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活字技术对欧洲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8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中国活字技术对欧洲的影响
分类号: F416
页数: 14
页码: 605-6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活字技术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欧洲早期木活字受中国影响,而谷腾堡的金属活字技术则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欧洲印刷术带来革命性变化。欧洲金属活字印刷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技术背景的支持。活字印刷技术在欧美各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彰显了中国印刷技术对世界的贡献。
关键词: 活字技术 影响 欧洲

内容

一 受中国影响的欧洲早期木活字
  欧洲木版印刷技术是从中国传入的,这在中外基本上已取得共识。然而欧洲活字技术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受中国影响,并非很多人都清楚,有关论著也较少触及,因而这个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从印刷技术史总的发展规律看,有了木版印刷的实践之后,迟早总要向活字印刷的方向发展,中外皆然。对欧洲人来说,活字印刷特别适合于他们的拼音文字系统,因此在兴起木版印刷之后,很快就转向活字印刷。与具有数万个表意文字的汉文相反,欧洲人用二三十个字母就足以拼成所有的词和文句。而且与汉文的方块字形相反,欧洲文字圆转之处较多,如a,e,od,p,q,g等,刻木版时不易下刀,欧洲刻工刻字时反而比中国人费力,汉字虽笔画较多,但,圆转之处较少。欧洲人既然掌握了木版印刷技术,他们在中西交通畅达的元代,不会对已存在几百年的中国活字一无所知,来华的欧洲人总会将中国有关活字技术信息带回去,从而对欧洲的印刷工产生影响。宋、元之际和元初是中国发展泥活字、木活字和各种金属活字的时期,这正是在华的欧洲人最感兴趣的新奇事物。中国活字技术对欧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木活字的使用方面,木活字是欧洲最早出现的活字形式。16世纪瑞士苏黎世大学神学教授兼东方学家特奥多尔·布赫曼(Theodor Buchmann,1500~1564)于1548年发表的作品中,认为欧洲活字最初以木材制成。他写道:“[在欧洲]最初人们将文字刻在全页大的版木上。但用这种方法相当费工,而且制作费用较高,于是人们便作出木制活字,将其逐个拼连起来制版”①。
  这是个值得注意的重要记载。毫无疑问,欧洲早期的木活字肯定要用元代人王祯于1313年在《农书》中所描述的方法,别无他途,也就是说,要重复中国人早已实践过的方法。操德语的布赫曼的姓Buchmann常被希腊化,人们也称他为特奥多尔·比布利安德(TheodorBibliander),因此西方文献中的TheodorBuchmann与TheodorBibliander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个人。他的活动时期上距欧洲最初使用活字印书只有一百年左右,他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反映了欧洲早期印刷工试制活字的摸索时期模仿中国活字技术的实际情况。
  德国、意大利和荷兰(尼德兰,Nederland)这些木版印刷发展的国家,最有可能从事木活字的试制。前引英国东方学家柯曾就曾经报道说,意大利医生兼印刷家卡斯塔尔迪(PamfiloCastaldi,1398~1490)曾于1426年在威尼斯用大号木活字印刷过一些大型对折本,据说仍保存于费尔特雷(Feltre)档案馆中②。卡斯塔尔迪1398年生于威尼斯西北的费尔特雷,曾被认为欧洲活字技术发明人,为此1868年在伦巴第(Lombardia)城还为他建立铜像。
