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古代的手工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94
颗粒名称: 一、云南古代的手工纸
分类号: TS75
页数: 13
页码: 1-16
摘要: 本文探讨了云南造纸技术和纸张传入的历史。在纸传入前,云南使用青铜铭文、印章和石刻等书写方式。三国时期,云南开始有纸张传入,西晋时大量使用。南诏时期,云南已有造纸业,纸张用于文学作品书写。关于造纸技术的传入,可能来自成都被俘工匠或越南、广西地区。唐代云南可能受印刷技术影响,纸张普及。
关键词: 造纸业 古代 云南

内容

在纸传入云南以前,汉字已传入云南。例如,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驽机上,就有“河内工官二百”的字样。当时云南的书写工具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在青铜上写铭文,并作画。如晋宁石寨山古墓发现的刻画文字。在一片铜片上刻有一些动物图像及其数字,这种青铜铭文的书写是极为麻烦的。由于印度古代也喜欢在铜片上刻镂文字,古代云南与印度又有非常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所以这种方式可能是从印度传来的。
  在印章上写文字。在一些古墓中发现了一批印章,这些印章大多数是当时的官员留下的,如“黄义印”“李德”“胜西印”等等,都是中国内地传统风格的印章。
  在石头上写铭文。云南发现了一批古代石刻,如东汉的孟孝琚碑。但纸传入之前,这些书写方式都很不方便,进行 “长篇大论 ”更是不可能。所以,要提高文化水平,纸张是非常必需的。
  至迟在三国时期,云南腹心地区就开始有纸张传入。《三国志·蜀志·吕凯》记载当时南中大姓雍闿在云南反叛蜀汉政权,“都护李严与闿书六纸,解喻利害,闿但答一纸”。这是目前所见云南用纸情况的最早、最确实的记载,以后《华阳国志·南中志》说:“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进行安恤。”其中 “图谱 ”可能用纸所绘,有的可能还是地图。
  到西晋时,云南已大量使用纸张,例如《太平御览》卷四四引晋《九州要记》说:“云南郡山,山有祠,处石室称黄石公,祀之必用纸一百张、笔一双、墨一丸,室内有启,必知吉凶。”当时还有笔和墨,可见纸已大量用于书写。
  纸的传入大大提高了当时云南的科学文化水平,两晋时西爨白蛮的书法已经达到很高的造诣,如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有极高的地位,这与书写工具 ——纸张的传入(甚至可能是造纸术的传入)是密切相关的。
  晋代,造纸术虽然还没有传入云南的明显记载,但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已利用构皮,懂得制造构皮布,郭义恭《广志》说:“墨僰濮在永昌西南,山居耐勤劳。其衣服妇人以一幅布为裙,或以贯头。丈夫以榖皮为衣。”①从制作构皮布到制造构皮纸,在技术上是十分容易的。
  南诏时期,云南用纸的情况有了较多的记载,宋《玉海》卷六四“唐王言之制”条记载:“南诏及清平官用黄麻纸”,在这里提到的,可能就是产于四川成都的黄麻纸,唐代很有名气(如五代李肇的《翰林志》提到:“凡慰军旅用黄麻纸”)。另一种可能则是黄麻纸为南诏的本地纸。以后,云南再也没有关于麻纸的记载(唐代以后,除西北外,中国内地的麻纸也淘汰得很快)。最重要的是宋《五代会要·南诏蛮》上的一段记载:“其纸厚硬如皮,笔力遒健..有彩笺一轴,转韵诗一章,章三句共十联,有类击筑词,颇有思本朝姻亲之义。”这种纸的特征为“厚硬如皮”,显然是一种原始纸,与当时内地较先进的纸是完全不同的(今天发现的内地唐代古纸均为抄造的薄
  ①《太平御览》卷七九一引。纸)。所以,以上是南诏晚期已有造纸业的可靠记载,并且当时南诏的纸已用于诗、章句、词等文学作品的书写。
  至于造纸技术的传入,以下事件是很重要的。《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南诏将军王嵯巅率兵攻破成都,“乃掠子女工技数万引而南”,被俘的大量工匠中可能有造纸工人,从而把造纸技术传入了南诏。但疑义在于唐宋时期,四川主要产麻纸,如宋苏易简说“蜀中多以麻为纸..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北土以桑皮为纸;剡溪以藤为纸;海人以苔为纸..”而今天云南手工造纸中竟未见麻纸生产,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写经中,笔者也未见麻纸。
