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平安时代以后的日本造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38
颗粒名称: 四 平安时代以后的日本造纸
分类号: TS75
页数: 5
页码: 523-527
摘要: 平安时代是日本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造纸业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该时期出现了多种加工纸,如香纸、雲纸和墨流纸等,这些纸张的制作技术体现了日本工匠的巧妙创意和精湛技艺。同时,日本也积极引进中国的唐纸,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紧密。日本纸因其质地优良而备受赞誉,甚至传入中国并得到好评。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平安时代日本造纸业的发展状况,还可以窥见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面貌。
关键词: 日本 平安时代 中日文化

内容

平安时代(794~1184)时,日本加工纸又有新的发展。《大和物语》(950)、《宇津保物语》(794)和女文学家清少纳言(970~1015在世)《枕草子》(约1000)都提到“香纸”或“香染纸”。此纸在抄造前,将桃金娘科丁香(Jambasa caryphyllus)浸汁放入纸浆,所成的纸有香味,许多妇女爱用这种纸。丁香因汁液呈浅黄色,薄染后香纸略呈黄褐色。平安朝出现的另外两种加工纸是“雲纸”(Kumogami)和“墨流”(Suminagashi)
  西本愿寺大谷光瑞(1876~1948)原藏《三十六人家集》用纸(图15-13),集加工纸之大成,现列为国宝。该书是祝贺白河法皇(1053~1129)六十大寿于天永三年(1112)完成的纪念品,包括皇亲贵戚藤原定实、藤原定信等人写的颂诗颂文,所用的纸多是雁皮纸,加工成各种色纸、打雲纸、飞雲纸、罗文纸、墨流纸、金银箔纸、云母纸等,都在平安京(今京都)加工制造的,代表当时最高技术水平①。墨流纸制于平安朝初期,将墨水或无患子(ムク口ジツフ,Sapindus mukurosi)黑汁与油调和,用毛笔蘸起,滴入水盆中,稍微吹一下,黑汁便在水面上扩散成波纹,将纸盖在水面上,波纹便显现于纸面。此技术后于1151年传入越前(今福井县武生町),至今未断,所用纸为鸟子纸(雁皮纸)。19世纪文人喜多村信节(1786~1838)《嬉游笑览》(1830)对墨流技术作了详细介绍。云纸又称打云纸、飞云纸,比墨流出现稍早些,多以雁皮纸为底料。当纸浆抄出湿纸层后,迅即在上面淋入染成蓝或紫色的纸浆,再持纸帘令其在湿纸层上流动,形成具有云状的纹理,颜色上浓下浅,此纸用于写诗或作扇面。打雲纸与唐代诗人温庭筠(约812~870)制的云蓝纸是一样的(见第四章第四节)。1112年《三十六人家集》中所用的罗文纸(Ramonshi)是表面有织物纹理的纸,与中国罗文纸形制与制法相同。现传世的藤原佐理书写的《古今和歌集》也书以罗文纸。
  雲母纸日语称“から纸”,から(kara)义为贝壳,意思是贝壳纸。这种纸来自唐代,又称“唐纸”,是以胡粉与云母纹用胶汁涂布在楮皮纸上的加工纸。胡粉即铅粉(whitelead),白色颜料。云母即白云母(muscovite)粉,有金属光泽。云母纸或贝壳纸表面有银光,日本常用作障子纸。障子是房屋内以木框糊以纸的拉门,障子纸又称襖纸。平安朝还有蜡纸,制法与中国蜡笺同。平安朝末期战乱频繁,纸屋院原料供应不足,常以旧纸回槽,因脱墨不佳,所造的纸呈浅黑色,叫“薄墨纸”或“宿纸”,“宿”有陈旧之意。当时日本人将宿纸当成纸屋纸的同义语,以讽刺纸屋院纸之变质,由此也反映出这个朝代的衰落。
