖环氧树脂勾缝,也可以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涂贴环氧玻璃布。
  ③二氧化氯:制备设备管件,用聚氯乙烯软管输送,反应锅铁壳内壁衬搪玻璃。贮存设备用陶瓷桶或聚氯乙烯硬板焊接。二氧化氯漂白设备用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贴涂玻璃丝布。
  ④洗涤设备:用317不锈钢或316不锈钢。
  ⑤通风罩:用透明塑料或玻璃增强树脂等。

知识出处

奇妙的造纸术

《奇妙的造纸术》

出版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造纸工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造纸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便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了解造纸工业,普及造纸技术基础知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