  1300年的回鹘文木活字于1907在敦煌发现,这揭示了活字技术由中国内地传到新疆吐鲁番地区,再由此向西传播的路线,显然,欧洲早期木活字技术受中国的影响。法国印刷史家古斯曼(Pierre Gusman)因而认为中国活字技术在蒙元时经两个渠道传入欧洲:一是与维吾尔人有接触、后来住在荷兰的亚美尼亚人在卡斯特尔迪活动时将活字术传入欧洲;二是谷腾堡在布拉格居住时,学会了经中亚、俄罗斯陆上通道传入欧洲的这种技术③。但主张欧洲经历过木活字试验阶段和受中国活字影响的观点,在欧洲受到非难,因为如果此说被接受,有些人坚持的欧洲活字技术为“独立发明”之说便无法成立。
  应当说,提出中国影响说的人,有的论据确有失周之处,如说卡斯特尔迪看到本乡人马可波罗带回的中国书后,从事活字印刷,或说谷腾堡的妻子恩尼尔(Ennel Gutenberg)出身于威尼斯的孔塔里尼(Contarini)家族,她见过带回威尼斯的中国印本书,使丈夫受到启发等等。事实上,1296年马可波罗本人不一定带回中国书,倒是其他意大利商人有可能这样作,而谷腾堡从事活字实验时,早已与其妻解除婚约。
  但欧洲活字术受中国影响说,在原则上是正确而可以成立的。早期欧洲印刷者作活字实验时严格保密,不必追究难以找到的细节,要从技术发展自身规律中,从当时中、欧频繁交往的总的历史背景中来看问题。对欧洲人来说,掌握木版刻印技术后,激发他们作活字实验的最直接的外因就是中国早已有之的活字技术思想和制泥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的技术实践以及有关实物样本。中国没有西方那种行会制度,蒙元时期是对外开放和印刷知识普及时期,任何来华的欧洲商人可在各城市买到印本书、雕版和活字,并问到它们的制造方法,将其带回欧洲。在细节上如何模仿,要靠欧洲印刷工自己摸索。
  有人否认中国对欧洲活字技术产生的影响,甚至不承认卡斯特尔迪和谷腾堡时代的欧洲人作过木活字试验。他们声称,借近代精密设备和工具制造小号西方文木活字的模拟实验均告失败①。这显然是暗示,用木活字印西文书是不可能的。但这些作者却没有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的先辈们早已用较大号木活字印出了书。例如1440年荷兰哈勒姆(Haarlem)城就出版了大号活字本《多纳德斯》(Donatus)即《拉丁文文法》和《幼学启蒙》(hornbook),很可能是木活字本②。因此荷兰也自称是最早出现活字印刷的欧洲国家。欧洲人模仿中国木活字技术印书的历史事实,是不容否定的。主张欧洲活字技术不受外来影响而独立发明之说的人,倒应该提供证据了。
  现在该谈到差不多与意大利人卡斯特尔迪同时在世的约翰·谷腾堡③(JohannesGuten-berg,1397~1468)。他生于雕版印刷较发展的德国,其故乡美因茨(Mainz)在莱因河与美因河汇流之处,其父弗里罗·根斯弗莱施(FrieloGensfleisch)在本城造币厂工作,母亲埃尔泽·谷腾堡(ElseGutenberg)为娘家最后一根独苗。按当时习俗,为防其娘家断后,小约翰取母姓,而另一兄弟则从父姓。可能因受父亲从事金属制币工作的影响,约翰·谷腾堡年幼时在本城习金匠(Goldschmied)手艺,1434~1444年离家在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谋生,与当地人安德烈·德里策恩(AndreaeDritzen)、安东·海尔曼(AntonHeilmann)等人合伙磨宝石及制镜等,由谷腾堡提供制镜新技术,其余人出资本。
  从1439年斯特拉斯堡市政档案中得知,1438年安德烈·德里策恩死后,其弟约翰及克劳斯(Klaus)受亡兄委托,要求谷腾堡将技术秘法教给他们,遭到拒绝,遂至法院提起诉讼。诉讼中提出的一个证据是谷腾堡为“印刷之事”(SachefürdenDruck)向某锻冶工支付100基尔德(Gulden)金币,证词中还有“活字”(Type)及“工具”之类的词,结果谷腾堡胜诉。这说明他此时突然改行,用自己的钱秘密从事活字印刷试验,必是受到某种外来因素的激发。
  谷腾堡用各种材料作活字,有可能首先制木活字。制拉丁文木活字在原理上毫无问题,作成像汉文那样型号的西文木活字(42点或36点),可以排版印书。如印字数较多的书,又使其不致过厚,字号就要缩小。在板木上刻出小号反体字也并不难,但从板木上锯开活字时难以下锯,锯下的木活字又没有足够强度。因此不能像某些后人那样否定早期欧洲人包括谷腾堡等人曾试用过木活字的可能性,只是因为制小号木活字时遇到因西文语文特点而带来的困难,才放弃木活字,而改用金属材料制活字。
