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北非埃及和摩洛哥的造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62
颗粒名称: 四 北非埃及和摩洛哥的造纸
分类号: TS75
页数: 5
页码: 565-569
摘要: 本文介绍了阿拉伯帝国在征服北非和西亚地区后,造纸术随之传入这些地区。从8世纪起,撒马尔罕、巴格达、开罗和非斯等地建立了造纸厂,采用中国造纸技术生产麻纸。考古发掘证实,阿拉伯纸与中国魏晋古纸在原料、外观和制造方法上一致。随着纸的普及,莎草片逐渐被取代。阿拉伯人使用破麻布和生麻为原料,经过浸渍、蒸煮、捣烂、洗涤、抄纸和砑光等工序制造纸张,并掌握了染色技术。
关键词: 北非 造纸术 摩洛哥

内容

由于阿拉伯帝国势力伸展到非洲北部,造纸术也随之传到北非。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641年派兵征服北非文明古国埃及,使其成为帝国的一个重要省区,并将阿拉伯典章制度和伊斯兰文化带到那里。自古以来埃及尼罗河沿岸以盛产莎草片闻名,用以作主要书写材料。阿拔斯王朝时,从800年起始在埃及用纸,但用量有限。900年前后,在开罗建立了北非的第一个纸厂,所产的纸成为莎草片的有力竞争对象。909年,穆斯林什叶派的阿拉(Moezed-DinAllah),于北非建立法蒂马(Fātimah)王朝(909~1170),从而脱离阿拔斯朝的统治,中国史书将法蒂马王朝称为“绿衣大食”,因其崇尚绿色。从这一时期起,埃及开罗的造纸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其所产的纸还通过地中海运往西西里岛和欧洲大陆。法蒂马朝哈里发哈基姆(Abu-AliMànsūral-Hākim)在位时(996~1021),开罗设有科学院和图书馆,科学文化一度相当发达。
  986年,法蒂马朝统治者阿齐兹(Al-‘Aziz)执政(975~996)时,出兵征服非洲西北另一文明古国摩洛哥,从而使这个王朝控制非洲西北部、埃及和叙利亚一带。1100年又在摩洛哥境内的非斯城建成新的纸厂,其技术是从开罗引进的,纸工多是阿拉伯人。这里的纸场最盛时(1202),拥有打浆用的水磨472座①。所产的纸除供应本地外,也向欧洲出口。这样一来,751~1100年间近三个半世纪内,在阿拉伯文化圈内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相当今乌兹别克的撒马尔罕、伊拉克的巴格达、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的开罗和摩洛哥的非斯等地,都有了造纸生产基地。
  19世纪后半叶进行的考古发掘,提供了有关阿拉伯地区造纸的许多实物资料,特别是1877~1878年在埃及境内的法尤姆(el-Faiyūm)、乌施姆南(el-Ushmūnein)和伊克敏(Ikhmin)三处出土的大量古代手写本②。1884年这些出土物归奥匈帝国赖纳大公(H.I.H.ArchdukeRainer)所有,共十万件,用十种不同文字写成,时跨2700年,文字多数是用莎草片写的,也有用羊皮和纸写的。这是个震动世界的古代文献的重大考古发现。出土的阿拉伯文纸本文书,有的写有回历纪年年欵,换算成公历后,相当于791,874,900及909年,都是阿拔斯王朝的产物。这些藏品经阿拉伯文专家卡拉巴塞克的研究,与植物学家威斯纳(JuliusvonWiesner)的科学鉴定①。威斯纳证明这些出土古纸都是麻纸,原料为破布,纸上有帘纹,纸浆内含淀粉糊。威斯纳对阿拉伯纸和中国出土魏晋古纸的显微分析表明,不但原料相同,外观和制造方法也一致,很显然阿拉伯纸是用中国造纸方法制出,是毫无疑问的②。
  10世纪初,当埃及境内法蒂马王朝在开罗设厂造纸后,人们开始习惯用纸书写。从赖纳藏品中法尤姆所出古写本使用的书写材料的演变中,可以看到纸在与莎草片竞争中节节取胜的情况。例如回历二世纪(719~815)的纪年文书中,写在莎草片上的有36件,很少有纸。回历三世纪(816~912)的阿拉伯文纪年文书,写在莎草片上的有96件,写在纸上的有24件。从回历四世纪(913~1009)起,写在纸上的有77件,而莎草片文书只有9件。写在莎草片上的最晚一件纪年文书是公元936年写的,从10世纪以后,纸已在阿拉伯境内基本上取代了莎草片③。
  在出土的883至895年之间用莎草片写的阿拉伯文信件末尾,可以读到这样一句话:“此信以莎草片写成,请原谅”。写信人因为没有用纸,而向收信人表示歉意,说明当时纸的普遍应用情况。1040年,访问埃及的一位波斯游客谈到在开罗见闻时写道:“街市上卖菜的菜贩和香料贩,都随备纸,以便用来包装任何卖出的物品”。再过一个世纪后,来自巴格达的医生拉蒂夫(Abdul-Latif)指出这些商贩所用包装纸的原料是破麻布,他写道:
  贝都因人和埃及农民在寻找古代城市遗址,剥下裹在木乃伊尸体上的布带。如果不能再用来作衣料,就将其卖给工厂,用以造纸。用在食品市场上的,必定是这种纸④。
  贝都因人(Bedouins)为西亚和北非的游牧民族,属于阿拉伯人的一支。
  关于早期阿拉伯人的造纸法,巴迪斯(al-MucizzibnBādis,1007~1061)曾在作品中这样写道,将亚麻(Linumusiaatissimum)与苇类水浸,再用石灰水浸,切碎,捣烂成泥,洗涤,加水入槽与纸料搅匀,再荡帘抄纸,干燥后再砑光⑤。从技术上看,造纸过程中还应有蒸煮和施加淀粉糊的工序,此处漏记,但其他阿拉伯学者则提到了。巴迪斯指出除破麻布外,也直接用生麻沤制后造纸,唐代中国也用野生的生麻为原料。但用栽培的生麻造纸,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除非有足够的麻源。巴迪斯曾提到“在锅中煮之”,但这道工序在造纸的前后顺序中叙述得不够明确。他还描述了染色纸的方法。
  据卡拉巴塞克引其他阿拉伯文献所述,首先对破麻布进行选择,除去污物,用石灰水蒸煮,将煮烂的麻料以石臼、木棍或水磨捣碎,与水在槽内搅成浆液,再用漏水的细孔纸模捞纸,半干时将湿纸以重物压之,即成纸张①。阿拉伯造纸技术与中国唐代大同小异,略有不同的是阿拉伯因无竹,用其他较粗的植物茎杆编的纸帘,或织纹纸模,而中国用细竹条编的纸帘抄纸。从技术体系上说,阿拉伯纸属于中国北方麻纸类型。阿拉伯境内有了纸之后,对促进阿拉伯科学文化的繁荣起了很大作用。用纸写的大量手抄本《古兰经》和其他著作,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帝国也因向欧洲出口纸,而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拉蒂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