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云南少数民族手工纸的应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321
颗粒名称: 九、云南少数民族手工纸的应用
分类号: TS766
页数: 9
页码: 102-110
摘要: 本文属于历史文化类文章,主要介绍了云南地区书籍的演变、少数民族文字及其使用手工纸的情况,以及甲马纸和冥钱纸这两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文章首先描述了明代以前云南书籍的卷轴形式,以及明代以后转变为折叠形式的过程,并强调了白绵纸在云南书籍中的重要地位。接着,文章介绍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字及其使用手工纸的情况,包括傈僳族、景颇族、瑶族、普米族、苗族和布依族的文字使用及其纸张来源。此外,文章还详细描述了甲马纸的历史、用途和制作过程,以及冥钱纸作为手工纸主要用途的现状。
关键词: 手工纸 应用 云南

内容

1.书籍
  明代以前,云南的书是卷轴形式。1956年,在云南大理凤仪镇北汤天法藏寺发现了佛教经书300余册,这些纸质与中原或敦煌出土的经书有明显的不同,这些经卷都可以看做是当时的书。明代以后,书的形式成为折叠形式。云南刊刻了大批的折叠式书籍,这些书很多是用云南当地的手工纸书写的。据笔者所见,绝大多数明、清时期的云南书籍主要是用与鹤庆白绵纸完全相同的纸,很少见用竹纸的书籍,这说明当时白绵纸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云南的各少数民族中,白族借用汉字,古代有“汉字白读”的所谓“白文”,回族在宗教事务中用阿拉伯文,日常生活中则用汉文;纳西族在宗教事务中用东巴文;彝族用彝文;傣族用傣文及巴利文。这些是大家熟知的。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字及其使用手工纸的情况。
  傈僳族在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清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谈到傈僳族“刻木为契”。到19世纪后有了三种语音符号,一种是外国传教士拟写的,它是拉丁大写字母及其变体形号。另一种也是外国传教士拟写的,它是苗文字母形式的语音符号。第三种则是维西县农民汪忍波创造的,这是一种音节符号,约有500多字。汪忍波也是云南最后一个自创文字的人。这几种符号都有自己的书籍,据笔者观察,主要是用白绵纸书写。50年代,政府又拟定了新的拉丁字母的新文字,并出版报纸和各种书籍。
  景颇族在古代也没有文字。19世纪末,传教士约翰逊夫妇在我国边疆的滇缅交界的景颇族地区传教时,创制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景颇族(景颇支)文字。这套文字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流行于中缅边界的景颇族地区,并大量使用云南其它地方买来的手工纸来书写。建国后,政府对这套文字进行了改革,出版了许多景颇文书刊。
  云南的瑶族则借用汉字,表达自已的语言,称为“汉字瑶读”,也有自己的一些书籍。晚清张自明《马关县志》说瑶人“有书父子自相传习,看其行列笔划似为汉人所著,但流传既久,转抄讹谬,字体文义殊难索解,彼复实而秘之,不轻示人,愈不可纠正矣”。在云南各瑶族地区则普遍将用汉字书写的文献、唱本、道经称为“瑶书”。这种汉字瑶读的“瑶书”在云南各博物馆都有收藏。
  普米族有文字,如康熙《云南通志》卷二七说西番(指普米族)“有缅字经,以叶书之”。道光《云南通志》卷一八四说:“西番,以贝叶写西方经。”现在我们在各博物馆见到写在纸上的普米族文字,是本民族自创的还是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不见有人谈到。但不管怎样说,在近代以后,普米族确实也使用手工纸了。
  云南的苗族也以手工纸为书写材料。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在云南苗族地区设立教堂,并创造了两种不完备的拼音文字,为一部分苗族所接受,用于书写。并且贵州的苗族在清代也学会了造纸法,如晚清贵州《南笼府志·续志》说:“按纸产北乡,以构皮(桑皮)制成者为白纸,以竹及稻草制成者为草纸,业此者以该乡苗民出品甚佳,销及邻境,亦吾邑特产中之一大宗货品也。”这些手工纸一部分传入了云南。