  二 谷腾堡的金属活字技术及其贡献
  谷腾堡1434~1444年在斯特拉斯堡时所作的试验,看来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财务上又面临困难,无法持续作下去。因此1444年他返回故乡美因茨,筹措到资金后继续作活字试验,1447~1448年间基本解决了金属活字铸造和印刷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为了将活字技术进入实用阶段,1450~1455年谷腾堡与美因茨金匠出身的富商富斯特(JohannFust,1400~1466)合作,按双方合约,富斯特支付总数为2226基尔德金币投资贷款并提供印刷材料和工人,谷腾堡以技术、设备、器具等为抵押。五年有效期所得利益由双方均分,期满后谷腾堡以本利(年息六分)偿还贷款。
  他得到资金后,工作进展顺利,很快就铸出较大号(相当于24point)金属活字,并用于刊印多纳德斯的《拉丁文文法》。版面仍遵循先前木雕版形制,一块版含两页,但每纸双面印刷,每页27行。他之所以没有像欧洲过去那样作单面印刷,再对折成单页,是为了节约用纸量。美因茨城后来发现年代为1451年的原装帐簿,其中贴有印在羊皮板上的上述27行《多纳德斯》,这证明谷腾堡的金属活字技术在1450年已处于实用阶段。
  谷腾堡1450年印刷用的活字字体与后来印《36行圣经》(36LineBible)的活字相同,属于哥特体(GotischeSchrift)粗体字,后来这种字体在德国一直流行到二次大战期间。谷腾堡创制的这种活字字体,无疑直接脱胎于德国早期木雕版印刷字体,归根到底是模仿更早期的手抄本字体。1454年谷腾堡刊印了教皇尼古拉五世(NicholasⅤ,1477~1455)颁发的赦罪符或赎罪券(Indulgence)。信徒买到此券后,通过忏悔、苦修等活动,罪罚可由教会免除。此券今藏于不列颠图书馆,每页31行字,说明活字字体开始变小。1455年再刊印42行赎罪券,实物现藏于纽约摩根图书馆。此时活字字体又缩小到相当今20点(point)活字。字型逐步缩小,说明刻字、铸字技术在短期内有迅速突破。
  1455年,谷腾堡取得其技术生涯中最大的成就,他用较小号金属活字出版《42行圣经》(42Line Bible)。这是他与富斯特合约中规定要印刷的主要出版物,此经以麻纸及羊皮板两种 材料刊印210部,其中纸本180部,羊皮本30部,由300头羊提供。印本横宽12英寸、纵 长16英寸(30.5×40.6厘米),每一印张含两页,第1~9页有40行字,第10页41行,其 余各页均42行,故称《42行圣经》,共1282页,641印张。原文为拉丁文,活字为哥特体粗体字,字号相当今20point,以黑墨印刷。卷首第一个字母没有印出,而是留出比一般字更大 的方形空白,以朱墨手绘出艺术字。纸本印出后,分上下两册装订。
  1760年,此本首先在巴黎红衣主教马札兰(JulesMazarin,1602~1661)于1642年建立 的马札兰图书馆中发现,过去一度称为“马札兰圣经”,现存于巴黎国立图书馆。谷腾堡1455年所印《42行圣经》(图17-13)后来大部分遗佚,目前世界各国保留下来的只有20多部,其中美国收藏有9部。此宗教书印刷及装订都很优美,每个印张四边及两页之间的边栏都装饰花草图案,这些花边由木板刻成。在木雕版版框内植以金属活字,实际上这是集雕版与活字版于一身的印刷珍本①。印刷《42行圣经》这一年正是谷腾堡与富斯特合约期满之时,但他无力偿还巨额贷款。富斯特便向美因茨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将谷腾堡印刷厂中所有工具、设备、活字及其他材料均归富斯特所有。富斯特1455年11月6日起拥有这个工厂后,原来在谷腾堡手下的熟练技工也移入富斯特的工厂中,其中包括谷腾堡的重要助手舍弗(Peter Sch?ffer,1425~1502)。舍弗也是德国人,毕业于巴黎大学,擅长书法,谷腾堡活字字体可能出于此人之手。舍弗后来成为富斯特的女婿和继承人。
  谷腾堡与富斯特分手后,又得到医生胡梅里(Conrad Humery)的资助,于1456年在美因茨城郊另建新的印刷厂,重新装备原有设备及工具,原在他手下、后去富斯特印刷厂的某些熟练技工又回到这里,其中包括普菲斯特(AlbrechPfister,fl.1400~1465),成为新的重要骨干。同一年出版了供墙上贴挂用的单张《1457年年历》。1459年左右出版“36行圣经”1460年再出版大众教科书《教堂课读》(Catholicon),这是包括拉丁文文法和神学辞典的大众,读物,全书一大册,748页。
