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纳西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99
颗粒名称: 1.纳西族
分类号: TS75
页数: 7
页码: 36-42
摘要: 本文介绍了云南省纳西族白地纸的制造流程、特色工艺及其在纳西族文化中的应用。白地纸作为东巴经书的主要用纸,具有白、厚、坚韧、抗蛀性强的特点,其制造过程包括原料处理、蒸煮、舂捣、捞纸等步骤,并采用了重抄法和独特的晒纸方法。
关键词: 手工造纸 云南 纳西族

内容

纳西族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中甸一带,至今保留着一种原始的图画文字,称为东巴文,其经典称为东巴经。据有关史籍记载,丽江的纳西族在元代就已有造纸业。近代以后,在大研镇、金安、黑水、三道湾等地都有土法造纸业,所造的纸有以构皮为原料的皮纸,也有以竹子为原料的竹纸,由于丽江和白族造纸中心鹤庆紧相靠接,历史上在造纸技术方面纳西族也受到白族的影响。
  中甸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被称为东巴文化的圣地。这里所造的写经纸在滇西北少数民族中很有名气,称为白地纸,这是东巴经中最重要的纸。1998年2月,我们对这里的传统白地纸技术进行了调查。
  制造白地纸的传人是当地的和志本东巴(东巴是民间对东巴教祭司的称呼),1926年出生。他说,白地纸仅他家制造,是从他的爷爷开始制造的,他爷爷是东巴,传给他舅舅和东恒大东巴,他舅舅又传给他,现在已有三代人,他家造到1957年时停止,1983年又恢复。到1992年,由于年迈,他自己没有造了。所以,这种滇西北有名的白地纸的历史可能只有150多年的时间。
  据和志本东巴介绍,制造白地纸的工艺过程如下:剥树皮—浸泡—蒸煮—舂捣—搅拌—捞纸—晒干。
  (1)剥树皮:用砍刀把原料树皮砍下,晒干,然后剥下皮,并把黑色外皮刮去。这种树皮他们称为构树,但待和志本东巴领笔者到这种树旁时,笔者却发现这与一般的构树根本不同,并且有毒,属瑞香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L.)一类的植物(这就是白地纸不会虫蛀的原因),这是对野生造纸原料的利用。
  (2)浸泡:把晒干的白蓝色的构皮料放到村边的河里,在流水中浸泡2~3天,料泡软为止。
  (3)蒸煮:放入锅中约1公斤半重的料,在一口大铁锅中蒸煮,用柴烧大火蒸煮一天一夜,直到料变为黄色为止。在蒸煮时往往还加一点草木灰,可使料熟得更快些。每锅用柴350~400公斤。
  (4)舂捣:把纸料放入一个石研臼中,用木臼舂捣,约舂打半天,直到把纸料打成纤维状为止。
  (5)搅拌:把料放在木槽中,此时槽中盛水一半多,用木棍用力搅拌,此时料越搅拌越细。
  (6)捞纸:用竹帘把料从水中捞起,此时应十分小心,两手平稳捞起,否则纸不均匀,一般一张纸捞一次,但若捞得薄了,就再捞一次。
  (7)晒干:把捞出的纸扣放在木板上,每张纸只放在一块木板上,在阳光下自然晒干,半小时后用石头砑光纸面,纸晒干后,将自动脱下。
  其主要设备是:
  (1)木槽:长85厘米、宽35厘米、深50厘米,用一根很粗的木头凿出深槽。这是我们所见过的尺寸最小的木槽。
  (2)竹帘:长75厘米、宽36厘米,是自已做的。但我们调查时未见到,不知是竹帘还是竹篾所做。根据介绍,显然是一种类似于固定式纸帘的竹帘。
  (3)晒纸木板:长80厘米、宽40厘米。所造出的白地纸:长50厘米、宽33厘米,其厚度很像西藏的一些较厚的写经纸。
  造白地纸的时间较短,从砍下料到出纸仅5天左右即可,是除傣族造纸外,生产纸的时间最短的纸张。但成本很高,每一锅仅得10张纸,是我们所见到的云南各民族中生产效益最低的一种纸。
  白地纸的特点是白、厚、坚韧、抗蛀性很强。其厚度是云南各民族所造的手工纸中最厚的一种纸,由于书写东巴经时使用坚硬的竹笔,所以纸宜厚些,太薄就容易划破。白地纸的坚韧性则与傣族的构皮纸相当,用力无法撕裂。可能由于砑光技术所限,这种纸的纸面不甚平滑。在东巴经中,这种纸常常还两面书写。
  在造纸技术方面,生产白地纸的一大特色就是重抄法,
  由于竹帘的帘纹较粗,抄纸时滤水速度快,纸浆容易分布不匀,所以抄纸时就采用了重抄法抄出厚纸,这种方法在技术上具有原始性。今天我们见到的纳西东巴写经都是厚硬如皮的纸张,《丽江府志》也说,丽江的纸 “粗厚包物最坚固 ”。
  更为重要的是,把抄出的每一张纸扣在一块木板上,接着在木板上自然晒干,这个步骤也具有独特性。因为通常的抄纸法是把抄出的湿纸再扣于湿纸上,然后一张张垒起。而东巴纸的这种抄纸晒纸法则有受浇纸法影响的痕迹,这显然是不同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的结果。东巴经纸的这种合而有抄纸法和浇纸法的造法在中国手工造纸中可谓独具特色,在造纸史上亦将具有重要地位。
  据和志本东巴介绍,白地纸除用作东巴写经外,中甸藏族的喇嘛寺也来买去作为写经书的纸,一些纳西族的有钱人也买去用为写字,写字用竹笔,以自制的油烟为墨。纳西族特别喜欢用白地纸作为契约,因为这种纸不会虫蛀,并且抗老化性能也很好。白地纸的韧性十分好,有一些纳西族的皮匠用来做鞋垫。
  在东巴仪式中,还大量用手工纸制成各种人物形象和器物形象,并饰以红、黄、黑、白、绿等色彩。我们在白水台时,看到和志本东巴用竹笔在白地纸上作有各种动物图案的东巴画,我们在民族博物馆还见到一种用手工纸绘制的东巴64甲子纸牌画,图案生动喜人,是纳西族文化中一种极有潜力的画种。总的来说,手工纸大量渗入纳西族的文化和宗教生活中。
