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越南造纸、印刷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4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越南造纸、印刷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分类号: TS75;TS805
页数: 5
页码: 542-544
摘要: 本文介绍了越南造纸、印刷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越南造纸的起源、丁朝以后造纸的发展、越南印刷之始和早期发展等。
关键词: 越南 造纸技术 印刷技术

内容

一 越南造纸的起源
  越南位于中国南方,像朝鲜一样也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与中国联系紧密。越南民族是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古代百越的一支,后迁移至今越南北部,形成一些部落。越族先民雒越部族最初来自中国江南沿海①。据13世纪越南古籍《越史略》和《岭南摭怪》(1492)所述,雒越部在越南北部建文郎国(前696~前257)。吴士连(1439~1499在世)据黎文休《大越史记》(1272)而编成的《大越史记全书·前编》(1479)称,前316年秦灭蜀时,蜀王子泮(前278~前207)率蜀民三万南下,前257年攻文郎国,建瓯雒国(前257~前208),建都于古螺(今河内附近),蜀泮自称安阳王,控制越南北部及中部。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发兵南下略取岭南,前214年于岭南置桂林(广西)、南海(广东)、象郡(广西至越南东北)等郡县。秦末,原任南海尉的赵佗(前257~前137)趁机起兵,前206年兼并南海、桂林及象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建南越国(前208~前111),都番禹(今广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发兵灭南越国,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珠崖、儋耳及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后三郡在越南境内,统归汉统治。从这以后直到北宋初的千余年间,越南作为郡县地区与中国大陆受同一封建朝廷统治,使用同样年号和汉字。1世纪时,汉中人锡光及南阳人任延(?~67)分任交趾及九真太守,他们将大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具引入越南,又发展冶铁等手工业,建立学校,讲授儒家经典,许多汉文典籍也跟着输入境内,与中原往来频繁。
  2世纪后半,广西人士燮(137~226)任交趾太守,他在任内四十年(187~226)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佛教,境内基本安定,而当大陆战乱之际,他收留大批汉人工匠、农民和学者前来避难,使境内文教兴盛。越南历代统治者对士燮很重视,将他先祭入帝王庙,后改入孔子庙,认为他开办学校使交趾成为通诗书、习礼乐的文献之邦,堪称“南交学祖”。《前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载交趾、九真及日南三郡人口达98.1万,其中至少有一半为来自中国的移民。三郡经济、文化的发展几乎可与中原的郡县相埒,而且还是中国对东南亚和欧非二洲海上交通和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越南境内造纸在士燮任交趾太守时(187~226)即已开始,很可能是由这位太守倡导的。因为“士燮礼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释”①
  这么多士人从事学术活动,还有学校学生习字读书,势必需用大量的纸,大陆战乱之时无法,供应,只好就地造纸。显然,最初的造纸者是从汉土前来交趾的中国工匠。东汉亡后,越南受三国时吴(222~280)的统治,吴将交趾、九真及日南三郡合并为交州,仍由士燮兄弟治理,交州的造纸业继续发展。三国时吴人陆玑(210~279在世)《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约245)写道:穀,幽州人谓之穀桑,或曰楮桑;荆、杨、交、广谓之穀;中州人谓之楮桑。……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谓之穀皮纸。长数丈,洁白光辉。
