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云南手工造纸与东南亚及印巴次大陆造纸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311
颗粒名称: 七、云南手工造纸与东南亚及印巴次大陆造纸的关系
分类号: TS75
页数: 13
页码: 82-94
摘要: 本文属于文化交流与造纸术发展关系的探讨类文章。通过对云南古代与东南亚及印巴次大陆经济文化交流的研究,特别关注了造纸术的传播与影响。并分析了抄纸法和浇纸法两种技术在亚洲地区的分布特点,并探讨了浇纸法的起源、发展及其与抄纸法的关系。
关键词: 手工造纸 东南亚 关系

内容

1.东南亚、印巴次大陆与云南造纸术的关系
  云南古代与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有很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上,云南位于著名的“蜀身毒”道上,这条道上的交通早在《史记》中就有记述,其中讲到“蜀布”“邛竹杖”就是从这条路传到印度再到大夏帝国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哀牢地区“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虎魄、水精、琉璃、轲虫、蚌珠、孔雀、翡翠..”看来,以上部分物品可能从东南亚及印巴次大陆输入。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还说永昌郡有 “身毒之民 ”。
  到了唐代,官员、商贾更加频繁地往来于此道。唐《樊绰》卷十记载大小婆罗门(今印度)“蛮王善之,往来其国”,“蛮夷善之,信通其国”。说明南诏与印巴次大陆的国家还建立了官方关系。史书和古籍中还有很多天竺僧人到南诏的事例。元张道宗《记古滇说》云:“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也,五诏即平服,唐册王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自唐进封之后,永昌诸郡、缅、暹罗、大秦,此皆西通之国;交趾、八百、真腊、占城、挝国,此皆南通之国,俱以奇珍金宝、盐、锦、毡布、〓璖、巴贝岁进于王不断,于是国渐有昌也。”所以,南诏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物质交流是十分密切的。
  从上可以看出,滇缅道一直是中国和印巴次大陆交通的一条很重要的通道。历史上正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与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一带国家在纸和造纸术方面发生相互交流。
  云南境外的国家如泰国、缅甸、柬埔寨与老挝北部都有手工造纸,这些国家的传统手工造纸工艺有些和云南的传统造纸相似。如泰国的清迈、清莱等地都保存有构皮造纸法,已有500年的历史,据日本学者的调查,泰国的泰族造构皮纸工艺如下:
  原料的浸渍—蒸煮—水洗—去杂质—在木桩上捶打—漂白—染色—抄纸—阳光下干燥。①
  以上造纸的原料采用构皮,并使用固定式纸帘抄纸(不是浇纸),它的工艺步骤很特殊。虽然与云南傣族造纸法相近,仅增加了染色的步骤,应和云南傣族属一个造纸系统。但其捞槽已进步为木制,比傣族的地坑式要进步。操作姿态也由云南傣族的蹲式进步为站式。抄纸方法则由固定式纸帘浇纸演变为固定式纸帘抄纸(这种方法,与“浇”或“抄”的方法都有区别,但更接近于“浇”,是由浇纸变异而来的),这确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抄纸法。其它,使用固定式纸帘、在木桩上捶打及阳光下自然干燥等步骤都是浇纸法的标准操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郭家骥研究员在泰国清迈也考察了当地的传统造纸。并向我们提供了有关照片(见图20,这是泰国清迈的固定式纸帘晒纸)。
  泰国西北部的瑶族则用竹子作为原料造纸,以春季的嫩竹为原料,经过蒸煮、捣烂后,再用竹帘浇纸,最后在阳光下自然晒干。①同样与云南傣族传统造纸工艺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我们所见竹纸在阳光下自然晒干的唯一一例。据美国手工纸专家亨特(D.Hunter)在泰国和马来半岛调查,认为“马来联邦没有手工造纸,只有暹罗保存有此种工艺”。②并且暹罗造纸也仅限于曼谷及其以北地区。
  越南也保留有浇纸法,这是在河边直接浇料入帘,然后用纸帘自然晒干,③这种方法与云南傣族相似。
  缅甸掸邦的掸族采用构树皮造纸,④具体技术尚不清楚,由于浇纸造出的纸在云南傣族地区称为缅纸,我们可推知缅甸也应有浇纸法造纸。
  至于印度的传统手工造纸,在美国学者亨特的《印度手工造纸》等多部书中已有极详细的介绍。从中我们可知,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大都采用浇纸法造纸。技术方法都是一致的,即用固定式布纸帘浮于清水之中,把处理好的纸浆放到纸帘上,在水中荡匀而成纸张,最后在阳光下自然晒干。这与我们所调查到的云南傣族的造纸法完全相同。这种浇纸造纸法在印巴次大陆具有普遍性,其中以尼泊尔的浇纸产品特别著名,这是一种以瑞香皮(Daphne Cannabina)为原料的厚纸,用于佛教经书的书写。
