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南亚、印巴次大陆与云南造纸术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312
颗粒名称: 1.东南亚、印巴次大陆与云南造纸术的关系
分类号: TS75
页数: 7
页码: 82-88
摘要: 本文探讨了云南古代与东南亚及印巴次大陆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关注了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文章指出,历史上云南与这些地区有着密切的交往,通过著名的“蜀身毒”道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涉及商品交换,还包括技术传播,其中造纸术是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 手工造纸 东南亚 关系

内容

云南古代与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有很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上,云南位于著名的“蜀身毒”道上,这条道上的交通早在《史记》中就有记述,其中讲到“蜀布”“邛竹杖”就是从这条路传到印度再到大夏帝国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哀牢地区“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虎魄、水精、琉璃、轲虫、蚌珠、孔雀、翡翠..”看来,以上部分物品可能从东南亚及印巴次大陆输入。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还说永昌郡有 “身毒之民 ”。
  到了唐代,官员、商贾更加频繁地往来于此道。唐《樊绰》卷十记载大小婆罗门(今印度)“蛮王善之,往来其国”,“蛮夷善之,信通其国”。说明南诏与印巴次大陆的国家还建立了官方关系。史书和古籍中还有很多天竺僧人到南诏的事例。元张道宗《记古滇说》云:“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也,五诏即平服,唐册王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自唐进封之后,永昌诸郡、缅、暹罗、大秦,此皆西通之国;交趾、八百、真腊、占城、挝国,此皆南通之国,俱以奇珍金宝、盐、锦、毡布、〓璖、巴贝岁进于王不断,于是国渐有昌也。”所以,南诏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物质交流是十分密切的。
  从上可以看出,滇缅道一直是中国和印巴次大陆交通的一条很重要的通道。历史上正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与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一带国家在纸和造纸术方面发生相互交流。
  云南境外的国家如泰国、缅甸、柬埔寨与老挝北部都有手工造纸,这些国家的传统手工造纸工艺有些和云南的传统造纸相似。如泰国的清迈、清莱等地都保存有构皮造纸法,已有500年的历史,据日本学者的调查,泰国的泰族造构皮纸工艺如下:
  原料的浸渍—蒸煮—水洗—去杂质—在木桩上捶打—漂白—染色—抄纸—阳光下干燥。①
  以上造纸的原料采用构皮,并使用固定式纸帘抄纸(不是浇纸),它的工艺步骤很特殊。虽然与云南傣族造纸法相近,仅增加了染色的步骤,应和云南傣族属一个造纸系统。但其捞槽已进步为木制,比傣族的地坑式要进步。操作姿态也由云南傣族的蹲式进步为站式。抄纸方法则由固定式纸帘浇纸演变为固定式纸帘抄纸(这种方法,与“浇”或“抄”的方法都有区别,但更接近于“浇”,是由浇纸变异而来的),这确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抄纸法。其它,使用固定式纸帘、在木桩上捶打及阳光下自然干燥等步骤都是浇纸法的标准操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郭家骥研究员在泰国清迈也考察了当地的传统造纸。并向我们提供了有关照片(见图20,这是泰国清迈的固定式纸帘晒纸)。
  泰国西北部的瑶族则用竹子作为原料造纸,以春季的嫩竹为原料,经过蒸煮、捣烂后,再用竹帘浇纸,最后在阳光下自然晒干。①同样与云南傣族传统造纸工艺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我们所见竹纸在阳光下自然晒干的唯一一例。据美国手工纸专家亨特(D.Hunter)在泰国和马来半岛调查,认为“马来联邦没有手工造纸,只有暹罗保存有此种工艺”。②并且暹罗造纸也仅限于曼谷及其以北地区。
  越南也保留有浇纸法,这是在河边直接浇料入帘,然后用纸帘自然晒干,③这种方法与云南傣族相似。
  缅甸掸邦的掸族采用构树皮造纸,④具体技术尚不清楚,由于浇纸造出的纸在云南傣族地区称为缅纸,我们可推知缅甸也应有浇纸法造纸。
  至于印度的传统手工造纸,在美国学者亨特的《印度手工造纸》等多部书中已有极详细的介绍。从中我们可知,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大都采用浇纸法造纸。技术方法都是一致的,即用固定式布纸帘浮于清水之中,把处理好的纸浆放到纸帘上,在水中荡匀而成纸张,最后在阳光下自然晒干。这与我们所调查到的云南傣族的造纸法完全相同。这种浇纸造纸法在印巴次大陆具有普遍性,其中以尼泊尔的浇纸产品特别著名,这是一种以瑞香皮(Daphne Cannabina)为原料的厚纸,用于佛教经书的书写。