  这里所说的穀、穀桑、楮桑或楮,均指桑科落叶乔木构,其韧皮纤维为优良造纸原料。汉末、三国时楮纸生产已推广到中州(河南)、幽州(河北、辽宁)、荆州(长江中游)、扬州(长江下游)、交州(越南北部)及广州(广东、广西)等地,而荆、扬、交、广四州都在长江以南,正是三国时吴的属地。可见越南在生产麻纸之后,3世纪初又生产楮皮纸。这种纸确是“洁白光辉”,比麻纸性能好,但“长数丈”可能不确,“丈”或为“尺”之误。上述吴属四州除以楮皮制纸外,还以其纤维织成布,谓之楮皮布,这种布倒可长数丈。楮皮布早已有之,西汉产物曾于20世纪初出土。
  晋人稽含(262~306)《南方草木状》(304)卷二载:
  蜜香纸以蜜香树皮作之,微褐色,有纹如鱼子,极香而坚韧,水渍之不溃烂。太康五年(284)大秦献三万幅。尝以万幅赐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222~284),令写所撰《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以进,未至而杜卒,诏赐其家令藏之。
  蜜香树可能是瑞香科沉香树(Aguilariaagallocha),是生产香料的树,其韧皮纤维可造纸。大秦国通常指罗马帝国,林邑指越南中部的占城或占婆(Champa)。德国汉学家夏德(FriedrichHirth,1845~1927)于《大秦国全录》(ChinaandtheRomanOrient,1885)中就此写道:284年有一批叙利亚或亚历山大城的商人经越南来中国贸易。他们为取得某种贸易权,要向中国朝廷进贡礼物。“他们把所携的大秦货品出售以后,又将货款一部分购买一些越南当地出品,充作本国货品用来作为呈送中国皇帝的礼品。这种应付中国朝廷的办法,并非事无前例,史载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MarcusAureliusAntoninus,121~180)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这些东西实际上是越南的物产。”②这些解释合乎情理,但认为大秦指叙利亚或亚历山大城恐不确切,据大多数中外专家考证,大秦指罗马帝国。
  2~3世纪时,上述欧洲两次与中国交往的事例,都以越南为中转地,284年来华的贸易团还在越南境内购买蜜香纸三万张,再北上洛阳入朝献上。由此可见,3世纪时越南境内不但生产麻纸、楮皮纸,还生产瑞香科皮纸。蜜香皮纸呈微褐色,有纹如鱼子,类似罗纹纸,坚韧,水渍之不溃烂。需要说明的是,蜜香树虽树皮内可提制香料,名曰沉香,但以其韧皮纤维造纸,在加工过程中已将香料成分排除,香皮纸本身并不具有香味。除非成纸之后喷上香水,纸才具有香味。以瑞香科木本韧皮纤维造纸,在与交州邻近的广州也在进行。
  二 丁朝以后造纸的发展
  唐代时,高宗调露元年(679)于越南境内设安南都护府,“安南”之名即由此产生。唐代对安南的政治统治加强,经济联系和科学文化交流也愈紧密,形同内地,造纸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10世纪时唐末藩镇割据,朝廷统治衰微,越南境内各有力氏族建立自主政权,摆脱唐的统治,最后由越族丁部领(898~944)铲平境内的“十二使君”,统一全境,建立丁朝(968~980),国号为大瞿越国,都华闾(宁平)。此后是前黎朝(980~1009)和李朝(1009~1225),与中国的宋朝同时,前黎朝和李朝统治者受宋皇帝册封为安南国王。越南独立后,对华只保持“册封”与“朝贡”关系,双方经济与文化交流仍一如既往。由李公蕴(974~1028)建立的李朝,都升龙(今河内),1070年建文庙和国子监,兴办学校,以儒家思想教育学生,1075年推行科举取仕制度①。为以后越南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佛教在李朝从统治者到各阶层中间广泛传播,如《大越史记全书》卷二《李纪》所说,“百姓大半为僧,国内到处皆寺”。所有这一切都促进造纸业的发展,只抄写各种儒家典籍和佛经,每年即需耗用大量的纸。
  起初越南北方是纸的主要生产地区,南方用纸由北方输入,或以海产品换取中国的纸,从李朝以后南方造纸逐渐发展。在长期使用汉字的基础上,越南人在李朝末期(13世纪初)利用汉字结构和造字方法创造记录本民族语言的文字,称为“字喃”(Chum-nom),喃字是仿照汉字形体的越语化的方块象声文字。如越语中troi(天)写作“〓”,nam(年)写作“〓”,ba(三)写作“〓”co(有)写作“固”,ya(天上)写作“〓”等。现存最早的使用字喃的文物是李朝高宗治平龙,应五年(1209)所刻的报恩碑。14世纪以后,韩诠(1250~1312在世)等人以字喃用于文学创作,写出的诗称“国音诗”。虽然这种字的笔划比汉字还多,毕竟是使汉字越语化的可贵努力。在字喃流行期间(13~18世纪),越南官方文书、重要典籍和个人著作还是使用汉文。
