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越南造纸的起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46
颗粒名称: 一 越南造纸的起源
分类号: TS75;TS805
页数: 3
页码: 540-542
摘要: 本文介绍了越南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越南民族源自古代百越的一支,后迁移至越南北部。越南与中国在地理上紧密相连,自古以来就有着紧密的联系。秦朝统一六国后,向南扩张至岭南地区,包括越南的一部分。随后,南越国在越南地区建立,直到汉武帝时期被纳入汉朝统治之下。在随后的千余年间,越南作为中国的郡县地区,受到同一封建朝廷的统治,使用相同的年号和汉字。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官员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农具、冶铁等手工业以及儒家经典引入越南,促进了越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越南也接收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移民,进一步丰富了其人口和文化。在造纸技术方面,越南在三国时期开始生产楮皮纸,这种纸质量优良,洁白光辉。此外,越南还生产蜜香纸,这是一种以蜜香树皮为原料制成的纸,具有特殊的香味和坚韧性。这些纸品不仅用于书写,还作为贡品进献给中国皇帝,显示了越南与中国之间的深厚文化联系。
关键词: 越南 造纸技术 文化交流

内容

越南位于中国南方,像朝鲜一样也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与中国联系紧密。越南民族是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古代百越的一支,后迁移至今越南北部,形成一些部落。越族先民雒越部族最初来自中国江南沿海①。据13世纪越南古籍《越史略》和《岭南摭怪》(1492)所述,雒越部在越南北部建文郎国(前696~前257)。吴士连(1439~1499在世)据黎文休《大越史记》(1272)而编成的《大越史记全书·前编》(1479)称,前316年秦灭蜀时,蜀王子泮(前278~前207)率蜀民三万南下,前257年攻文郎国,建瓯雒国(前257~前208),建都于古螺(今河内附近),蜀泮自称安阳王,控制越南北部及中部。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发兵南下略取岭南,前214年于岭南置桂林(广西)、南海(广东)、象郡(广西至越南东北)等郡县。秦末,原任南海尉的赵佗(前257~前137)趁机起兵,前206年兼并南海、桂林及象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建南越国(前208~前111),都番禹(今广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发兵灭南越国,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珠崖、儋耳及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后三郡在越南境内,统归汉统治。从这以后直到北宋初的千余年间,越南作为郡县地区与中国大陆受同一封建朝廷统治,使用同样年号和汉字。1世纪时,汉中人锡光及南阳人任延(?~67)分任交趾及九真太守,他们将大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具引入越南,又发展冶铁等手工业,建立学校,讲授儒家经典,许多汉文典籍也跟着输入境内,与中原往来频繁。
  2世纪后半,广西人士燮(137~226)任交趾太守,他在任内四十年(187~226)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佛教,境内基本安定,而当大陆战乱之际,他收留大批汉人工匠、农民和学者前来避难,使境内文教兴盛。越南历代统治者对士燮很重视,将他先祭入帝王庙,后改入孔子庙,认为他开办学校使交趾成为通诗书、习礼乐的文献之邦,堪称“南交学祖”。《前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载交趾、九真及日南三郡人口达98.1万,其中至少有一半为来自中国的移民。三郡经济、文化的发展几乎可与中原的郡县相埒,而且还是中国对东南亚和欧非二洲海上交通和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越南境内造纸在士燮任交趾太守时(187~226)即已开始,很可能是由这位太守倡导的。因为“士燮礼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释”①
  这么多士人从事学术活动,还有学校学生习字读书,势必需用大量的纸,大陆战乱之时无法,供应,只好就地造纸。显然,最初的造纸者是从汉土前来交趾的中国工匠。东汉亡后,越南受三国时吴(222~280)的统治,吴将交趾、九真及日南三郡合并为交州,仍由士燮兄弟治理,交州的造纸业继续发展。三国时吴人陆玑(210~279在世)《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约245)写道:穀,幽州人谓之穀桑,或曰楮桑;荆、杨、交、广谓之穀;中州人谓之楮桑。……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谓之穀皮纸。长数丈,洁白光辉。
  这里所说的穀、穀桑、楮桑或楮,均指桑科落叶乔木构,其韧皮纤维为优良造纸原料。汉末、三国时楮纸生产已推广到中州(河南)、幽州(河北、辽宁)、荆州(长江中游)、扬州(长江下游)、交州(越南北部)及广州(广东、广西)等地,而荆、扬、交、广四州都在长江以南,正是三国时吴的属地。可见越南在生产麻纸之后,3世纪初又生产楮皮纸。这种纸确是“洁白光辉”,比麻纸性能好,但“长数丈”可能不确,“丈”或为“尺”之误。上述吴属四州除以楮皮制纸外,还以其纤维织成布,谓之楮皮布,这种布倒可长数丈。楮皮布早已有之,西汉产物曾于20世纪初出土。
  晋人稽含(262~306)《南方草木状》(304)卷二载:
  蜜香纸以蜜香树皮作之,微褐色,有纹如鱼子,极香而坚韧,水渍之不溃烂。太康五年(284)大秦献三万幅。尝以万幅赐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222~284),令写所撰《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以进,未至而杜卒,诏赐其家令藏之。
  蜜香树可能是瑞香科沉香树(Aguilariaagallocha),是生产香料的树,其韧皮纤维可造纸。大秦国通常指罗马帝国,林邑指越南中部的占城或占婆(Champa)。德国汉学家夏德(FriedrichHirth,1845~1927)于《大秦国全录》(ChinaandtheRomanOrient,1885)中就此写道:284年有一批叙利亚或亚历山大城的商人经越南来中国贸易。他们为取得某种贸易权,要向中国朝廷进贡礼物。“他们把所携的大秦货品出售以后,又将货款一部分购买一些越南当地出品,充作本国货品用来作为呈送中国皇帝的礼品。这种应付中国朝廷的办法,并非事无前例,史载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MarcusAureliusAntoninus,121~180)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这些东西实际上是越南的物产。”②这些解释合乎情理,但认为大秦指叙利亚或亚历山大城恐不确切,据大多数中外专家考证,大秦指罗马帝国。
  2~3世纪时,上述欧洲两次与中国交往的事例,都以越南为中转地,284年来华的贸易团还在越南境内购买蜜香纸三万张,再北上洛阳入朝献上。由此可见,3世纪时越南境内不但生产麻纸、楮皮纸,还生产瑞香科皮纸。蜜香皮纸呈微褐色,有纹如鱼子,类似罗纹纸,坚韧,水渍之不溃烂。需要说明的是,蜜香树虽树皮内可提制香料,名曰沉香,但以其韧皮纤维造纸,在加工过程中已将香料成分排除,香皮纸本身并不具有香味。除非成纸之后喷上香水,纸才具有香味。以瑞香科木本韧皮纤维造纸,在与交州邻近的广州也在进行。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士连
相关人物
黎文休
相关人物
赵佗
相关人物
王安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苍梧县
相关地名
汉中市
相关地名
南阳市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辽宁省
相关地名
荆州市
相关地名
扬州市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