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造纸术西传的历史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59
颗粒名称: 一 造纸术西传的历史背景
分类号: TS75
页数: 4
页码: 558-56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古代中国西域与中亚、西亚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特别是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贸易通道。文中提到,早在汉晋时期,中国的纸和丝绸等商品就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各国。随着20世纪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国纸在西域国家的广泛使用。特别指出,康国作为西域的重要国家,在推广纸的应用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在撒马尔罕建立了中亚最早的造纸厂。文章还介绍了唐代以后中西交通的活跃和丝绸之路的再次畅通,使西域各国与唐帝国保持密切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关键词: 西亚 造纸术 历史背景

内容

中亚和西亚各国在中国古书中通称为“西域诸国”,从长安到今甘肃、新疆后,沿天山南北两麓西行,经万里跋涉就可到达这些国家。这条陆上的丝绸之路从汉代(公元前2世纪)以来就是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早在汉、晋时期,中国的纸就与丝绸等商品一起运往甘肃、新疆一带,再从这里转运到中亚、西亚各国。20世纪以来,在丝绸之路沿线一些地点出土了大量汉魏、晋唐时的中国古纸。由于新疆地区从5世纪起已开始造纸,因而新疆便成为中国纸输入中亚、西亚各国的集散地。中国和西域国家的骆驼商队将丝绸、纸和铁器等中国货源源西运,新疆、甘肃和内地也有许多西域客商居住。因此中亚、西亚各国人很早以前便已用上了纸。
  1907年,斯坦因在甘肃敦煌掘出九封用中亚粟特文写的信(图16-11),用的是中国麻纸。经英国学者亨宁(W.B.Henning)的研究,认为这些信是客居在凉州(今甘肃武威)的中亚商人南奈·万达(NanaiVandak)在晋怀帝永嘉年间(311~313)写给他在撒马尔罕(Samarkand)的友人的①。古时粟特国靠今里海(CaspianSea)以东,又称康国,其居民以经商著名,常来中国做生意。《魏书》(554)卷一百零二《西域传》称:“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因此康国人早在4世纪就成为使用中国纸的中亚人。在新疆和甘肃敦煌还出土中亚吐火罗(Tukhara)文、西亚波斯文(450年前后)和叙利亚文以及欧洲希腊文等纸本文书,都是3~6世纪时在中国境内用中国纸写的。
  唐代以后,中西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除陆路外,中国还通过海路与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有贸易往来。20世纪以来,在新疆、陕西和广东等地出土的波斯、罗马帝国的金币,正是当时贸易的历史见证。史载波斯萨珊(Sassan)王朝(226~651)期间已用中国所产的纸书写宫廷文件①,则与中国关系密切的中亚各国亦当如此。“纸”字在波斯语中为kāgaz,中亚粟特语为kāygdi,都是汉语“榖纸”的讹音,演变成后来阿拉伯语中的kāghad。但唐以前中国内地通向波斯的陆上丝绸之路受到了西突厥的阻塞,因为它控制今新疆至里海以东的西域各国,使中西贸易不能畅通。
  西突厥控制包括位于锡尔河(SryDarya)以南到阿姆河(AmuDarya)地区的拔汗那国(Farghana)、昭武九国以及阿姆河以南地区的吐火罗国(Tukhara)。昭武诸国是以康国为首的九姓政权的总称,康国在汉代时称康居(Sogdiana),其祖先为西汉时中国西北古族月氏人,旧居于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公元前2世纪为匈奴所迫,西迁至锡尔河到阿姆河一带。后来其支庶分王各地,世称九姓,但皆以昭武为氏,以表不忘本源,故名“昭武九姓”,隋唐时包括康国(Samarkand,在今撒马尔罕一带)、石国(Tashkend,今塔什干)、安国(Bukhara,今布哈拉)、米国(Maimargh,撒马尔罕南的Maghian)、何国(Kashania,撒马尔罕以西)、史国(Kasanna,撒马尔罕东南之ShahriSebz)、曹国(分东曹Sutrisha、西曹Kebud及中曹)火寻国(Khwarism,又称花刺子模,今咸海南之Khiva一带)及伐地国(Botik,在阿姆河以西)②。昭武九姓国中,康国与石国最大,康国又是诸国的宗主。其地产良马及珠宝,土地肥沃,居民从事农牧业,尤善于经商,使用粟特文(Sogdian),往来于中国与波斯之间。除此,拔汗那国,汉代称大宛国,在中亚的费尔干那(Fergana)。而吐火罗国即汉代称为大夏(Bactria)之地,在今阿富汗北部。这些西域国家长期间在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中起桥梁作用,但6世纪时都受西突厥统治。
