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平安朝、鎌仓和室町时代的雕版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41
颗粒名称: 二 平安朝、鎌仓和室町时代的雕版印刷
分类号: TS805
页数: 5
页码: 531-535
摘要: 本文探讨了日本平安朝时期印刷技术的发展与佛经的传播情况。以入宋僧奝然带回《开宝藏》为契机,日本开始大量刊印佛经。平安京与南都奈良成为主要的佛经出版中心,其中公卿与皇室在佛经出版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平安朝后期,尤其是1009年至1169年间,佛经出版数量激增,其中包括大量的单本佛经。此外,南都兴福寺也继续刊印佛经,推动了“春日版”的兴起。这些出版活动不仅反映了当时日本佛教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印刷技术在日本的逐渐普及和发展。
关键词: 日本 平安朝 印刷技术

内容

奝然(951?~1016)俗姓藤原氏,出身名贵,但不喜利禄,遂剃发为僧,天录年(970~992)以来萌发入宋五台山佛教圣地巡礼求法之念。据其弟子成算《成算法师记》等书所述,983年奝然率成算等五六人乘宋商陈仁爽、宋仁满之船于浙江靠岸,至扬州开元寺、洛阳白马寺、山西五台山等名刹巡礼②。又赴汴京(今河南开封)晋见宋太宗,986年再搭宋商郑仁德船归日本,带回宋太宗所赐《开宝藏》及十六罗汉像等。《宋史》卷四百九十一《日本传》称:
  雍熙元年(984)日本国僧〓然与其徒五六人浮海而至,献铜器十余事,并本国《职员令》、《王年代记》各一卷。奝然衣绿,自云姓藤原氏,父为真连,真连其国五品官也。奝然善隶书,而不通华言,问其风土,但书以对云,国中有《五经》书及佛经、《白居易集》七十卷,并得自中国。..太宗召见奝然,存抚之甚厚,赐紫衣,馆于太平兴国寺。..其国多有中国典籍,奝然之来,复得《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第十五》一卷,皆金缕红罗褾,水晶为轴。《孝经》即郑氏注者,越王者乃唐太宗子越王..奝然复求诣五台[山],许之,令所过续食。又求印本《大藏经》,诏亦给之。二年(985),[郑]仁德还,〓然遗其弟子喜因奉表来谢③)。奝然向宋太宗所献《职员令》,应是飞鸟朝(593~710)朝臣藤原不比等(659~760)奉敕于701年撰成的《大宝律令·职员令》。太宗因其献中国少见的汉儒郑玄(127~200)注《孝经》及唐太宗皇子越王李贞著《孝经新义》残卷而喜,遂应其请,赐《大藏经》一部。据1072年入宋僧成寻(1011~1081)《参天五台山记》熙宁六年(1073)三月廿三日条载:“[御]赐《大藏》一藏及新译注二百八十六卷,现在日本法成寺藏内”,可见984~1073年九十年间,奝然带回的宋刊藏经及其他人带回的新译注佛经286卷仍在京都法成寺保存并发挥作用。当时僧人曾云集此寺抄录或校订佛经。北宋精刊本《开宝藏》的东渐,对日本刊印佛经给予很大的激发并提供善本。此后刊经之事史不绝书,虽尚未翻刻全藏,但零散的印本如雨后春笋。
  木宫泰彦引平安朝后期公卿日记及文集开列了1009~1169年出版单本佛经的一览表。在这160年间所刊佛经达8601部、2058卷,多由公卿及皇室出版。如藤原道长(967~1027)日记《御堂关白记》称,宽弘六年(1009)十二月十四日出版《法华经》千部。《小右记》称长和二年(1041)十月十七日刊行《法华经》千部。《台记》载仁和四年(1154)六月八日,藤原赖长为祈求白河上皇脑病痊愈,刻印《药师经》千卷。《兵范记》载喜应元年(1169)白河上皇为皇子修冥福,雕印《法华经》千部、《无量义经》、《观音贤经》、《阿弥陀经》及《般若心经》各350部,一年内即刊印2400份佛经①。以上是在平安京(今京都)刻印的。
  至于南都(今奈良),也继续刊印佛经。1088年藤原氏氏寺南都兴福寺刊印法相宗的《成唯识论》十卷,卷尾有下列题款:
  兴福伽蓝(寺)学众诸德,为兴隆佛法,利乐有情,各加随分财力,课工人镂《唯识论》一部十卷模。宽治二年(1088)三月廿六日毕功。愿以此功德回向诸群类,往生内院(净土),闻法信解,证唯识性,速成佛道。模工僧观增②。此刻本原藏奈良东大寺尊胜寺,今移入奈良国立博物馆。这部佛经的出版揭开了后来“春日版”的序幕。元永二年(1119)南都又雕印唐代法相宗僧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是对《成唯识论》的注疏本,此刊本板木现存兴福寺北圆堂。经卷卷尾题记云:
  山堦之寺,法相之徒,往年(1088)结构镂《论》模。然《疏》阙而有恨,半珠得而无足。爰去天永中庚寅之年(1110)学众佥议令刻,义灯送三载之岁,毕七轴之功。同四年癸巳(1113)更俾雕《疏》模,于时僧祗之财为法竭矣。至于元永中己亥(1119)经七年营方了。模板四百余枚,镂匠八九许辈,如雇天工,神又妙也。..模工僧延观。
  文内“天永”、“元永”为鸟羽天皇时的年号,《论》指《成唯识论》,《疏》为《成唯识论述记》。上段话大意是,山堦之寺(奈良兴福寺)法相宗徒1088年曾刊印《成唯识论》,因无注疏本,是以为憾。1110年僧众聚议再刊注疏本,由义灯用三年断续刻成9卷。1113年起继续刻版,因财力不足,进展缓慢。至1119年才刻完(共20卷),用刻板400余块,有刻工八九人参与。最后由刻工僧延观总其成。此人即前刻《成唯识论》者。有几个日本古代术语要说明,日本将印板称“形木”或模板,刻工称“模工”,印本称“摺本”,而将印刷称为“摺写”或“摺”,雕刻称“雕镂”或“镂”,因之刻工亦称“镂匠”。读日本古书时,宜掌握这些术语含义。
  上述1119年刻印的《成唯识论》为卷子本,共40纸,每纸纵八寸九分、横一尺七寸(26.7×51厘米),版面高八寸一分(24.3厘米),每版40行,行21字,刻以写经体字。因财力不足,每版双面刻字。春日版还包括兴福寺僧晴秀1150年刻印的《大乘法苑义林》7卷、沙门永尊之1173年刊《法华摄释》4卷等。与此对应的是延历寺系统刊印的天台宗佛经三部60卷。大治年(1123~1131)成书的《二中历》卷三称,印本有《摩诃止观》10卷、《文句》10卷等。除此,在高野山有1096年刊《法华经》、1165年刊《般若心经》等,这些经通称“高野版”。高野山因而成为平安朝京都、奈良以外另一印刷地点。刊本多为中国汉文原典重刊本,日本人作品只有《往生要集》(1168年刊)一书。此书属净土宗,题记云:《往生要集》者,一代圣教之肝心,九品往生之目也。流布之虽多,摺写之本惟少。仍雕文字于形木,整句偈于贯花。..时仁安三年(1168)六月十九日雕刻毕①。
  高野山出版的密宗佛经有《六字神咒王经》,刊于1120年。平安朝所刊佛经有两种,一是摺写供养本,供奉于寺院作许愿用;二是实用本,供诵读用。实用本社会效益大,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
  平安朝之后是鎌仓时代(1184~1333),此时国家实权落入征夷大将军源赖朝(1147~1199)及其后继者手中。源氏在鎌仓(今神奈川县鎌仓市)经营的政权改称“幕府”,行使政府职能,天皇已形同虚设。封建武士集团的幕府专政此后持续近700年,但这种局面未能阻止印刷业发展。1202年在南都奈良再次开版法相宗的《成唯识论》,刊记为“为春日四所之神恩,敬雕《唯识》十轴之论模”,因此时南都刊本佛经题记都赞颂春日明神之威德,而且除源氏家寺兴福寺外,春日神社也刊经,后来将这类刻本称为“春日版”。最初刊本作卷轴装,刻写经体字,很快易为“折本”,即经折装。1213年刊《瑜伽师地论》,1222年刊《因明正理门论》,都与法相宗有关。春日版佛经较多,愿主多是僧人和源氏家族,模工也是僧人,僧人刻版因而形成传统,这是与中国不同的。所据底本仍是宋《开宝藏》中的本子。
  鎌仓时代时,宋代佛教禅宗和儒家理学传入日本。宋代理学家兼涉禅学,而宋僧又多治“外典”(儒学),是儒学与佛学在理论上相互渗透的结果。日本入宋的学问僧和留学生受这种影响,便将这新的学风带回国,很快在宗教界产生反响,因此一些寺院除刊印佛经外,也兼刊儒典,形成印刷史中的新动向。佛僧刊儒典开始时有点羞答答的,不肯具姓名。如“陋巷子”以宋刊本为底本1247年印《论语集注》10卷,据说是日本出版儒典之滥觞。此后1322年僧素庆也据宋本翻刻《古文尚书孔子传》13卷,可作为僧人刊儒典之范例。平安朝纪伊国(今和歌山县)高野山刊佛经的传统,一直持续到鎌仓时代,如1253年刊《三教指归》,今存高野山正智院。高野版多与密宗有关,以厚纸两面印字②,装订多为“粘叶装”,类似中国的蝶装,因双面有字,翻阅时更便。