  同时美因茨的另一家由富斯特经营的印刷厂,在舍弗的帮助下继续生产,而且在铸字、印刷方面有新的改进与创新。1457年8月14日他们出版对折本《圣诗篇》(Psalter)(图17-14),供教堂作弥撒时用。这部书在欧洲首次用朱黑二色印刷,又首次在书中刊出印刷者姓名、出版年月日及地点,同时还第一次出现印刷技术家所用的商标或徽章(emblem),徽章由舍弗设计及雕刻的。这部大字(20及24行)豪华活字本于1458年、1459年及以后多次重印。1459年富斯特与舍弗刊行主教杜兰蒂(Duranti,1237~1295)的《神职规范》(Rationale divinarum officiorum)1460年刊行教皇克勒蒙五世(Clement Ⅴ,1305~1314)著《律令大全》(Constitu-tion),是两方首,次出版的法律书。1462年再刊对折本《48行圣经》(48LineBible),虽亦一版两页,与谷腾堡《42行圣经》类似,但在活字铸造上有改进,一是字号更小,二是字体有罗马字风格,或可说是“圆状哥特体”细体字,便利阅读。
  就在1462年,美因茨发生动乱,死伤很多人,大火殃及富斯特印刷厂,将其毁于一旦,印刷工人向外地逃难。美因茨印刷工乘船纷纷到达斯特拉斯堡、科隆、班贝格(Bamberg)和纽伦堡这些产纸的地区,他们在动乱时从与业主签订的契约中解脱出来,流落各地重操旧业,从而将处于严格保密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扩散到德国其他城市。动乱过后,富斯特和舍弗在废墟中又重建工厂,先后出版150种印刷物。谷腾堡的工厂因资金不足,经营不景气。但德国其他地方的印刷业却迅速发展,而后来活字技术又传到欧洲其他国家,欧洲因之进入活字印刷的普及时代。
  欧洲木活字出现后,一度与木版并存,但从木版印刷过渡到以金属活字为主的印刷,无疑要直接归功于谷腾堡的技术活动。他的贡献在于:(1)在欧洲引进中国雕版印刷术之后,他使中国最先发明的活字印刷成为欧洲的主要印刷方式;(2)他通过一系列实验而于1450年研制成适合于西方拼音文字的金属活字印刷工艺;(3)他用这套工艺最早在欧洲印刷出以“42行圣经”为代表的经典印刷品;(4)他培养出掌握活字技术的熟练印刷工,后来他们又将这一技术扩散到德国其他城市和欧洲各国。这些活动使欧洲印刷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对印刷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谷腾堡是欧洲活字印刷技术的奠基人,对他的上述贡献应予充分肯定。
  他所研制出的技术工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活字材料的选择和制造;(2)印刷设备的选择;(3)印刷用墨的研制。谷腾堡鉴于制小号西文木活字有困难,最终选用金属材料。据佛罗伦萨的雷波里印刷所(RipoliPress)所藏15世纪末记账簿所示,所用的金属有钢铁、铜、黄铜、铅、钖、锑及铁线等①,与后世所用材料大致相同。但谷腾堡用作铸活字的主要材料是含锑的铅与钖的合金,加入锑可提高活字硬度,又易于成型。黄铜为中国特产,这种铜锌合金可以作铸型,谷腾堡时代所用黄铜是从中国进口的。钢铁材料是排活字版框时用的。铁线的使用使我们想起元代人王祯《农书》中所说:“近世(13世纪)又铸钖作字,以铁条(铁线)贯之作行,嵌于盔(板框)内,界行印书。”
  就是说,中国人在谷腾堡以前一百多年铸钖活字时,在字身铸出一个小洞,排版时将金属活字逐个以铁线通过小洞连贯起来,以防其摇动。铁线的妙用即在于此。值得注意的是,1468年在德国科隆由谷腾堡的弟子策尔(Ulrich Zell,fl.1440~1505)出版的《怡情少女颂》(Liber de laudibus ac festus gloriosae virginis)书中,有一页在当初排版时出现技术事故,正文中间排空处横放一个活字被印了出来(图17-15)。此活字周围空白,或只印出不完全的字迹。怎样出现这一事故暂且不作分析,我们却由此可以清楚看到谷腾堡时代金属活字的形状。谷腾堡的金属活字正如早先的中国钖活字那样,在字身一端留有一个小洞,我们认为这正是穿铁线用的,其妙用已如前述。中、欧金属活字在形制上竟如此一致,难道只是偶然巧合,而无技术影响吗?