  我们在博物馆还看到一种云南布依族的经书,这是一种既有符号也有象形图画的文字。民族调查表明布依族有造纸业,笔者曾在贵州兴义天生桥(清代为云南地界)见到一个晚清时布依族遗留下来的的造纸作坊,当地人说,过去布依族用构皮造纸,工序是:浸泡 —加石灰 —舂捣 —蒸煮 —抄纸 —烘干。所以,我们所见到的布依族经书可能就是本民族自己生产的纸张。
  2.甲马纸
  甲马纸是云南一些少数民族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主要盛行于大理白族和滇西北地区,白族称之为“纸符”或“纸火”,楚雄等地则称为“云马”。它是云南白、彝、纳西、汉等民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版画艺术品,用于喜庆、丧葬、年节、祭祀等场合。甲马纸的历史很悠久,清代已大量见于记载。清虞兆隆《天香楼偶得》中提到:“俗于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彩色而祭赛之,毕即焚化,谓之甲马。”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说:“昔时画神像于纸,皆有马以为乘骑之用,故曰纸马也。”这种习俗很可能受到内地道教的影响。
  甲马纸的画面上有各种人物或器物图案,根据用途有不同的称呼,如“甲兵甲马”“船公船母”“入用平安”“家门清吉”等等,都是雕版印刷。有些甲马纸的艺术性很强,但由于甲马纸在祈祷后要焚烧,所以用纸往往很粗糙。
  笔者在大理周城曾见到一位上了年纪的白族妇女制作甲马纸,用上好的木板(梨木)雕刻出各种人物和动物造型,以后就用此刻板反复印刷。印刷时先用墨刷在木刻板上,把纸覆上,再用毛刷一刷,木刻板上的造型就印在纸上了。一套甲马纸有50多张,造型相当生动,而制作甲马纸的这位妇女的收入之高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3.冥钱纸
  现在冥钱纸已成为手工纸的主要用途。古籍中称为“冥镪”,民间又有“纸钱”“纸元宝”“冥宝”等称呼,这是民间专门作为丧葬祭祀时焚化之用的。在云南的乡村到处都可见到用手工纸做的冥钱,有用竹纸的冥钱纸,也有用构皮纸的冥钱纸,尤以竹纸类居多。往往还要用金属或植物染料把冥钱纸染成黄色和白色,称为“金钱”“银钱”。方法是把捶制得极薄的锡箔粘贴于黄纸或一般竹质草纸上即成冥钱纸,冥钱纸中锡箔面层有用黄栀子熬成的液汁涂成金黄色的,称为 “金钱”,未染色的称为 “银钱 ”。
  更好的冥钱纸则是在纸上洒上金银粉末,使纸面光泽绚灿,这种方法即叫“洒金”或“洒银”,这是过去较有钱的人家使用的冥钱纸。在云南,从大理国时就已开始此种的染纸方法。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大理国的纸为“碧纸,金银字相间”。现在云南民间这种纸面上洒金银粉的昂贵的冥钱纸已很少见了。
  烧冥钱纸用于祭祀的习俗在云南各民族中很常见。例如民国《顺宁县志初稿》卷九记载一种烧更纸的习俗:“死后三日,夜间设祭品烧冥钱,谓之烧更纸。”乾隆《开化府志》卷九则记载了一种文山一带民间在七月七烧纸衣的习俗,这种习俗深受汉族的影响。
  4.剪纸
  云南很多民族都特别擅长剪纸,以纳西族最著名。纳西族民间剪纸有多种,特别是剪寿字和喜字,剪寿字的花样很多,还可剪出多种梅药闹寿、六鹤同春、马鹿、白鹤和牡丹等各种花草鸟兽。刀法简捷,图案活泼而有对衬,十分雅致。每逢婚丧、年节或寿辰,人们把各种剪纸图案贴在灯笼、墙壁、篾帽或礼品上,也有贴在鞋子、衣领或衣袖上作刺绣图案的。①
  白族在喜庆时也喜欢剪出有各种人物和动物艺术图案的剪纸,以供人观赏。按用途分,有贴在窗格或门窗玻璃上的窗花;有建新房时贴在门楣上或梁上的门笺;有用于灯笼上的灯花;还有用于祭礼的功德剪纸等,也有剪寿字和喜字的。用白绵纸制作艺术字在白族民间亦很普遍。而在白族本主庙中,往往也把手工纸剪成各种图案悬挂,并染成红色,寓有祈福之意。白族中还有不少以剪纸为生的艺人。
  傣族的各个缅寺中也有很多剪纸,大都剪成动物或植物图案,并往往有宗教的色彩。如在勐海的大佛寺也有大量的剪纸图案,这些纸都是从曼召等地买来的构皮纸,寺内僧人精心制作而成。傣族民间则把剪纸用于宗教和丧葬,如制作幢盖、冥房等,也有用于衣物的装饰。
  藏族也有一种特殊的剪纸,叫做风马旗,一般是挂在寺庙外作为经幢的,除用布外,很多是用手工纸做成,染以各种鲜艳的色彩。这些风马旗一面面悬在用木柱拉起的绳子上,迎风飘扬,十分引人注目。
  据我们调查所见,云南罗平一带的布依族也很喜欢剪纸工艺,他们喜欢把绵纸剪成旗帜状,在祭祀中挂于孝房和丧塔上。文山的苗族喜欢把手工纸剪成各种动植物图腾崇拜的剪纸。彝族则把剪纸应用于胸花、腰花等服饰上。在云南汉族地区,呈贡县的有些村庄甚至是全国闻名的民间艺术村,艺人们大量使用手工纸制作剪纸艺术品。
  5.纸币