  日本历代从中国进口的纸,称唐纸。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仍有遗存。《正仓院文书》卷二《写经勘纸解》载天平九年(739)用唐长麻纸百张,卷七《写经目录》载天平五年(733)写《法华经》、《最胜王经》、《大方等大集经》、《大品般若经》、《海龙王经》等,皆用唐纸。《大方等大集经》六帙(函)用唐短麻纸1187张,《大品般若经》四十帙用唐长麻纸640张,《海龙王经》四卷用唐色纸94张,《最胜王经》十卷用唐长麻纸93.5张②。因日本用“溜漉”(na-gashisu)法抄纸,还能造像唐纸那样的薄纸。另一方面,唐代时日本纸传入中国,得到好评,《新唐书》卷二百二十《日本传》称:“建中元年(780),使者真人兴能献百物,真人盖因官而氏者也。兴能善书,其纸似茧而译。”
  《册府元龟》(1013)卷997《外臣部·技术》称:“倭国以德宗建中初遣大使真人兴能,自明州路奉表献方物。风调甚高,善书翰,其本国纸似蚕茧而紧滑,人莫能名。”
  按天武天皇时(672~685)曾对皇族赐姓真人,但中国史书说真人“因官而氏”。不论怎样,这位日本使节是书法家,长于草书,他所带来的楮纸表面洁白光滑,纤维匀细,犹如蚕茧。日本作者牧墨仙《一宵话》(1810)卷一《唐纸》条载,“唐玄宗(712~755)得日本纸,分赐诸亲王,乃今檀纸之类也”。檀纸为厚楮纸,又称松皮纸。唐人李濬(约860~910在世)《松窗杂录》称,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幸宁王李宪(679~741)宅,李宪欲乘舆写内起居注,“上(玄宗)以八[体]书[于]日本国纸,为答辞甚谨”①。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入唐的日本留学僧圆载,与唐诗人陆龟蒙(约831~881)建立了友谊。公元877年圆载返国时陆龟蒙赋诗曰:“倭僧留海纸,山匠制云牀”②。“海纸”是圆载从日本带来的,离华前赠友人为纪念品。陆龟蒙收下海纸后送圆载启程时又赋诗曰:“九流三藏一时倾,万轴光凌渤澥声。从此遗篇东去后,却应荒外有诸生”③。可惜,圆载从中国带回大量儒书、佛典于返国途中船遇海浪,于877年遇难。贞元廿一年(805)台州司马吴颛《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并序》载:“[上人]以贞元二十年(804)九月廿六日,臻于海郡,谒太守陆公,献金十五两、筑紫斐纸二百张、筑紫笔二管、筑紫墨四挺..以纸等九物达于庶使,返金于师”④。
  这是说日本留学僧最澄(767~822)入唐后,在台州向刺史陆淳献上筑紫(今北九州)产的斐纸(雁皮纸)、笔及墨等物,陆淳将日本纸等分赠当地官员,将金十五两上交京师。公元837年,日本真言宗僧人又将“美州(美浓,今冈山县)杂色笺二十卷、播州(今兵库县)二色薄纸二十二帖”,赠长安青龙寺⑤。唐宋时日本纸多次传入中国,宋人罗濬(1180~1245在世)《宝庆四明志》(1228)卷六称:“日本即倭国,地极东,近日所出。俗善造五色笺,中国所不逮也,多以写佛经。”
  明代方以智《通雅》(1666)卷三十二说“日本国出松皮纸”,可能指檀纸或陆奥纸,即中世纪较肥厚的楮皮纸,也可能指室町朝(1336~1573)发展起来的揉纸,将厚楮纸染成棕色后再揉皱,用作纸衣、纸袋或书皮。