  关于活字铸造,美国印刷史家奥斯瓦尔德(JohnClydeOswald)认为,谷腾堡及其同时代人无疑用父型、母型(凸凹型)原理作成铸模,像后来的活字那样,当然是手工操作。以细砂或粘土为母型,而父型多以木作成②。先刻出木字,捺印于粘土中,取出木字,将熔化铅锡水浇入粘土模中,取出修整后即成铅活字。这同中国铸钖活字的工艺也是一样的。当然,后
  来铸造方法有所改进。谷腾堡在舍弗帮助下还创制西文活字的印刷字体,即前述哥特体粗体字。他1450年所制活字字体较大,相当今24点或汉文七号字的四倍。1455年又铸出20点或汉文二号字(五号字的二倍)活字,用这种活字7000个,印刷《42行圣经》。
  欧洲木版印刷初期因印刷品篇幅较小,版框上用刷子擦拭即可印刷,随着印刷品篇幅增加,用此法印欧洲产的厚麻纸时,字迹常常不清,因而改用压印法,即用压榨葡萄或湿纸时所用的立式压榨器。谷腾堡就用这种压榨器印书,此物为木制,底部座台上固定已排好字的活字版版框,上面的压印板借一铁制螺旋杆控制,可上可下。螺杆下部有拉杆,以人力推动拉杆,调整压印板所施加的压力。先用羊皮包以羊毛的软垫蘸墨,将墨刷在活字版上,再铺上纸,推动螺杆拉杆,通过压印板压力便印出字迹。因此这种装置便成为最早的印刷机,此印刷机为中国所无,是欧洲的产物。金属活字版印刷遇到的另一问题是着色剂的选择,实践证明,用雕版印刷所通行的墨汁不易附着于版面上,因金属硬滑难以吸墨。谷腾堡选用油墨为着色剂,将亚麻仁油煮沸,冷却后呈暗黑色,再加入少量蒸馏松树脂所得到松节油精(terebene)和碳黑,搅匀后放置数月即成适用油墨。谷腾堡用上述工艺一小时可印20多张,一天印300张左右。
  三 欧洲金属活字印刷发展的中国背景
  如前所述,谷腾堡以前及同时代其他欧洲人也作过活字实验,但他的工艺最为完善与成功,因而享有盛名。应当说他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完成这一突破的。从当时世界史视野观之,谷腾堡金属活字技术在他那时代是最好的,但不是最早的,因为在他以前中国和朝鲜已有了金属活字印刷实践。17世纪英国博学的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5~1626)在《新工具》(Novumorganum,1620)中高度评价了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这些发明的重大意义,但却将其称为“来源不明的”发明。这就是说,在培根看来,谷腾堡以前还应有个发明活字技术包括金属活字技术的某个地方,虽然培根对谷腾堡的名字是相当熟悉的。
  这倒底是什么地方呢?培根同时代人,具有海外长途旅行经历、视野更开阔的西班牙人胡安·冈萨雷斯·门多萨(Juan Genzalez de Mondoza,1540~1620)1585年在罗马首次用西班牙文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志》(Historia del gran regho de China)一书中,将欧洲印刷术(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来源地明确告诉了他的欧洲读者。此书早在1588年已译成英文,可惜,培根没有读过这部著作,否则他就会知道他所说的那些发明都来自旧大陆另一端的中国。
  门多萨是16世纪兼通中西情况的专家,今将他书中有关段落翻译如下:
  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欧洲印刷术的发明始于1458年,由德国人谷腾堡所完成;据说第一台用以印刷的设备是在美因茨城制造的。从那以后,德国人康拉德(Conrad Sweynheim)将同样的发明带到了意大利,其所印刷的第一部书是圣奥斯丁(Saint Augustine or 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写的题为《上帝之城》(Decivitate Dei)的书,这是许多作者都同意的。然而中国人确信印刷术首先在他们的国家开始,他们将发明人尊为圣贤。显然,在中国人应用印刷术许多年之后,才经罗斯(Russia)和莫斯科公国(Moscovia,实指蒙古钦察汗国)传到德国,这是肯定的,而且可能经过陆路传来的。而某些商人经红海从阿拉伯费利克斯(Felix)来到中国,可能带回某些书籍。这样,就为谷腾堡这位在历史上被当作发明者的人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看来很明显,印刷术这项发明是中国人传给我们的,他们的确对此当之无愧。更令人信服的是,今天还可看到德国开始发明前五百年中国人所印刷的许多书籍。我本人就有一本,我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印度群岛也见过另外一些中国书。埃拉达(Herrad or Martin de Rada,1533~1578)及其同伴从中国回到菲律宾时,带回他们在福州(Ancheo)城买的许多不同内容的印本书,这些书在中国不同地方印刷,其中大多数印于湖广省(Ochian,ieHou-quang)①。