  鎌仓时代战乱不已,从足利尊(1305~1358)任征夷大将军时又进入另一时代。至其后继者足利义满(1358~1408)建幕府于京都室町,称室町幕府或足利幕府,历史上将足利幕府统治时期称为室町时代(1336~1408)。中经经南北朝(1336~1392)对立,至足利义满时南北统一,经济一度回升,又与明保持经济与文化交流,印刷再度发展。此时禅宗已扩及到京畿,以京都南禅寺、天龙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这五寺为中心形成禅宗各派根据地,称“五山”,效法中国“五山十刹”的名法。1337~1427年间五寺出版很多佛经及杂书,包括儒典诗文、医学方面宋版书的翻刻本,五山僧也刊自己写的书,形成五山印刷文化。战乱时,五山成为一块文化乐土,所刊书通称“五山版”,达数百种。此时所刊诗文集有1325年刊的《寒山诗集》,1359年刊《诗法源流》。值得注意的是正平十九年(1364)僧道祐印《论语集解》(图15-16),称正平版《论语》。此本今存南宗寺。鎌仓时代因幕府将军支持,曾有开雕《大藏经》计划,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但据中国传来的福州版藏经出版了五部大乘经,共200卷,皆传世。
  当中国元末社会动乱之际(13世纪后半),不少闽、浙刻工东渡,将宋元高度发达的印刷技术直接传到日本。福建刻工俞良甫、陈孟荣、陈伯寿等人①1367年到日本,在京都参加五山版刻书工作,甚至自行开业。其中俞良甫(1340~1400在世)福建莆田人,寓居京都嵯峨,协助天龙寺刻书,也自行刻书,如1370年刊《月江和尚语录》,1371~1374年刊《李善注文选》60卷,1372年刊《碧山堂集》,1374年刊《白云诗集》。1384年再刻北宋僧契嵩《传法正宗纪》(图15-17)。此书叙述禅宗历史,卷尾题记云:“福建兴化路莆田县仁德里人俞良甫,于日本嵯峨寓居。凭自己财物置板流行。岁次甲子(1384)孟夏月日谨题。”
  1387年俞良甫又出版《新刊百家注音辨唐柳先生集》,1395年刊《般若心经流》及《昌黎文集》等书。其他中国刻工也在日本刻了不少书。他们的到来为五山印刷文化带来生机,打上中国的烙印,使五山版与其他日本版书更具独特风格。首先,五山版有相当多的非宗教书,扭转过去一味
  刊佛经的印刷格局,丰富印刷品内容。其次,日本印书多写经体字,字体各异,而五山版仿宋版字体,印刷字体划一。书的版面也沿宋元版版式,装订取“袋缀本”形式,相当中国的线装。五山版刻印方式对后来日本印刷产生很大影响。室町时代以前的日本手抄或出版的汉文古书,像古代中国书一样都是无标点本。
  日本年青人读时需由师傅指导加句点、注音,也就是施加训点。所谓“训点”指在汉字旁加片假名注音和句点,并在汉字间加假名表示语法关系,以便阅读。最早的训点本或和点本出现于应永五年(1398)约斋居士道俭出版的《法华经》中,书内附嘉庆元年(1307)的跋语:
  《法华经》倭点者,盖为本国僧俗男女至于灶妇、贩夫通汉音者而所设也。……又倭字俗谓之假名字,经曰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是约斋居士不坏假名而谈实相,所以流通倭点者欤。若复有人于不执卷,常诵是经,则居士拾财镂板厥功也不虚矣①。
  但室町时代这类训点本只是个别事例,多数刊本仍是无标点本,从17世纪以来日本出版的汉籍中才出现更多的训点本。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奝然
相关人物
宋仁
相关人物
郑仁德
相关人物
藤原道长
相关人物
藤原赖长
相关人物
宋元
相关人物
俞良甫
相关人物
陈孟荣
相关人物
陈伯寿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奈良国立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开封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建莆田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