  浇纸法造纸在我国以西藏的藏纸最为闻名,也采用瑞香皮制造,在18和19世纪都有中外学者的详细记录。最北传到我国新疆南部,斯坦因曾在和阗一带找到古藏文写经《佛说稻秆经》残卷,时代约为8世纪后期,经分析,这种纸完全用瑞香科植物浸泡的生纤维制造而成,可能是瑞香科的白瑞香一类植物。①说明西藏很早就有用瑞香科植物造的纸。现今我国新疆的造纸,以南北为界,南疆用浇纸法,而北疆用抄纸法。②以上我国境内的浇纸法所造出的纸都用于宗教(基本上是佛教)的经书用纸。
  以上尤重要者,是云南傣族用固定式纸帘浇纸,并用纸帘把湿纸自然晒干的方式又出现于印巴次大陆和泰国、越南等地,这是很有意义的。其渊源关系我们将在本节末进行讨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印巴次大陆的孟加拉造纸法和不丹抄纸造纸法。
  孟加拉原属印度,采用桑皮造纸(构皮),它出产的纸在我国明代文献《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西洋朝贡典录》中都有记载。例如,明马欢的《瀛涯胜览》榜葛剌国(今孟加拉):“一样白纸,亦是树皮所造,光滑细腻如鹿皮。”巩珍《西洋番国志》榜葛剌国:“一等白纸,光滑细腻如鹿皮,亦是树皮所造。”这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古代印巴次大陆造纸的最早文献,并且造纸的水平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说明其传入时间应该更早得多。据明代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记载,孟加拉所产的纸就是桑皮纸(构皮)。
  经印度学者考赛维女士调查,认为孟加拉用捞纸法抄纸,①而美国纸史专家享特在印度各地进行考察后认为,孟加拉所用抄纸帘和所有印度其它地方都不相同,而倒和中国内地所用极为类似。②
  据我们研究,孟加拉的桑皮(构皮)造纸属滇缅道的特色,滇缅道上绝大多数都用抄纸法造纸,而和中国西藏、尼泊尔、印度的造纸方法(固定纸帘浇纸,用瑞香科植物为原料,以大米汁为粘合剂)有本质的区别,③最主要的是,构皮为原料,抄纸法造纸是滇缅道上极常见的造纸方法,孟加拉的造纸术很显然受到了滇缅道造纸术的影响。
  据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先生研究,用桑皮造纸,除孟加拉外,印、巴其它各地也从不见用。①而印巴其它地区的造纸都是采用与中国西藏和尼泊尔造纸相同的浇纸法。
  孟加拉很早就传入了中国的桑蚕之法,马欢和巩珍都曾看到其地确有桑树,所以《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说榜葛剌国“桑柘蚕丝皆有”。黄盛璋先生说,孟加拉适宜于桑树生长,而不适宜于瑞香科植物。1855年刊行的J.ForbesRoyle《印度纤维植物》(《FibrousPlantsofIndia》)中有一条记载:
  孟加拉的桑树用于饲蚕,栽培过程中,每年须切枝四次,以便不断生长嫩叶,供连续出生的蚕孵之用。切除的无数树枝即被抛弃,或用作燃料,或借助于捣磨之力,制成造纸的好原料。
  这与我国古代桑叶用于养蚕,桑枝、桑根用于造纸的传统桑树处理方法是完全相同的,说明这是从中国传入的。
  不丹的造纸原料是用一种叫Daphna(月桂树)的树皮制造,月桂树很接近构树,但和中国西藏、尼泊尔、印度造纸所用的瑞香科狼毒有很大差异。不丹使用的抄纸法有两种,一种是浇纸,造出的纸叫Resho,供写经书用(显然这种造纸法与宗教影响有关),另一种是捞纸,造出的纸叫Tsasho(近于汉语“茶纸”音),供印刷、书写用。②前一种方法属印巴次大陆的传统造纸方法,后一种方法当是从滇缅道传出的,属滇缅道系统,传播路径为云南—孟加拉—不丹一线。因此,远在南亚地区的不丹造纸术也受到滇缅道造纸术的影响。
  另外,不丹使用土坑式抄纸法,这种方法虽然与云南傣族的土坑抄纸法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地理上更近的西藏的藏族也采用这种土坑抄纸法,所以,不丹的土炕式抄纸槽很可能受到我国藏族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以云南为中心的滇缅道抄纸造纸法,还曾沿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传到了印巴次大陆的孟加拉、不丹一带,为东南亚和南亚文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抄纸法与浇纸法有不同的发源地