  云南的纸币起源很晚,元代以前云南主要用海贝和盐块为货币。元代时,云南平章政事回族人赛典赤·瞻思丁首次在云南改革货币,发行纸币。《元史·赛典赤·瞻思丁传》说:“云南民以贝代钱,是时初行钞法,民不便之,赛典赤为闻于朝,许仍其俗。”所以,由于民间对纸币不信任,元朝在云南的币制改革遭到失败。
  到了明代,政府又大力推广纸币,但是阻力一直很大,只好海贝和纸币并存。如明《宪宗实录》成化十七年十二月癸亥,内有“以云南乏钞,请折收海贝”。一直到清代,云南的有些地区仍然还使用海贝为货币,特别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但纸币所占的比重也一直在提高。
  近代,云南富滇银行发行了大量的纸币,由于当时唐继尧政府滥发纸币,给云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些纸币现在还大量保存着,印刷水平似乎很一般。这方面的介绍,在有关货币史的论著中很多,无需多耗言。
  6.书写工具
  (1)毛笔:汉族、白族、回族都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云南的毛笔在晋时就有了,晋《九州要记》提到云南祭祀时用“笔一双”,到南诏大理国时,写经上书法已相当成熟。明代,大理的毛笔很有名,供应滇西很多地区,明李元阳在《嘉靖大理府志》卷二中说:“笔,大理造者胜,故永昌诸郡皆取给于此。”而民国《大理县志稿》物产卷则说大理的笔“有鼠须,栗尾、兔颖、羊毫数种”。今大理产的毛笔以刚柔相济适宜书写和绘画著称。
  (2)竹笔:竹笔是一种很原始的书写工具,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说:“上古以竹梃点漆而书。”然而,赵希鹄没有想到,他去世达1000年之久后,人类仍使用着原始的竹笔。在云南,竹笔广泛见于纳西族书写的东巴经,以及作东巴画,有些用竹笔画出的东巴画艺术性很高。另外,中甸的藏族写经书也用竹笔。清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说:“竹笔,麽些,古宗皆有字,用楮墨而无笔,以竹为锥,长三寸余,膏煎其颖,令坚锐。以大指食指掐而书之。”现在纳西族和藏族写经书仍然用竹笔。云南一些文化较后进的民族也用竹笔写字或表达自己的意愿。
  (3)铁笔:傣族在贝叶经上书写字时用铁笔,这种铁笔外用红楸木制成,内含铁刀。刻在贝叶经上后,用菜油擦一下,字迹立现,至今在傣文的书写中,铁笔仍在广泛地使用着。明代,《天启滇志》卷三也提到云南澄江府的物产有 “书刀 ”。
  (4)烟墨:云南古代的烟墨以鸡足山的古松心墨最为著名,明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卷二引宋苏易简的话说“鸡足山古松心,烧烟为墨最佳”。若这里的鸡足山是指大理的鸡足山的话,说明鸡足山的古松心墨的历史很悠久。
  李元阳又说鸡足山的古松心墨的做法是“用松烟胶,和入丹砂脑麝藤黄者佳,盖古者唯以松烟为墨”。这种加以多种名贵颜料的制法主要是为了增加色彩,以求美观,加入麝香等增香剂,则能除去胶的异味,这是一种很珍贵的墨。近代鸡足山的古松心墨则以粒度细、分散力强、吸收光的性能好而著称。
  此外,明、清时期通海的墨也很有名,古代文献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例如,明正德《云南志》卷四说:“墨,通海县出,高者胜徽墨。”大理生产的优质的墨则称为 “榆墨 ”,《康熙大理府志》卷二二说:“榆墨通行。”
  (5)砚:砚也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清代白族王崧的《滇系·物产》说:“石屏、剑川亦产砚,然不如丽渡天生砚尤佳,惜不多得。”剑川的砚石很有名,其砚石青莹,纹理缜密,深得文人的喜爱。

附注

①《纳西族简史》,15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知识出处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出版者:云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入研究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技术,从云南古代的手工纸开始,详细介绍了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哈尼族、瑶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技术及其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