  浇纸法造纸在我国以西藏的藏纸最为闻名,也采用瑞香皮制造,在18和19世纪都有中外学者的详细记录。最北传到我国新疆南部,斯坦因曾在和阗一带找到古藏文写经《佛说稻秆经》残卷,时代约为8世纪后期,经分析,这种纸完全用瑞香科植物浸泡的生纤维制造而成,可能是瑞香科的白瑞香一类植物。①说明西藏很早就有用瑞香科植物造的纸。现今我国新疆的造纸,以南北为界,南疆用浇纸法,而北疆用抄纸法。②以上我国境内的浇纸法所造出的纸都用于宗教(基本上是佛教)的经书用纸。
  以上尤重要者,是云南傣族用固定式纸帘浇纸,并用纸帘把湿纸自然晒干的方式又出现于印巴次大陆和泰国、越南等地,这是很有意义的。其渊源关系我们将在本节末进行讨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印巴次大陆的孟加拉造纸法和不丹抄纸造纸法。
  孟加拉原属印度,采用桑皮造纸(构皮),它出产的纸在我国明代文献《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西洋朝贡典录》中都有记载。例如,明马欢的《瀛涯胜览》榜葛剌国(今孟加拉):“一样白纸,亦是树皮所造,光滑细腻如鹿皮。”巩珍《西洋番国志》榜葛剌国:“一等白纸,光滑细腻如鹿皮,亦是树皮所造。”这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古代印巴次大陆造纸的最早文献,并且造纸的水平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说明其传入时间应该更早得多。据明代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记载,孟加拉所产的纸就是桑皮纸(构皮)。
  经印度学者考赛维女士调查,认为孟加拉用捞纸法抄纸,①而美国纸史专家享特在印度各地进行考察后认为,孟加拉所用抄纸帘和所有印度其它地方都不相同,而倒和中国内地所用极为类似。②
  据我们研究,孟加拉的桑皮(构皮)造纸属滇缅道的特色,滇缅道上绝大多数都用抄纸法造纸,而和中国西藏、尼泊尔、印度的造纸方法(固定纸帘浇纸,用瑞香科植物为原料,以大米汁为粘合剂)有本质的区别,③最主要的是,构皮为原料,抄纸法造纸是滇缅道上极常见的造纸方法,孟加拉的造纸术很显然受到了滇缅道造纸术的影响。
  据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先生研究,用桑皮造纸,除孟加拉外,印、巴其它各地也从不见用。①而印巴其它地区的造纸都是采用与中国西藏和尼泊尔造纸相同的浇纸法。
  孟加拉很早就传入了中国的桑蚕之法,马欢和巩珍都曾看到其地确有桑树,所以《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说榜葛剌国“桑柘蚕丝皆有”。黄盛璋先生说,孟加拉适宜于桑树生长,而不适宜于瑞香科植物。1855年刊行的J.ForbesRoyle《印度纤维植物》(《FibrousPlantsofIndia》)中有一条记载:
  孟加拉的桑树用于饲蚕,栽培过程中,每年须切枝四次,以便不断生长嫩叶,供连续出生的蚕孵之用。切除的无数树枝即被抛弃,或用作燃料,或借助于捣磨之力,制成造纸的好原料。
  这与我国古代桑叶用于养蚕,桑枝、桑根用于造纸的传统桑树处理方法是完全相同的,说明这是从中国传入的。
  不丹的造纸原料是用一种叫Daphna(月桂树)的树皮制造,月桂树很接近构树,但和中国西藏、尼泊尔、印度造纸所用的瑞香科狼毒有很大差异。不丹使用的抄纸法有两种,一种是浇纸,造出的纸叫Resho,供写经书用(显然这种造纸法与宗教影响有关),另一种是捞纸,造出的纸叫Tsasho(近于汉语“茶纸”音),供印刷、书写用。②前一种方法属印巴次大陆的传统造纸方法,后一种方法当是从滇缅道传出的,属滇缅道系统,传播路径为云南—孟加拉—不丹一线。因此,远在南亚地区的不丹造纸术也受到滇缅道造纸术的影响。
  另外,不丹使用土坑式抄纸法,这种方法虽然与云南傣族的土坑抄纸法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地理上更近的西藏的藏族也采用这种土坑抄纸法,所以,不丹的土炕式抄纸槽很可能受到我国藏族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以云南为中心的滇缅道抄纸造纸法,还曾沿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传到了印巴次大陆的孟加拉、不丹一带,为东南亚和南亚文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知识出处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出版者:云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入研究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技术,从云南古代的手工纸开始,详细介绍了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哈尼族、瑶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技术及其特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家骥
相关人物
黄省曾
相关人物
黄盛璋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南诏镇
相关地名
天竺镇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
占城镇
相关地名
南通市
相关地名
北疆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