  在造纸的文化交流史上,最为重要的就是抄纸法和浇纸法两种技术的渊源关系。对浇纸而言,据我们搜集资料分析,我国西藏、南疆及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越南、泰国以及我国傣族居住地等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很深的地区共同保留有此种极为独特的原始造纸法(技术要点是固定式纸帘浇纸、直接用纸帘把湿纸自然晒干,多为地坑式纸槽,产品为厚而坚韧的纸张),除此之外,广西瑶族、广东佛山等地也有浇纸法造纸,但这种造纸法未在中国内地发现。而中国内地以及东亚各国极常见的抄纸法却在印巴次大陆、东南亚分布很少。亚洲传统造纸中,抄纸法和浇纸法的不同特点是:
  (1)地域分布有区别,一个主要集中于东亚大陆;另一个则集中于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
  (2)文化上各有特点,一个主要在汉文化区,作为文化用纸及卫生用纸等;另一个主要在印度佛教文化区,作为佛教经书用纸。
  (3)技术上截然不同,一为抄纸系统;另一种浇纸系统。
  令我们十分感兴趣的是,以上所有地区的浇纸法是否有共同的来源,历史上是浇纸法更早还是抄纸法更早(一般认为,浇纸法的技术更原始),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以下我们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我们认为,印巴次大陆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有纸了,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记载:
  蜜香纸,以蜜香树皮作之。微褐色,有纹如鱼子,极香而坚韧,水渍之而不溃烂。泰康五年(公元284年),大秦献三万幅。尝以万幅赐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令写所撰《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以进,未至而预卒,诏赐其家,令藏之。“大秦”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指古罗马或古印度。由于古罗马没有纸,19世纪时,西方汉学家夏德(F.Hirth)就想当然地认为,这种纸是亚历山大城的商人来中国时,道经锡兰和越南,买了当地土产,而把它们当作自己国家的产品,像往常般作为贡品①。这种解释一直为中国史学家们所承认和延袭。然而,据公元4世纪王嘉《拾遗记》说,南越一带产的是 “侧理纸”。这种纸与大秦进献的 “蜜香纸 ”没有可以联系在一起的任何证据。
  其实,《南方草木状》透露了“蜜香纸”的很多信息。这种纸“极香”,表明是用有香味的植物作为原料,很可能就是瑞香科植物。“坚韧”则是浇纸法生产出来的手工纸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印巴次大陆手工纸的显著特点。更重要的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四说沈香的异名有沈水香、蜜香,梵名阿迦〓。季羡林先生说,阿迦〓就是梵文agru,学名Agalochum,AmyrisAgalocha,中文名字就是沈香。①所以,我们认为,《南方草木状》记载的“蜜香纸”应是指出产于古印度的以瑞香科植物为原料、浇纸法生产的坚韧的手工纸,而“大秦”当指印度。记载所见,一次赠纸达3万幅,可见远在公元3世纪时(仅比中国蔡伦造纸晚一个多世纪),古印度造纸业已极为发达。
  《南方草木状》一书,历来都有争议,但研究者认为,“蜜香纸”条最能体现是嵇含的原撰。②而《晋书·武帝纪》有“太康五年十二月大秦来献,闰月杜预卒”,证实了《南方草木状》的记载。李惠林著《南方草木状考释》一书报导说大英图书馆藏有几部18世纪印度阿萨姆人写在蜜香树皮布(纸)的文献。③可见,蜜香纸应为印度所造。
  在此,我们还要辨明一条史料,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说:罗州多栈香树,身如柜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桔,皮堪作纸,名为香皮纸。皮白色,有文如鱼子,雷[州]、罗州、义宁、新会县率多用之,其纸漫而弱,沾水即烂,不及楮皮者。
  有专家认为,此处栈香树即为沉香,属于瑞香科沉香属,香皮纸应指沉香原料纸,即蜜香纸。①
  而我们认为,《岭表录异》中的栈香与《南方草木状》中的“蜜香”是两种植物,因为栈香纸的特点是“沾水即烂”,而蜜香纸的特点是“水渍之而不溃烂”;栈香纸为“皮白色”,蜜香纸为“微褐色”,这表明所造的纸是截然不同的。据笔者模拟实验,浇纸法造出的傣纸也是“水渍之而不溃烂”,很明显与 “蜜香纸”的性质相同。
  古印度很早就有用纸的习俗,唐代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中说:
  其伞可用竹织之,薄如竹簟一重便得,大小随情宽二三尺,顶中复作,拟施其柄。其柄长短量如盖阔。或可薄拂以漆,或可织苇为之,或如藤帽之流,夹纸亦成牢矣。这是公元7世纪的记录,表明当时古印度已用手工纸制作雨伞,这与今天我们见到的云南傣族、泰国清迈的泰族广泛使用纸伞的情形是相同的。古印度最早开始把佛像印制于纸上,唐显庆五年(660年),王玄策出使印度,印度佛寺曾送他“佛印四”,②最重要的是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的一段古印度印制佛像的记载:
  造泥制底及拓模泥像,或印绢纸,随处供养,或积或聚,以砖裹之,即成佛塔,或置空野,任其消散,西方法俗莫不以此为业。
  《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义净于武后天授三年(692年)寄回中国的。凌纯声院士认为,“所谓‘造泥制底’,即以泥制成模底;所谓‘拓模泥像’,即以泥置模中压成佛像。至于‘印绢纸’,乃是把佛像印于绢上或印于纸上”。①1925年,日本著名学者藤田丰八以为“印绢纸”是印度古佛像的印刷。②我国学者向达先生认为:“始言印刷之文献,当以义净之言为最先矣。”③
  所谓“西方法俗莫不以此为业”表明当时古印度的佛像印制业极为发达,以后中国的印刷术也受其,影响(这大概是中国印刷业最早产生于佛经印刷的原因之一)。所以,印度的手工纸印制的产生也是极早的。只不过这只是单一的佛像印制,不能称为真正的印刷技术。有专家认为,印度的造纸技术是从西藏传入的,而西藏的造纸术则是7世纪中期由中国内地传入的,根据是《旧唐书·吐蕃传》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入了内地的造纸匠④。然而,唐代中国内地已经全是抄纸法造纸,而今西藏却是浇纸法造纸,可见浇纸法造纸决不是中国内地传到西藏的,应当另有传播路线。我们还认为,亚洲造纸应有不同的起源。根据地理气候的特点,中国内地的抄纸起源于漂丝,而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的浇纸则可能与树皮布有较多的联系。一般认为,造纸必然有抄纸过程,抄纸是造纸技术最明显的特征。其实,这只是中国内地造纸的方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公元100年)对纸的定义是:“纸,絮一苫也,从糹,氏声。”可知造纸的主要因素有二,即絮和苫,絮是原料,苫是工具,一般理解为帘模。东汉《尔雅》释器称:“白盖谓之苫。”关于絮,《说文解字》谓:“絮,敝绵也。”段玉裁注:“凡絮必丝为之”,而纸字亦为“糸”旁,“丝”正是中国内地纸的初义。所以,中国内地最早的纸实际上应由漂丝步骤演化而来。在公元2世纪初年(105年)蔡伦造纸之前,史籍中已记载了幡纸、丝纸,又有名为赫蹄的薄小纸等。《通鉴》引《东观汉记》说,永元十四年冬(102年),“郡国贡献,悉令禁绝,岁时但贡纸笔”。《后汉书·邓皇后传》也有类似记载。表明蔡伦造纸前三年,不仅有纸,并且是来自于其它“郡国”。
  至于蔡伦造纸,因为有树皮为原料,凌纯声等前辈多有推测其造纸受到树皮布的影响,凌纯声还提出赫蹄这种薄小纸就是树皮布纸,“蔡伦不过利用古代造丝纸和榖布纸的两种方法合并,原料方面本来用动物纤维之丝,代以植物纤维而已”。①蔡伦是南方楚人,其受树皮布影响是很容易的。总之,蔡伦造纸并不是中国最早的纸,②在技术上受到南方树皮布的影响而改进了造纸术是不奇怪的,这也是蔡伦的历史功绩。
  而亚洲南部由于气候的原因,普遍有穿着树皮布的习俗,并且民族调查还发现直接在木桩上捶打成纸的方法,并没有用纸帘。例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其做法是将树皮切成细长条片,用水浸泡软化,用反复捶击方法使纤维均匀彼此粘合成纸张状③,而公元3世纪的《南方草木状》载南方“箪竹,一节相去六七尺,彼人取嫩者锤浸绩为布,谓之竹疏布。”所以,这种树皮布与印尼爪哇捶打制造原始纸在技术上完全相同,并且历史已相当久远。本世纪以来很多学者认为纸的发明起源于树皮布(以凌纯声为代表),这是有道理的。从捶打造布到捶打造纸,再到把捶打好的纸浆放到布模中浇纸,这在技术上是十分自然的,而且树皮布分布的地理范围与浇纸法分布的地理范围很吻合,可能就是浇纸法的直接起源。有些纸史专家认为最初的纸应是浇纸法生产的(如潘吉星、陈大川等专家),①这种观点不无商榷之处。由于这种造纸法在印巴次大陆最为集中,而且很发达,与民族文化的联系相当紧密,这为浇纸法造纸的来源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总之,我们的初步看法是,抄纸起源于中国内地,与中国古代的漂丝有关;浇纸法造纸可能起源于中国内地以外的地区,包括印巴次大陆或东南亚等广大地区,与衣着树皮布有关,其传播及使用与印度佛教文化密切相关。
  当然,古印度的情况非常复杂,印度人又极不重视历史,史料极为贫乏,这给我们研究古印度的造纸史,特别是其造纸的渊源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古印度一直用贝叶写经,使人误认为它没有纸,其实,即使纸张已极为普及的今天,印巴次大陆、东南亚等佛教地区仍大量用贝叶写经,纸并没有排斥贝叶。
  另外,我国造纸技术的外传基本上是抄纸法的外传,例如西传阿拉伯、欧洲,东传日本和朝鲜,都是抄纸法造纸,中国抄纸法造纸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甚至现代工艺的造纸,也是中国抄纸法造纸的沿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在造纸术上的成就得到举世公认,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人们对浇纸法没有太多的注意,以致长期忽视了印巴次大陆的造纸情况。