  东巴教深受西藏宗教影响,在写经造纸方面也受到了西藏的影响,例如白地纸的原料采用的是一种瑞香科落叶灌木(当地人误以为是构皮),极类似于西藏墨脱等地藏族造纸原料——瑞香科狼毒草(不同在于,一为灌木,一为草本)。这种植物经过我们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析,为瑞香科荛花。这种纸的厚度及制成东巴经后的外形规格也与藏纸完全相同(长近30厘米、宽近10厘米),但其采用纸帘抄纸则不同于藏族的浇纸法而类似于白族的抄纸法。所以纳西族造纸技术的来源是比较复杂的,今纳西语称纸为 “色丝”。
  用白地纸书写的东巴经典,卷帙浩繁,据20世纪40年代初的调查,总计约有5000多卷。说明白地纸对弘扬东巴教的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20世纪30~40年代,美国人洛克(J.F.Rock)在白水台时曾注意到当地东巴经所用的纸张,并在其著作《纳西族的生活与文化》中对这种奇特的纸张及其经典作了详实的介绍,其中谈到了白地纸的原料及其造法,这可能是对白地纸的首次介绍。
  丽江的大研镇在古代和近代也有造纸业。据丽江李氏宗谱记载,明代天启年间,丽江木土司曾请来在鹤庆松桂(即龙珠一带)造纸的江南籍师傅李先常,开始采用捞纸法抄纸。又据造纸村杨氏宗谱,清康熙年间,杨那、杨宝两兄弟由鹤庆迁居丽江狮子山下,与李先常的后裔互相传授造纸技术。①以上情况表明,丽江纳西族的造纸业曾受到鹤庆白族造纸业的深刻影响。根据有关民族学调查,近代丽江土法造纸的工艺如下:②
  (1)浸泡:把砍下的构树剥皮,放入水中浸泡若干天。
  (2)蒸煮:料浸泡后就放入大锅中,加上筛去炭碴的灶灰蒸煮。
  (3)舂捣:用木头或石块制成的脚碓把料捣细成浆。
  (4)加纸药:用野生的苣根汁作为纸药加入料中,使料浆悬浮并均匀地溶于水中。
  (5)捞纸:用细篾编成的纸帘捞出均匀的纸浆,纸帘长宽均1.5尺。
  (6)榨压:捞出的纸垒到一定的程度,即用压板和压水棍加上锤石,把水压干。
  (7)晒纸:把垒纸一张张揭开刷在晒墙上,干后揭下,造纸过程完成。
  上述纳西族土法造纸工艺纯然为抄纸法,不同于白地纸的造纸工艺,而与白族制造白绵纸的基本工艺接近,但步骤更简单一些,并且所用纸药也不相同。
  据云南省设计院的有关同志请北京造纸研究所鉴定,东巴写经还有采用清檀皮(与安徽径县造宣纸的原料相同)为纸料的,这一结论令人颇感意外。我们在丽江县东巴研究所调研时,有关研究人员告诉我们:今丽江大具乡恢复生产的东巴纸则采用一种被称为 “山绵树皮 ”的植物纤维为造纸原料,这种 “山绵树皮 ”是否就是白地纸所用的原料 ——瑞香科荛花?目前尚不清楚。据我们观察,大具乡生产的东巴纸与白地纸相似,韧性也很好,较白,并相当光滑,主要供丽江县东巴研究所书写东巴经用。
  过去丽江的羊见村也有造纸业,据介绍,是从鹤庆请来造纸师傅后才开始造的,所造的纸为构皮纸,比白地纸薄而柔软,羊见村直到建国初还有构皮造纸业。①
  据有关学者介绍,东巴象形文字约起源于唐、宋时期,今在纳西族地区仍保留有约10000多卷东巴经,全部是以尺寸相同的纳西族手工纸为载体,现分藏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并由于其独特的象形图画文字得到国际民族学界的广泛重视。东巴经在纳西语中叫 “森究鲁究 ”,意思是刻在木头或石头上的文字,可见,在纸还没有传入前,东巴字是用木或石头作为书写材料的。
  今天保留的东巴经最早的似乎是台湾李霖灿先生发现的清康熙七年的写本,其它都是乾隆年间及其以后的。清乾隆时期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记载了纳西族的象形文:“有字迹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但清代以前应该已有纸质的东巴经,因为据笔者查找,元《一统志》记载了元代丽江已有了造纸业,而且清代的东巴经数量已相当可观,此前应有一段发韧期。

知识出处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出版者:云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入研究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技术,从云南古代的手工纸开始,详细介绍了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哈尼族、瑶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技术及其特点。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丽江市
相关地名
小中甸镇
相关地名
东巴扎回族乡
相关地名
三道湾镇
相关地名
鹤庆县
相关地名
白地镇
相关地名
墨脱县
相关地名
松桂镇
相关地名
江南区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大具乡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余庆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