  另一种可能是南诏、大理国的造纸技术从越南、中国广西一带传入,南诏曾攻入安南,而越南、中国广西一带是古代造纸的重要地区。公元4世纪时,王嘉《拾遗记》卷九说:南越曾以“侧理纸”作贡物。所以,越南一带造纸业也是相当早的。三国时的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一书中谈到“荆、扬、交、广[诸州]谓之榖..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谓之榖皮纸。”交州在今越南北部,可见在三国时,越南已能造构皮纸。其原料正与南诏、大理国的古纸相同。所以,南诏攻入安南后,也有可能把造纸术带入云南。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冯宿奏禁版印历日:“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①这是冯宿在四川上任时写的报告,历来认为是我国关于印刷的最早、最可信的文献,其中剑南道包括今四川靠近云南的大片地区。这条文献说明云南可能在唐代就受到印刷技术的影响,而
  ①《全唐文》卷六二四。
  且当时民间用纸是相当普遍的。
  1956年,在云南大理凤仪镇北汤天法藏寺发现了佛教经书3000余册,其中年代最早的两卷写经是《护国司南抄》和《保安八年写经》(年代为公元1052年)。①它们是今大陆现存出土于云南地区的最早纸张,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现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据笔者对这两卷写经的纸质进行详细观察,两卷写经的纸质完全相同,均为白色,泛黄,纤维都很均匀,其纤维形态似为构皮,质地比今天的白绵纸稍厚,但在古纸中仍属紧薄而匀细的纸,说明对纸料的舂捣是比较精细的。这两卷写经上均有明显的帘纹,故应为抄纸法制造,并且抄纸设备已有相当程度
  ①佛教史研究者侯冲先生认为《护国司南抄》和《保安八年写经》是同一经卷的不同部分,抄写年代为保安八年(1052年)。
  图1 大理写经《护国司南抄》
  的进步。纸幅宽为30.6厘米,长度则参差不齐,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达131.6厘米,远远超过今天的白绵纸尺寸。在我国唐代的古纸中,如此长的纸幅,也是未见报导的。因为据有关研究,唐代文书所用的麻纸,长约45厘米,宽约30厘米。敦煌所藏630~881号之间11种写经的纸,长42~52厘米,宽25~29厘米。其中天宝三年(744年)一卷最长,有76厘米。①所以,大理写经的造纸技术是令人惊叹的,何以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仍然是一个谜。
  这两卷写经的纸质和唐代其它纸有明显的区别,例如敦煌写经一般是用麻质作为原料的,而大理写经并非如此,它们全不见麻头,也几乎不见纤维束,其制造技术明显与今天的鹤庆白绵纸是一脉相承的,故一般清理报告均称这两卷写经用纸为“白绵纸”。这些纸上很可能进行过入璜加工,故千余年来没有虫蛀现象,真正做到了 “纸寿千年 ”。
  南诏时期有《中兴二年画卷》,现藏日本京都有邻馆,大理国时期又有白族画工张胜温的《梵画长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均为滇中艺术珍品。这两卷画卷所用的纸是否就是大理本地生产的纸呢?《中兴二年画卷》,清代张照曾见过,其跋云:“纸色淳古,绝似唐人藏经。”《梵画长卷》,乾隆皇帝御笔题:“楮质复淳古坚致,与金粟笺相埒。”从以上记载来看,可能都是内地的纸张,但也不敢十分肯定,还请能目睹原作的台湾和日本学者多加留意。
  大理地区很早就有柘桑栽培,唐樊绰《云南志》卷七说:“蛮地无桑,悉养柘,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数顷,耸干数丈。”《说文 ·木部》云:“柘,桑属 ”。这种 “柘”树应该就是构树,
  ①王明:《隋唐时代的造纸》,《考古学报》,1956年1期。至今一些白族地区仍称构树为柘树。可见,唐代大理地区生产此类写经用白绵纸的资源条件是相当充分的。
  大理国时期,佛教非常盛行,云南生产的纸主要用于抄写大量佛经。上述凤仪北汤天法藏寺发现的大理国时期写经约有十余卷,就笔者所见,纸质均与《护国司南抄》写经相同,其中著名的有《佛说长寿命经》写经。20世纪80年代,在下关佛图塔的清理中,也发现时代为宋、元时期,但用的是与今天白绵纸完全相同的纸书写的经卷。这些纸薄而坚韧、质色白、纤维均匀、表面平滑,造这样的纸在选料、浆灰、洗涤等工艺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使纸浆均匀,而且还要有熟练的抄纸技巧,说明当时云南造纸技术已经相当纯熟,相当一部分经卷还是印刷而成的(但是否为大理国时期的,或是元代的,目前尚难判断)。佛经中大量使用与今白绵纸相似的纸张是大理国纸史上的一大特色,所以推测其原料采用构皮(白绵纸原料)的可能性较大。
  图2 大理市佛图塔出土的宋元时期写经
