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欧洲金属活字印刷发展的中国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85
颗粒名称: 三 欧洲金属活字印刷发展的中国背景
分类号: F416
页数: 3
页码: 612-6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谷腾堡的金属活字技术领先但非首创,中国和朝鲜已有实践。西班牙人门多萨认为欧洲印刷术从中国传入,为谷腾堡研究提供了基础。中国木版和活字印刷均早于欧洲。尽管有西方作者否认中国影响,但木版与活字印刷有共性,非金属与金属活字有技术联系。因此,中国印刷实践对欧洲有直接影响,谷腾堡等人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技术突破。
关键词: 活字技术 影响

内容

如前所述,谷腾堡以前及同时代其他欧洲人也作过活字实验,但他的工艺最为完善与成功,因而享有盛名。应当说他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完成这一突破的。从当时世界史视野观之,谷腾堡金属活字技术在他那时代是最好的,但不是最早的,因为在他以前中国和朝鲜已有了金属活字印刷实践。17世纪英国博学的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5~1626)在《新工具》(Novumorganum,1620)中高度评价了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这些发明的重大意义,但却将其称为“来源不明的”发明。这就是说,在培根看来,谷腾堡以前还应有个发明活字技术包括金属活字技术的某个地方,虽然培根对谷腾堡的名字是相当熟悉的。
  这倒底是什么地方呢?培根同时代人,具有海外长途旅行经历、视野更开阔的西班牙人胡安·冈萨雷斯·门多萨(Juan Genzalez de Mondoza,1540~1620)1585年在罗马首次用西班牙文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志》(Historia del gran regho de China)一书中,将欧洲印刷术(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来源地明确告诉了他的欧洲读者。此书早在1588年已译成英文,可惜,培根没有读过这部著作,否则他就会知道他所说的那些发明都来自旧大陆另一端的中国。
  门多萨是16世纪兼通中西情况的专家,今将他书中有关段落翻译如下:
  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欧洲印刷术的发明始于1458年,由德国人谷腾堡所完成;据说第一台用以印刷的设备是在美因茨城制造的。从那以后,德国人康拉德(Conrad Sweynheim)将同样的发明带到了意大利,其所印刷的第一部书是圣奥斯丁(Saint Augustine or 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写的题为《上帝之城》(Decivitate Dei)的书,这是许多作者都同意的。然而中国人确信印刷术首先在他们的国家开始,他们将发明人尊为圣贤。显然,在中国人应用印刷术许多年之后,才经罗斯(Russia)和莫斯科公国(Moscovia,实指蒙古钦察汗国)传到德国,这是肯定的,而且可能经过陆路传来的。而某些商人经红海从阿拉伯费利克斯(Felix)来到中国,可能带回某些书籍。这样,就为谷腾堡这位在历史上被当作发明者的人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看来很明显,印刷术这项发明是中国人传给我们的,他们的确对此当之无愧。更令人信服的是,今天还可看到德国开始发明前五百年中国人所印刷的许多书籍。我本人就有一本,我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印度群岛也见过另外一些中国书。埃拉达(Herrad or Martin de Rada,1533~1578)及其同伴从中国回到菲律宾时,带回他们在福州(Ancheo)城买的许多不同内容的印本书,这些书在中国不同地方印刷,其中大多数印于湖广省(Ochian,ieHou-quang)①。
  那些不愿承认欧洲印刷受中国影响的西方作者,需要认真读读距今400多年前他们的先辈门多萨写的这部有关中国的早期著作。门多萨明确指出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在欧洲印刷开始前几百年,中国就印书了。我们认为他所说的印刷术包括木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因为中国木版印刷至少早于欧洲750年,而活字印刷早于欧洲400年。门多萨又指出欧洲印刷术是通过陆路兼海路从中国传入的,而且为谷腾堡的活字技术研究提供了最初的基础。本节前已论述了欧洲雕版技术是从中国传入的,已无任何疑义。问题在于欧洲活字印刷是没有外来影响的独立发明,还是受到中国影响,仍要进一步讨论。