  陈朝(1225~1400)是继李朝之后由陈〓(1218~1277)建立的另一封建王朝,据明代人高熊征(1373~1440在世)《安南志原》卷二所载,陈朝艺宗绍庆元年(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遣使将越南产的纸扇送给明太祖朱元璋作为礼物,受到喜爱。明成祖(1403~1424在位)时越南又处于明的统治之下,永乐五年(1407)以后十多年间越南每年要给明朝廷纸扇万把。清代以后,越南所产的纸继续流入中国,据越南史家黎崱《越南志略》卷一所述,后黎朝永庆二年(清雍正八年,1730)清世宗赠越南书籍、缎帛、珠宝玉器,而越南回赠的礼品有金龙黄纸二百张、斑石砚二方、土墨一方、玳瑁笔百支。18~19世纪时越南竹纸生产进一步发展,用以印书。从南古纸传世及出土者较少,有关造纸史料尚未经该国史家系统整理过,从所见晚期越南印本书用纸来看,在形制上与中国纸是一致的,与朝鲜纸和日本纸有别。
  三 越南印刷之始和早期发展
  越南境内虽然造纸较早,但印刷技术却迟至13世纪才从中国引入。中国雕版印刷品尤其是佛经早在唐代即已输入越南境内,随之而来的还有朝廷颁布的历书及其他书物。宋以后继续如此。《宋史》卷七《真宗纪》载,景德三年(1006)秋七月乙亥,“交州来贡,赐黎龙廷《九经》及佛氏书”。宋真宗赵恒通过前黎朝(980~1009)使者赠给越南统治者黎龙廷的儒家《九经》和佛氏书,都应是宋刊本,而后者可能是《开宝藏》。越南陈朝建立者陈〓(1218~1277)于元丰年间(1251~1258)规定政府文书表格用印刷方法制成,特别是户籍簿。《大越史记全书·陈纪二》写道:“[陈明宗]大庆三年(1316)阅定文武官给户口有差,时阅定官有见木印帖子,以为伪,因驳之。上皇闻之曰:此元丰故事,乃官帖子也。因谕执政曰,凡居政府而不谙故典,则误事多矣。”
  这是说,1316年陈明宗时核查户口,阅定官发现文武官员所进陈太宗时于1251~1258年所印的户口簿,以为是伪造的,拟驳回。陈明宗闻之曰,这是元丰年间印的官帖子,并称政府官员应熟悉前朝典故,否则要误事。“木印帖子”就是用木雕版印成的户口簿,这是文献中所见有关越南始用印刷术的较早记载。这时已至中国的南宋末期,陈朝时跨宋、元两代,是造纸和印刷术全面发展的时期。《大越史记全书·陈纪》载陈朝末年:“顺宗九年(1396)夏四月,初行通宝会钞。其法十文幅面藻,三十文幅面水波,一百画云,二百画龟,三百画麟,五百画凤,一緍画龙。伪造者死,田产没官。印成,令人换钱。”
  越南从1396年始按中国制度印发纸币,名为“通宝会钞”,纸币面额有七种,各印以不同图案,票面上钤以官印,虽然法令明文规定伪造纸币者处死,但市场上伪币仍不时出现,陈朝末期滥发纸币,也造成经济秩序混乱,至后黎朝(1428~1527)时废除纸币,恢复用铜钱。大约在与印发纸币的同时,陈朝刊行佛教读物及官方公文格式。由阮朝(1802~1945)国史馆总裁潘清简主修的《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卷八《陈纪》载,陈朝英宗陈烇于兴隆三年(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遣中大夫陈克用使元,求得《大藏经》一部,归国后四年(1299)于天长府(今南定)刊行一部分佛教读物。原文如下:“英宗七年(1299)颁释教于天下。初(1295)陈克用使元求《大藏经》,及回,留天长府副本刊行。至是(1299)又命印行佛教法事道场、公文格式,颁行天下。”
  越南虽然佛教相当盛行,而且已从中国求得刊本《大藏经》,但从未完成刊印全套藏经,“副本刊行”因而只能理解为刊行一部分佛经。1299年所刊“佛教法事道场”,是有关宗教法会仪式方面的读物。
  宋以后,佛经和儒家经典等中国刊本成为越南人喜欢的读物,通过使者访华购买和商人贩运,中国书源源运入越南,其境内也自行刊印儒书。据《越史通鉴纲目》卷三十七《黎纪》所述,始于后黎朝太宗绍平二年(1435)官刊《四书大图全》,以明刊本为底本。黎圣宗光顺八年(1467)颁发《五字经》印本于国子监。圣宗又诏求遗书,藏诸秘阁,先代之书往往间出。此后印书事业获得很大发展,至18世纪时,越南本国所印的书已基本满足需要,因而禁买中国书籍。《越史通鉴纲目》卷三十七写道:
  [黎]纯宗三年(1734)春正月,颁《五经大全》于各处学官。先是,遣官校阅《五经》北板刊刻,书成,颁布,令学者传授,禁买北书。又令阮效、范谦益等分刻《四书》、诸史、诗林、字汇诸本颁行。
  虽然后黎朝纯宗(1732~1734)时一度“禁买北书”,实际上越南出版的书仍不齐全,还要从中国进口,尤其是新出版的书。刻书地点集中于河内,因河内是首府,也是经济、文化中心,除官刻本外,尚有私人书坊出版的书。越版书主要是汉文本及汉文字喃注本,也有些是喃字本。绝大部分是雕版印成,活字本出现于最后一个朝代阮朝,阮宪祖绍治年(1841~1847)从中国买回一套木活字,阮翼宗嗣德八年(1855)用这套活字印《钦定大南会典事例》96册,嗣德三十年(1877)再用以印《嗣德御制文集》、《诗集》68册,因为翼宗阮福时对中国文学很有修养①,他使用木活字出版自己的诗文集。阮朝定都于顺化,因而顺化在19世纪时成为另一印刷中心。除佛经、儒经、文史、字汇等书外,还出版了一些实用科学技术著作,如后黎朝医家潘孚先的《本草植物撮要》和黎有卓(1720~1791)的《海上医宗心领全帙》等。越版书板式与中国书相同,也有避讳。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