  据笔者所见,云南出土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古纸都属抄造出来的,有明显帘纹,没有发现浇出来的 “厚硬如皮”的古纸。这一方面说明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的造纸技术主要是与中原相同的抄纸法;另一方面说明《五代会要》中记载的 “其纸厚硬如皮”的原始纸没有广泛流传开来。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载:乾道癸巳年(公元1173年)大理国人到广西横山和宋朝议市马,“其人皆有礼仪,擎诵佛书,碧纸,金银字相间”。足见当时白族的佛经,用的是质量很高的“碧纸”,并且“金银字相间”,这实际上是一种加工色纸,这是吸收了漆工的装饰技法,把金、银粉装饰在纸上的加工技艺。以上记载表明白族古代加工色纸技术的起源是非常早的。当时民间生活用纸也很普遍,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西南夷大率椎髻跣足..其髻以白纸缚之。”说明当时纸的用途在扩大,已渗透进日常生活中,不限于书写工具了。
  内地的大量书籍也进入了云南,如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入宋,取大藏经置五华楼,凡千四百六十五部”。①从而大量带入了内地的纸张。
  元代,云南出现了生产手工纸的记载,据现藏云南省图书馆的元代刻经的跋尾记载,当时大理领主段氏和高氏所印造的佛经,是用洱海地区白族人民所生产的质地优良的纸刻印的。②元《一统志》记载通安州(今丽江县城)土产有纸。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宜良县的元代古墓中也曾发现过白色泛黄的古
  ①《南诏野史》。
  ②该经原藏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现移云南省图书馆,刻经过程见该经跋尾,此情况引自《白族简史》,第12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纸。①当时,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还在云南实行钞法,说明手工纸也开始用于货币。
  明代以后,关于云南造纸的史籍记载很多,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公元1455年)卷五“大理府”说:“药师井,在城西门外一塔寺之左,其泉冬温夏凉,郡人用此水造纸,其色洁白。”明《正德云南志》(公元1510年)卷三“大理府”也说“药师井,在府城西北,水造纸极洁白”。说明大理城外用药师井的水所抄造的纸以洁白著称,质量是很高的。
  《大理县志稿》引“旧《云南通志》”说大理“有清水粉纸二色,今停制,大小纸房二村尚存,草纸厂设苍山,西面数处”。可见当时大理还生产竹质粉纸,这种纸上有染色斑点,很美丽,为文人喜爱,常用作书笺吟咏的文房佳纸。今大理观音堂旁尚有草纸厂村的地名。
  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在《嘉靖大理府志·物产》中留下了一段明代大理造纸的珍贵记录:
  纸,榖皮为之,出城西大小纸房,其洗壳用药师井水者颇细腻,谓之清抄,久藏不蠹。其用米粉抄者易漶腐蠹,宫中簿籍,尤非所宜,乃奏本纸亦用之,取其鲜白,而知字画脱落反以取罪。②
  以上说明当时大理生产的纸为构皮纸,有清抄和米粉抄两种。用米粉抄的目的一是便于粘合,二是为造粉纸。因为米粉中含有淀粉,既有施胶的作用,还可大大增加纸的强度(淀粉的高分子中有极性羟基,可产生很强的氢键结合),也便于着色,而且还能使加工后的纸张平润,易于受墨;缺点是容易被
  ①云南省博物馆黄德荣先生告知。
  ②引自明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馆翻印本。明刻本存北京图书馆。
  虫蛀,并且时间久后淀粉层容易龟裂,墨迹很容易剥落。这种大理的构皮纸明代谢肇淛在《滇略·产略》中说像华亭粉笺,也可作柬纸用。加米粉的方法在宋代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中也提到过,说明这种方法是从中原地区学来的。另外,我们要指出,构皮古写为榖皮,“榖”(从木从〓)与谷物的 “穀”(从禾从〓)极相近,古代文献中很容易混淆。
  明代,云南出现了关于制造竹纸的记载,《滇略·产略》中说:“纸出大理,蒸竹及榖皮为之。”即除构皮纸外,还有竹纸生产。竹的纤维短,竹杆又较坚而硬,不易腐蚀和捣烂,需沤制很长时间,制造工序相当复杂。所以,明代云南特别是大理地区的造纸技术已取得很大进步。由于竹子的再生力极强,竹料价廉而丰富,明代以后,竹纸逐渐成为云南手工纸中最主要的产品。