  那些不愿承认欧洲印刷受中国影响的西方作者,需要认真读读距今400多年前他们的先辈门多萨写的这部有关中国的早期著作。门多萨明确指出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在欧洲印刷开始前几百年,中国就印书了。我们认为他所说的印刷术包括木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因为中国木版印刷至少早于欧洲750年,而活字印刷早于欧洲400年。门多萨又指出欧洲印刷术是通过陆路兼海路从中国传入的,而且为谷腾堡的活字技术研究提供了最初的基础。本节前已论述了欧洲雕版技术是从中国传入的,已无任何疑义。问题在于欧洲活字印刷是没有外来影响的独立发明,还是受到中国影响,仍要进一步讨论。
  近代印刷无疑是从活字印刷发展起来的,这是事实;但活字印刷是在木版印刷的基础上发展的,这也是事实。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技术继承关系。现代某些西方印刷史作者,将木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割裂并对立起来,说它们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拒不承认中国活字技术对15世纪欧洲早期实验者的影响。他们只强调木版与活字版之间的差异而否定二者有共性,却忘记了木版印刷是所有印刷方式之本,木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差异只在制版方式上不同,其余都是一致的。没有木版印刷的实践,不可能凭空出现活字印刷;不掌握木版印刷技术的人,也不可能作活字印刷试验。这两条技术规律适用于一切早期发展印刷的国家,亚洲如此,欧洲也不可能例外。
  其次,非金属活字是最早的活字,金属活字是从非金属活字演变而来,二者的差异只在选材及制法方面,印刷原理是一致的。木活字又与木雕版有直系血缘关系,金属活字是泥活字和木活字的改进形式。只强调金属活字与非金属活字的差异、看不到它们之间有共性和技术遗传关系的人,一方面承认金属印刷机是从木制印刷机演变而来,另方面又否定金属活字是从木活字演变而来。他们利用双重标准研究印刷史,恐有欠客观。
  事实上,中国早在欧洲之前很久就有了泥活字、木活字和金属活字的印刷实践,这些实践对欧洲的直接影响表现在:欧洲早期的木活字、金属活字在形制与制法上与中国有关活字极其相似。门多萨说中国为谷腾堡的活字技术研究奠定基础,这是千真万确的。中国发展活字领先于欧洲的那段时间间隔,足以能将活字信息陆海兼程地传到欧洲了。研制含锑的铅钖合金活字,是一种新事物,但原则上只能看成是对中国钖活字、朝鲜铜活字在化学成分上的一种改进。还不能认为是整个金属活字技术的一项发明,因为金属活字作为一项新事物是最先在中国出现的,接着在朝鲜获得发展。详见第十章第三节及第十五章第二节,此外不再重述。如果说谷腾堡有所发明,也只能说是在整个金属活字印刷史完成的局部发明,对此,我们并不想否定,而是给予充分肯定。
  谷腾堡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活字印刷技术在活字化学成分、压印方式和着色剂使用这三个环节上作了重大改进,并创造性地将来源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中国技术运用于基督教世界,在中、欧文化与技术交流史中立下新功。他不愧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活字技术作出改进的技术革新家和欧洲金属活字技术的奠基人。对中国而言,他之所以是革新家,因为在他以前中国已有了金属活字铸造、刷印和着墨的实践,但他作得比中国印刷工更好,他的工艺更适合于欧洲特点。对欧洲而言,他之所以是奠基人,因为在他以前没有任何欧洲人像他那样如此成功地研制了一套金属活字技术。他对中国和欧洲都作出了贡献。