  唐太宗(629~649)即位后,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他为了打通东西方丝绸之路,多次对西突厥用兵。至高宗(649~683)时,659年灭西突厥,其原来统治的中亚各国纷纷内附,归入唐帝国版图,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玄宗(712~756)时改为安西节度使。因之,唐的势力范围已西至里海东岸,丝绸之路再次畅通,西域各国也因此受益,与唐保持密切往来。因昭武诸国属唐,所以早在650~651及707年唐纸就已输入康国所在的撒马尔罕③。20世纪30年代,在乌兹别克的撒马尔罕城西120公里处的穆格(Mugh)山出土年代为709~723之间的古纸④。康国用这些纸书写重要的官方文件,因而可以联想到波斯萨珊朝宫廷所用的纸定是经过康国从中国贩运过去的。康国人在中亚和西亚一带在推广纸的应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如下所述,中亚一带最早的造纸厂建于康国境内的撒马尔罕,便一点不足为奇,因康国是中国以西最早用纸的国家。
  正当唐帝国经营西域之际,7~8世纪由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在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上兴起。伊斯兰教国统治者奥马尔(Umaribn-al-ttàb,581~644)在位时(634~644),率军从阿拉伯半岛上的首都麦加(Mecca)出发,征服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642年征服埃及,再灭波斯。至7世纪中叶,已将版图扩大到北至里海、西至北非的大片地区,从而与唐帝国的势力范围在西亚里海一带相接触。唐高宗李治(628~683)即位次年即永徽二年(651),阿拉伯第三任统治者鄂斯曼(Uthman,649~656在位)遣使来唐,双方建立正式外交往来①。后来,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埃米尔(Emir,即总督)穆阿维亚(Muáwiyaibn-abi-Syfyān,?~680)为首的倭马亚贵族势力建立倭马亚(Umayyads)王朝(661~750),自任哈里发(统治者),迁都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Damascus)。此后,统治伊拉克的阿卜·阿拔斯(Abu‘l-Abbas,721~754)又建立阿拔斯(Abbasids)王朝(750~1258),首都再东迁至伊拉克的巴格达(Bagh-dad)。
  这两个王朝继续保持与唐的频繁往来和贸易关系。中国史书将倭马亚王朝称为“白衣大食”,而称阿拔斯王朝为“黑衣大食”,将阿拉伯世界通称为“大食”。“大食”为波斯语Tajik或Tazc之音译,导源于阿拉伯一个部族Tayyi的名称。阿拔斯王朝政权支柱波斯和伊拉克贵族及其武装力量,因而受波斯影响较深,与其说是倭马亚朝的继续,勿宁说是波斯萨珊朝的继续。过去波斯宫廷用纸书写文件的作法,又为阿拉伯新的统治者所沿袭,而这以前他们是以树皮、羊皮和埃及莎草片(papyrus)为书写材料的。阿拔斯王朝时,650~707年间中国纸向阿拉伯世界大量出口,波斯巴士拉(AlBasra)学者贾希兹(Abū‘Uthmān‘Amribn-Bakral-Jāhiz,776~868)《商务观察论》(Kitabal-Tabassurbil-Tijāra)列举世界各地输入巴格达的货物时,指出有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和墨、剑、肉桂等②。
  阿拉伯人发现纸比当时所有其他书写材料都优越,但从中国经中亚长途贩运后纸价较高,一直想就地生产。这样他们还可向欧洲出口,以获实利。另一方面,早期哈里发对外用兵,忽视文治,从8世纪起,注重文化建设,在新的征服区推行阿拉伯文化,提倡学术研究,以巩固统治,这也增大了社会上对纸的需要量。他们试图从中国招请纸工传艺,但没成功,至8世纪中叶时,机会意外地到来。不过中国纸工不是被请去的,而是作为一次军事冲突中的战俘被掳去传授技术的。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贾希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凉州区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