  明代,除大理纸外,傣族聚居地的景东也生产有名的青纸。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说景东府有“青纸,其色胜于别郡所出者”。明《正德云南志》卷七同样说:“青纸,其色胜于别郡所出。”以后,景东的青纸在明、清时期的文献中记载很多,并一直被人们所称赞,说明其在云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纸了。但何以把纸制造成青色则仍然是一个谜,推测起来,可能是用淀粉糊或其它植物染料染成的色纸。而景东在近现代则以生产绵纸而著称,如产于帮抗村的“帮抗纸”,产于者干村的“者干纸”等,都是历史悠久的云南名纸。
  其它,明代中期的《正德云南志》卷十二记载北胜州(今永胜)的土产有“破故纸”,这种“破故纸”可能就是历史上所说的 “还魂纸”,即对破纸或旧纸处理后进行纤维再使用,从而抄出同类或其它品种的纸(现在白族的手工造纸也有这种处理技术)。晚明的《天启滇志》卷三记载北胜州的土产时说:“纸曰沧纸,坚白稍次叶榆(即大理),售殖无虚日。”若“沧纸”就是指“破故纸”的话,说明这种纸的质量(坚韧性和白度)还是比较好的,在当时就很畅销。
  当时,造纸原料“楮皮”(即构皮)亦见于明代的文献,如《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三记载维摩州(今砚山维摩)有“楮皮,州内之地多楮树,其皮可造纸。明《天启滇志》卷三说蒙化府产“楮皮”。可见明代云南已有一些造纸原料的生产基地。
  明代,云南的教育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对纸的需求很大,这促进了造纸业在云南的发展。明李元阳的《万历云南通志》卷二记载了大理府、永昌府、蒙化府、临安府、顺宁州等四府一州产纸,其中蒙化府也产青纸。在明刘文征的《天启滇志》卷三中,记载云南产纸的地方有大理府、永昌府、临安府、澄江府、蒙化府、景东府、北胜州等六府一州。所以,明代以后,造纸业已在云南各地区兴盛起来了,并且主要由滇西一带向云南其它地区发展。
  明清时期,大理纸因质量上乘获得很高声誉,《滇小记 ·大理纸》记载:
  云南产纸之处甚多,皆楮为之,惟大理纸光致莹洁,坚实精好,盖水孕苍山,得川原之灵气为多,用为簾帏幄帐,清风素影,令人飘然有尘外之想。明时进本亦用此纸,并以造笺,厚粉重色加以云母,而金一笺,重至五六两,不待久即脱落,而又不受墨,竟无所用,今不以造笺,不以写本,而履道坦坦,得全其幽人之贞矣。这种大理生产的构皮纸被称为 “光致莹洁,坚实精好”质量很好,但官府作进本纸和笺纸时饰以的云母和金屑没有掌,握好,影响了纸的受墨性能,反而不能用。本来,在纸上饰以云母粉是中国古代一种加工纸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增加纸的不少雅趣(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五),但云母的数量要掌握好,否则云母粉很容易脱落,影响到纸的质量。另外,在加工纸上洒上金屑,说明这种纸是一种造价很昂贵的奢侈品。
  当时,各地的手工纸的质量是不同的,大理纸的质量很高,但有些地方的纸质量却很低,例如清《续云南通志稿·物产》引《澄江府志》说当地的纸 “甚粗小,仅作冥镪用 ”(“冥镪”就是祭祀用的冥钱纸)。
  清代,云南造纸业的情况在《康熙云南通志》、《滇海虞衡志》、《滇系》、《康熙蒙化府志》、《乾隆腾越州志》、《丽江府志》等地方志中都有记载,例如檀萃《滇海虞衡志》卷五说“纸出大理,而禄劝亦出,然不及黔来之多且佳,故省城用黔纸。”说明在清代,除云南本地生产的手工纸外,邻省贵州的优质手工纸也大量进入云南。近代以后,四川的手工纸也大批进入云南各地。
  清代,大理纸还作为宫廷贡纸,如吴振棫(1792~1871)《养吉斋丛录》卷二六叙述各省进贡的纸种:“纸之属,如宫廷中用金云龙龁红福字绢笺..大理(云南)各色纸,此皆懋勤殿庋藏中之别为一类者。”说明清代大理纸为当时有名的加工纸,并进贡宫廷中。
  清代以后,云南的手工纸还出口国外,例如乾隆《开化府志》记载,云南的纸张还与铜器和瓷器等货物一道销往越南等地。
  当时,鹤庆已成为云南的造纸中心,生产的品种有草纸、白绵纸、红青梅纸(竹纸)等。其中的白绵纸,纸质薄,韧性好,不仅易于托墨吸水,而且耐搓揉,在西南各省享有盛名,并远销缅甸、印度、泰国等国家。现在保存下来的西南地区明清时代的经书、志书等,很大一部分就是用白绵纸印刷和抄写的。直到今天,鹤庆六合的灵地、木禾等地还保留有白绵纸的传统手工造纸业。除此而外,在其它少数民族地区,景东的青纸、腾越的双抄纸、中甸的白地纸、禄丰的竹纸、勐海和耿马的构皮纸都是清代云南有名的手工纸产品。
  清道光年间,白井人季再思以造“马槽沟纸”(原料为“楮柘”,即构皮)闻名,其子孙数代都经营纸业,为云南有名的造纸大户。①
  手工纸在各少数民族中也得到了大量的使用,除广泛用于书写工具外,还用于其它方面。例如清陈鼎的《滇游记》说:“彝人扑得大蜂,以长线系其腰,识以色纸,迎风放之。”即彝族中已有了经过加工的色纸,并且纸的用途已不限于书写材料。在节日中也广泛使用手工纸作为祭祀用品,如清吴应校
  ①《新纂云南通志》卷二三六《实业传》。
  图3 云南明清时期的志书,绝大多数用构皮纸