  鉴于这一课题的重要性,我们希望有关学科的专家能不断攻关,使这一课题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附注

①〔日〕小林良生:TheHand-MadePaperofThailand,紙パ技協志,1979年,33(9)。 ①〔日〕白鸟芳郎:《东南亚山地民族志),讲读社,昭和53年,第171页。 ②D.. Hunter; Papemaking in southerm Siam, P. 13. ③陈大川:《造纸方法的行变与流传》,《纸与浆》,1979年第4期。 ④J. G. Scott and Hardiman, Gaze Heer of Upper Burma and the shan states. Pt.1,Vol. 2,411. ①斯坦因:《沙埋和阗废址记》,转引自黄盛璋:《关于中国纸和造纸法传入印巴次大陆的时间和路线问题》,《历史研究》,1981年,第1期。 ②陈大川:《造纸方法的衍变与流传》,《浆与纸》(台北),1981年,第4期。 ① Mrs.P.P.Gosavi:Did India Invent Paper?Pulp and Paper,Canada,Vol.82,No.4/April,1981. ② D.Hunter:PapermakingbyHandi nIndia,NewYork,1939,P.38-39. ③李晓岑:《中国纸和造纸法传入印巴次大陆的路线》,《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①黄盛璋:《关于中国纸和造纸法传入印巴次大陆的时间和路线间题》,《历史研究》,1981年第1期。 ②陈大川:《造纸方法的衍变与流传》,《纸与浆》,1979年第4期。 ① F.Hith,China and Roman Orient,PP.274-275.转引自〔美〕钱存训《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第97页,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 ①季羡林:《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 ②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南方草木状考补》,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 ③李惠林:《南方草木状考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 ① 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第70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 ②《法苑珠林》卷三九。 ①凌纯声:《树皮布印文陶与造纸印刷术的发明》,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之三,台湾,1964年。 ②藤田丰八:《西域研究》,《史学杂志》,Vol.ⅩⅩⅩⅥ,No.6. ③向达:《唐代刊书考》,《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1957年。又五代冯贽:《云仙散录》引《僧园逸录》说玄奘(599~664)“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 ④黄盛璋:《关于中国纸和造纸法传入印巴次大陆的时间和路线问题》,《历史研究》,1981年第1期。 ①转引自凌纯声:《树皮布印文陶与造纸印刷术的发明》。 ②在我国历史上,很多人都曾否定过蔡伦发明纸的学说,例如,宋人苏易简、史绳祖、毛晃等都提出过,外国的汉学家如沙畹(Chavanne)、夏德(Hirth)、卡特(Carter)等均同意蔡伦以前,已屡经实验造纸,现在考古发掘也不断对蔡伦发明纸的学说进行冲击。 ③ T.S.Rafl es:HistoryofJava,P195~196,1830 ①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第47~51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陈大川:《造纸方法的衍变与流传》,《纸与浆》,1979年第4期。

知识出处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出版者:云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入研究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技术,从云南古代的手工纸开始,详细介绍了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哈尼族、瑶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技术及其特点。

阅读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