  近代印刷无疑是从活字印刷发展起来的,这是事实;但活字印刷是在木版印刷的基础上发展的,这也是事实。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技术继承关系。现代某些西方印刷史作者,将木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割裂并对立起来,说它们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拒不承认中国活字技术对15世纪欧洲早期实验者的影响。他们只强调木版与活字版之间的差异而否定二者有共性,却忘记了木版印刷是所有印刷方式之本,木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差异只在制版方式上不同,其余都是一致的。没有木版印刷的实践,不可能凭空出现活字印刷;不掌握木版印刷技术的人,也不可能作活字印刷试验。这两条技术规律适用于一切早期发展印刷的国家,亚洲如此,欧洲也不可能例外。
  其次,非金属活字是最早的活字,金属活字是从非金属活字演变而来,二者的差异只在选材及制法方面,印刷原理是一致的。木活字又与木雕版有直系血缘关系,金属活字是泥活字和木活字的改进形式。只强调金属活字与非金属活字的差异、看不到它们之间有共性和技术遗传关系的人,一方面承认金属印刷机是从木制印刷机演变而来,另方面又否定金属活字是从木活字演变而来。他们利用双重标准研究印刷史,恐有欠客观。
  事实上,中国早在欧洲之前很久就有了泥活字、木活字和金属活字的印刷实践,这些实践对欧洲的直接影响表现在:欧洲早期的木活字、金属活字在形制与制法上与中国有关活字极其相似。门多萨说中国为谷腾堡的活字技术研究奠定基础,这是千真万确的。中国发展活字领先于欧洲的那段时间间隔,足以能将活字信息陆海兼程地传到欧洲了。研制含锑的铅钖合金活字,是一种新事物,但原则上只能看成是对中国钖活字、朝鲜铜活字在化学成分上的一种改进。还不能认为是整个金属活字技术的一项发明,因为金属活字作为一项新事物是最先在中国出现的,接着在朝鲜获得发展。详见第十章第三节及第十五章第二节,此外不再重述。如果说谷腾堡有所发明,也只能说是在整个金属活字印刷史完成的局部发明,对此,我们并不想否定,而是给予充分肯定。
  谷腾堡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活字印刷技术在活字化学成分、压印方式和着色剂使用这三个环节上作了重大改进,并创造性地将来源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中国技术运用于基督教世界,在中、欧文化与技术交流史中立下新功。他不愧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活字技术作出改进的技术革新家和欧洲金属活字技术的奠基人。对中国而言,他之所以是革新家,因为在他以前中国已有了金属活字铸造、刷印和着墨的实践,但他作得比中国印刷工更好,他的工艺更适合于欧洲特点。对欧洲而言,他之所以是奠基人,因为在他以前没有任何欧洲人像他那样如此成功地研制了一套金属活字技术。他对中国和欧洲都作出了贡献。
  评价谷腾堡时,必须从世界史的视野把他的历史位置摆正,不能把视野只局限于欧洲范围内,因为欧洲毕竟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把谷腾堡说成是整个活字印刷技术或整个金属活字技术的发明家,不但于理不合,亦与史实相违。如前所述,谷腾堡以前及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亚洲人和欧洲人也作了活字试验,尤其在木活字和金属活字印刷方面已取得成果,他们为他的铅活字试验开了路。对这些人的工作不能抹杀,要知道木活字、钖活和铜活字也是活字,没有作这些活字的实践,很难突然跳跃到铅活字。
  还有人说欧洲人从中国得到的只是印刷的思想暗示或学到印刷术思想,但印刷方法是欧洲人自己搞出来的,并说“思想不是发明”(an idea is not an invention)①。这种说法难以服人。没有思想指引的实践是盲目实践,决不可能作出发明。所谓发明,是自觉运用某种思想在实践中作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如果欧洲人对中国印刷方法一无所知,为什么他们早期的木版与活字形制以及制版、刷印、装订方式与中国那样相似?为什么他们的早期木版与活字版书一反传统而具有中国书的面孔?这分明是仿制,即按照已有方法或模式重复制造。被模仿的对象当然来自中国,而非欧洲自身,因为古罗马为他们留下的遗产只有印章、徽章和印花板,而没有活字技术思想和活字印刷品。当古罗马帝国解体,欧洲处于黑暗时代时,正是中国印刷文化光芒四射之际。到目前为止,西方史家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活字印刷是欧洲自身传统的产物,又无法否定先于欧洲的中国文化圈内活字(包括金属活字)印刷的客观存在,同时也举不出驳倒欧洲木版和活字技术受中国影响的反证,又不得不承认早期欧洲木版及活版具有中国同类印本书的面孔。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还是从中国寻找技术遗传基因吧。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弗朗西斯·培根
相关人物
康拉德
相关人物
奥斯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