  评价谷腾堡时,必须从世界史的视野把他的历史位置摆正,不能把视野只局限于欧洲范围内,因为欧洲毕竟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把谷腾堡说成是整个活字印刷技术或整个金属活字技术的发明家,不但于理不合,亦与史实相违。如前所述,谷腾堡以前及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亚洲人和欧洲人也作了活字试验,尤其在木活字和金属活字印刷方面已取得成果,他们为他的铅活字试验开了路。对这些人的工作不能抹杀,要知道木活字、钖活和铜活字也是活字,没有作这些活字的实践,很难突然跳跃到铅活字。
  还有人说欧洲人从中国得到的只是印刷的思想暗示或学到印刷术思想,但印刷方法是欧洲人自己搞出来的,并说“思想不是发明”(an idea is not an invention)①。这种说法难以服人。没有思想指引的实践是盲目实践,决不可能作出发明。所谓发明,是自觉运用某种思想在实践中作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如果欧洲人对中国印刷方法一无所知,为什么他们早期的木版与活字形制以及制版、刷印、装订方式与中国那样相似?为什么他们的早期木版与活字版书一反传统而具有中国书的面孔?这分明是仿制,即按照已有方法或模式重复制造。被模仿的对象当然来自中国,而非欧洲自身,因为古罗马为他们留下的遗产只有印章、徽章和印花板,而没有活字技术思想和活字印刷品。当古罗马帝国解体,欧洲处于黑暗时代时,正是中国印刷文化光芒四射之际。到目前为止,西方史家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活字印刷是欧洲自身传统的产物,又无法否定先于欧洲的中国文化圈内活字(包括金属活字)印刷的客观存在,同时也举不出驳倒欧洲木版和活字技术受中国影响的反证,又不得不承认早期欧洲木版及活版具有中国同类印本书的面孔。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还是从中国寻找技术遗传基因吧。
  四 活字印刷在欧美各国的发展
  谷腾堡的金属活字技术在美因茨城成功地用于印书后,很快就扩散到德国其他城市和欧洲各国。1458年,他的助手普菲斯特(Albrechtpfister,fl.1400~1465)将此技术传到班贝格(Bamberg)城,并在那里印书,同一年他的另一合作者门特林(JohannMentelin,1410~1478)在斯特拉斯堡设立印刷厂,1466年出版德文《圣经》。1466年,谷腾堡的弟子策尔(UlrichZel
  ,fl.1430~1508)在科隆开业,40年内出版200种书。与门特林同时在斯特拉斯堡印书的还有埃格施泰因(HeinrichEggestein,?~1483)。1470年在奥格斯堡,普夫兰茨曼(JodocusPflanzmann)出版了插图本德文《圣经》,当然插图以木版刻成,同一年科隆的赫内南(ArnoldderHoernen)出版的书中首次加印页数及扉页(titlepage)。
  1473年科贝格尔(AntonKoberger,?~1513)在纽伦堡设印刷厂,经营非常成功,雇工百人,印书达236种,又在瑞士巴塞尔和法国里昂设立分厂。其最著名的出版物为1513年刊行的《纽伦堡编年史》(NurnbergChronicle),共596页,内有1809幅木版插图、人物像和地图,以645块木版刻成,是德国活字版与木雕版的代表作。原来在谷腾堡工厂中工作的德国人鲁佩尔(BertholdRuppel),1468年在瑞士巴塞尔开始经营印刷业。1465年,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市郊的斯比阿科(Subiaco)村,由先前富斯特和舍弗雇用的斯韦因海姆(ConradSweyen-heim)和潘纳尔兹(ArnoldPannartz)二人建立意大利第一家活字印刷厂,两年间出版了《多纳德斯》、西塞罗(MarcusTuliusCicero,公元前106~前43)的《讲演集》及宗教文学著作二三种。所需活字、印刷器和油墨是用马车从德国运来的。1467年将工厂移至罗马,五年间刊行大量文学著作。1469年威尼斯出现了印刷厂,后来在佛罗伦萨、米兰等地也有了印刷厂。