  《滇南杂记》说:“岁首镂彩纸,或结签球悬门额..以迎祖考。”当时,还出现了纸甲、纸衣等特殊用途的纸。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七八说云南、广西有纸甲,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一一说云南、福建等地有纸被。国外学者的调查也表明清代云南有纸甲等:在云南、贵州及广西的诸蛮,皆用纸甲,此种纸甲可能起源甚古。在唐代有十三种甲,其中有纸甲最为奇特,褶叠而制甲,利矢不能穿洞。①民国时期的《新篡云南通志》卷一四二工业考”记载了云南各民族手工造纸的情况,可作为云南手工纸的总结:本省用纸多仰给四川。如鹤庆、腾越以构皮造出之棉白纸,用以印书,坚韧耐久。鹤庆造者销行尤广。顺宁之申文纸其细致在鹤庆之上。盐丰亦造大小白纸,镇雄及镇康,孟定坝摆夷,亦能用构皮造一种大白纸,较外国牛皮纸尤韧,力撕不破。胡三省通鉴注引五代会要曰,大长和国宰相布燮等,上大唐皇帝舅奏书一封,差人转送黎州。其纸厚硬如皮,笔力道健。镇康摆夷所制之牛皮纸,或尚为南诏末遗制。至土纸则各县多有之。
  ①转引自凌纯声:《树皮布印文陶与造纸印刷术的发明》,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之三,台湾,1964年。

附注

①《太平御览》卷七九一引。 ①《全唐文》卷六二四。 ①佛教史研究者侯冲先生认为《护国司南抄》和《保安八年写经》是同一经卷的不同部分,抄写年代为保安八年(1052年)。 ①王明:《隋唐时代的造纸》,《考古学报》,1956年1期。 ①《南诏野史》。 ②该经原藏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现移云南省图书馆,刻经过程见该经跋尾,此情况引自《白族简史》,第12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①云南省博物馆黄德荣先生告知。 ②引自明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馆翻印本。明刻本存北京图书馆。 ①《新纂云南通志》卷二三六《实业传》。 ①转引自凌纯声:《树皮布印文陶与造纸印刷术的发明》,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之三,台湾,1964年。

知识出处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

出版者:云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入研究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技术,从云南古代的手工纸开始,详细介绍了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哈尼族、瑶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造纸技术及其特点。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义
相关人物
李德
相关人物
李严
相关人物
马幡盖
相关人物
黄石公
相关人物
郭义恭
相关人物
李肇
相关人物
冯宿
相关人物
张胜温
相关人物
张照
相关人物
王明
相关人物
李元阳
相关人物
黄德荣
相关人物
刘文征
相关人物
吴振棫
相关人物
金云龙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江川区
相关地名
李家山镇
相关地名
如东县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
南诏镇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成都市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安南区
相关地名
大理白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
敦煌市
相关地名
鹤庆县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柘林镇
相关地名
下关乡
相关地名
大理市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宜良县
相关地名
观音堂镇
相关地名
永胜县
相关地名
砚山县
相关地名
宁州镇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禄丰市
相关地名
勐海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镇雄县
相关地名
镇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