  至江户朝(1603~1868)日本手漉和纸技术发展到历史上最高峰,此时麻纸已被皮纸取代。18世纪还出现有关专业著作,如木村青竹的《纸谱》(1777)、木崎攸轩(1712~1791?)的《纸漉大观》(1784)、国东治兵卫的《纸漉重宝记》(1798)及大藏永常(1768~1849?)的《纸漉必用》等,同时中国的《天工开物》(1637)也传到日本。寺岛良安(1673~1715在世)的《和汉三才图会》(1713)也简述了楮纸制造。《纸漉重宝记》(图15-14)介绍石州半纸技术,由画家丹羽桃溪(1762~1822)配以精美插图。《纸漉大观》讲肥前唐津(九州长崎、佐贺一带)造纸,也有插图。综合以上各书记载,日本有代表性的楮皮纸制造技术如下:
  冬至时十月进山砍楮条,扎成捆运回。将成捆楮条竖放在蒸桶内蒸煮。蒸煮后的楮条变软,剥下楮皮,打成束后挂在竿上二三天。将干皮捆放在水中沤之,并以脚踏。沤后将楮皮外层青表皮去掉,再捆好,放蒸煮桶内以草木灰水蒸煮,取出后在筐内用河水洗涤。皮料放在河边或山坡日晒,再在“纸砧”(kamikinuta)即石板上以硬木棒槌搥打碎。再将搥碎纸料放布袋内以河水冲洗,剔去有色杂质。此时纸料呈白绵絮状,加清水配成纸浆,倒入适当量黄蜀葵汁。黄蜀葵(卜口口ア才イ)为锦葵科植物(Hibiscusmanihot),取其根洗净后捣碎,以水浸出粘汁。日本最早记载黄蜀葵为粘液见于黑川道祐《雍州府志》(1684)卷七《土产门》,1.砍楮;2.清水蒸煮;3.剥皮;4.水浸;5.脱外层青表皮;6.草木灰水蒸煮后洗料;7.捶料;8.抄纸;9.晒纸实际上在这以前已用上了。除此,还用虎耳草(Hydrangeapanicalata)的圆锥绣球,称为鳔木,见《和汉三才图会》。更用木兰科南五味子(Radsurajaponica),又名黄连,见《纸漉大观》。纸浆配好,即举帘抄纸,压榨水后在木板上晒干。
  综上所述,楮皮纸制造工序即为:(1)砍楮条→(2)清水蒸煮→(3)剥楮皮→(4)沤制→(5)脱去外层青表皮→(6)草木灰水蒸煮→(7)水洗→(8)日晒→(9)捶纸料→(10)水洗→(11)配纸浆→(12)加粘液→(13)抄纸→(14)压榨→(15)晒纸→(16)揭纸→(17)整理。中国与此不同的是沤制时间长,脱胶较彻底,以杵臼、踏碓、水碓捣料,代替手打,以烘墙代替日晒,有时用草木灰水作第二次蒸煮。两国因工序及设备有异,中国纸较薄,纤维细,日本纸较厚,纤维较长,各有特点。日本最初的造纸术是从朝鲜半岛移居来的中国人传入的,基本上是汉魏时北方麻纸技术。加上早期用“溜漉”(tamezu)法固定型纸模抄纸,所造的纸因而厚重。奈良朝用“流漉”(hagashisu)法以活动型纸模抄纸,所造纸也如此,成为和纸特点。早期抄纸不用植物粘液,而在纸浆中加淀粉剂,用黄蜀葵是鎌仓时代(1184~1333)以后从中国引进的。
  日本虽产竹,但没有生产竹纸,明清时中国福建、浙江之竹纸出口日本,颇受欢迎,一度传入竹纸技术。江户朝本草学家佐藤成裕(1762~1848)《中陵漫录》(1826)卷二《纸制》写道:
  今仅述毛边纸之制法及其传承之经过。据云琉球人入福州后乃将其制法传来萨摩(今鹿儿岛)。成裕称亦于白河据其法制竹纸。原料以毛竹为佳,苦竹亦可。待荀生发叶之时截取之,去其上表皮,以槌捣之。作法,原料阴于,混石灰于其上,蒸煮,于石臼中捣细,入布袋内于流水中洗之,于帘上抄纸,火板烘干。特详记以上作法。
  日本江户时代确实在一些地方生产竹纸,类似薄叶纸,但因全国竹材资源有限,竹纸未得到较大发展。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大谷光瑞
相关人物
藤原定信
相关人物
温庭筠
相关人物
藤原佐理
相关人物
李濬
相关人物
李宪
相关人物
唐文宗
相关人物
吴颛
相关人物
陆淳
相关人物
罗濬
相关人物
方以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台州市
相关地名
冈山县
相关地名
兵库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