  法国国王查理七世(CharlesⅦ,1403~1468)听说谷腾堡研究成活字技术后,1458年特派造币局长让松(NicholasJenson,1420~1480)前往美因茨习得密法。让松在富斯特和舍弗经营的工厂内停留多年,掌握了活字技术。返国后赶上国王逝世,其子路易十一世即王位,对新技术并无多大兴趣,让松一怒之下离开故国,1470年前往威尼斯开始其印刷生涯,用优美的罗马体活字先后出版150种书。他的出走,使法国发展活字印刷推迟了好几年。1470年,法国不得不用高薪从瑞士巴塞尔请来克兰茨(MartinCranz)、格林(UlrichGehring)和弗里堡格(MichaelFriburger)三名德国人在巴黎建立了法国最初的活字印刷所,他们应索邦(Sor-bonne)大学教授菲谢(GuilaumeFichet)及加甘(RobertGaguin)之请,定居于巴黎。至1474年,法国印刷业迅速发展,1476年最早的法文版《法兰西编年史》(Croniques de France)在邦欧姆(Bonhomme)印刷所出版。1475年,西班牙最初的印刷者帕尔马特(Lambert Palmart)在巴伦西亚(Valencia)从事印刷,先后出版15种书。1473~1474年赫西(Hesse)在布达佩斯特设印刷厂,是匈牙利第一个印刷厂。在荷兰,曼西昂(Colard Mansion)于1475年在布鲁日(Bruges,今比利时境内)建立了印刷厂。二年后(1477)范得米尔(Vander Meer)和耶曼泽恩(Yemantszoen)二人于德尔夫特(Delft)出版《旧约全书》。
  英国最早的印刷家是学者和纺织品商人卡克斯顿(Wiliam Caxton,1422~1491)。他曾将中世纪爱情小说《特罗伊的曲折史》从拉丁文译成英文(The recuyel
  of the histoyes ofTroye),在去荷兰布鲁日经商时认识印刷家曼西昂,并在其印刷厂学得活字技术。1475年与曼西昂合作将此译本出版。这是用英文出版的第一部书。1476年卡克斯顿返回英国,于伦敦西敏寺(Westminster)建立英国第一家印刷厂,次年出版教皇的《赎罪券》,图17-17。1477年出版用英文写的《哲人格言及教导》(The dictes and sayings of the philosophers)。字体为哥特体粗体字,他印行30多种书。
  北欧丹麦第一个印刷厂是斯内尔(Snell)在欧登塞(Odense)城于1482年建立的。葡萄牙的印刷厂是托雷达纳(Toledana)于1489年在里斯本设立的。欧洲国家中俄国活字印刷厂建立较晚,是费多罗夫(Fedorov)及姆斯季斯拉韦茨(Mstislavetz)奉伊凡四世之命于莫斯科建立的,四年间出版三册书,便逃到波兰,印刷所遭破坏,1589年再建新厂。从1450年谷腾堡活字技术研究成功之后,到1500年不到半个世纪内印刷厂已遍及欧洲各国,总共约达250家,出书2.5万种。每种以印刷300部计,则全欧洲在这段时间内出版600万部①。
  美洲新大陆第一家印刷厂是西班人胡安·帕布洛斯(Juan Pablos)于1539年在墨西哥城建立的,新大陆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帕布洛斯1540年出版的西班牙传教会所编的天主教义之类的书,现藏于美国西班牙学会(Hispanic Society)。美国最早的印刷厂是1638年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设立的,此厂内所需工具及活字为格洛弗(Jesse Glover)牧师为供哈佛学会(哈佛大学前身)的使用而从英国运来的,同行者还有英国印刷工斯蒂芬·戴(Stephen Day,1594~1668)及格洛弗全家,但船行至来美途中的大西洋上,格洛弗病死,斯蒂芬·戴按死者计划于剑桥建厂。此印刷厂最初出版物是1639年刊行的《自由人的誓约》(Freeman's Oath)及历书。1640年出版美国版的《圣诗篇》(Bay Psalm Book),刻字与印刷较为粗拙,所用印书机仍是老式螺旋压印机,但斯蒂芬·戴是美国最早的印刷工。然而这时的美国还没有造纸业,印刷用纸要靠进口。1690年在宾夕法尼亚州有了造纸业后,印刷业才有发展基础。北美洲加拿大拥有印刷厂时已迟到18世纪,印刷工来自美国和法国,至此活字印刷技术已遍及欧美。我们这节之所以要谈到谷腾堡完成其活字试验时所处的时代,因为这是中国印刷术在欧洲传播和进一步发展时期的一个高潮,而在谷腾堡时代我们仍能看到中国的技术影响。谷腾堡以后至近代机器印刷工业到来之前,欧美各国的印刷仍处于手工生产阶段,虽有若干改进,并未脱离原有工艺模式,实际上是谷腾堡技术的延续,因此,对这一过渡时期各国早期印刷发展概况作了简介。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