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金属活字技术在李朝的大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33
颗粒名称: 五 金属活字技术在李朝的大发展
分类号: TS805
页数: 5
页码: 512-516
摘要: 本文详细叙述了高丽朝末期至李朝初期朝鲜半岛在印刷技术方面的重大发展。高丽朝末期,崔瑀等人开始尝试使用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为后来的李朝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李朝初期,在李成桂、李芳远和李祹等国王的支持下,朝鲜半岛的印刷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太宗李芳远下令铸造的铜活字,为朝鲜半岛的大规模铸字活动揭开了序幕。随后,世宗李祹继续推动印刷技术的进步,通过改进排版和印刷技术,使得印刷效率大大提高。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朝鲜半岛的文化繁荣,也对东亚地区的印刷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活字印刷 印刷技术 高丽王朝

内容

恭让王死时,大将军李成桂(1335 ~1408)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受明太祖册封,改国号为朝鲜,行明年号,此即李朝。太祖李成桂在位时(1392~1398)忙于巩固政权,无暇他顾。至太宗李芳远在位(1401~1417)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他像同时代的明成祖一样雄才大略,致力于文化建设。1403年新置“铸字所”于京城(今汉城),铸10万铜活字印书。《李朝实录·太宗实录》卷五载太宗三年癸未二月庚申(1403年3月4日)载:“新置铸字所。上虑本国图书籍鲜少,儒生不能博观,命置所。以艺文馆大提学李稷、总制闵无疾、知申事朴锡命、右代言李膺为提调。多出内府铜铁,又命大小臣僚自愿出铜铁,以支其用”①。
  此处所述李稷官衔是后来提升的,当时任判司平府事。太宗时礼曹判书(礼部尚书)兼宝文阁大提学权近(1352~1409)1403年为铸字事写《跋》,此跋刊印于1409年活字本《十一家注孙子》之书尾及权近《阳村集》:
  永乐元年(1403)春二月,殿下(太宗)谓左右曰:“凡欲为治,必须博观典籍,然后可以穷理正心,而致修齐治平之效也。吾东方在海外,中国之书罕至,板刻之本易以剜缺,且难尽刊天下之书也。予欲范铜为字,随所得书,随即而印之,以广其传,诚为无穷之刊。然其供费,不宜敛民,予与亲勋、臣僚有志者共之,庶有成乎?!”于是悉出内帑,命判司平府事李稷、骊城君臣闵无疾、知申事臣朴锡命、右代言臣李膺等监之。..又出经筵古注《诗[经]》、《左氏传》以为字本。自其月十有九日而始铸,数月之间多至数十万字。恭维我殿下濬哲之资、文明之德,万机之暇,留神经史,孜孜不倦..拳拳焉为铸是字,以印群书,可至于万卷,可传于万世②。太宗铸铜活字资金来自内帑及王亲、臣僚捐献,不敛于
  民。1403年二月一日至十月九日,不到八个月便铸成数十万活字,因该年为癸未,故称“癸未字”。以王廷所藏宋代《诗经》及《左氏传》刊本字体为铸字字体,刊印《十一家注孙子》、《十七史篡古今通要》、《宋朝表笺总类》及《新刊类编历举三场文选对策》等。李太宗下令铸铜活字印书,揭示了朝鲜大规模铸字活动的序幕,具有深远意义。1403~1883年的480年间大规模铸字40次,除少数为铅字及铁字外,大多数为铜活字③。从1403年起50年内朝鲜国王发出有关铸字、印书的敕令达11次④。癸未字较大,因是初次试铸,以蜡将活字固定于印板上。但蜡质粘性小,印刷时字易移动,故世宗李祹(1419~1450在位)令臣下李蒇(chán)(1375~1451)改进。李蒇于世宗二年(1420)先铸出小而精的铜活字,但未解决字块移动问题,一日只印20纸。
  当时集贤院大提学、知经筵卞季良(1380~1440在世)就此写道:
  永乐庚子(1420)冬十有一月,我殿下(世宗)发于宸衷,命工曹参判(工部侍郎)臣李蒇新铸字,样极为精致。命知中事臣金益精、左代言臣郑招等监掌其事。七阅月而功讫,印者便之,而一日所印多至二十余纸矣。恭维我恭定大王(太宗李芳远)作之于前,今我主上殿下述之于后,而条理之密又有加焉。由是而无书不印,无人不学,文教之兴当日进,而世道之隆当益盛矣①。
  这次铸的铜活字称“庚子字”。世宗十六年、明宣宗宣德九年甲寅秋七月二日丁丑(1434年8月6日)再召李蒇于内殿,强令其改进排版、印刷技术:
  [王]召知中枢院事李蒇议曰:“太宗肇造铸字所铸大字,时廷臣皆曰难成。太宗强令铸之,以印群书广布中外,不亦韪欤!但因草创,制造未精,每当印书,必先以蜡布于板底,而后植字于其上。然蜡性本柔,植字木固,才印数纸,字有迁动,多致偏倚,随即均正,印者病之。予念此弊,曾命卿改造,卿亦为难。予强令之,卿乃运智,造板铸字,并皆平正牢固,不待用蜡。印出虽多,字不偏倚,予甚嘉之。..”乃命蒇监其事。集贤院直提学金镔、护军蒋英实、佥知司译院事李世衡、舍人郑陟、註簿李纯之等掌之。出经筵所藏《孝顺事实》、《为善阴骘》、《论语》等书为字本。其所不足,命晋阳大君[李]瑈书之。铸至二十有余万字,一日所印可至四十余纸。字体之明正,功课之易就,比旧为倍②。
  1434年李朝第三次铸字称“甲寅字”,共20万枚,以王廷藏明永乐内府刊《孝顺事实》、《为善阴骘》等精刻本字体铸字,所缺字由书法家、晋阳大君李瑈补书。字体精美,分大小两种。因中国原版书以东晋女书法家卫铄(272~347)法书雕成,故又称甲寅铜活字为“卫夫人字”(图15-9)。卫铄,汝阳太守李矩之妻,工书法,王羲之少时曾师之。卫夫人字大字长1.52厘米、宽1.58厘米、高0.66厘米,小字长1.32厘米、宽2.5厘米、高0.5厘米。曾以此字印唐代文豪柳宗元的《柳文集》等书。李蒇此次的改进是植字时不在印板上以蜡粘字,而是用竹、木、破纸填空而坚致之,使不摇动。即在有四边与活字等高边框的铁框板上,以竹片为界行,将字植于界行内,空字部分以小木块将活字卡在印板上,植完一版后以平板将字压平。这样即可上墨、刷纸,工效比用蜡提高二倍。实际上这正是元代王桢《农书》中用过的方法,见第十章第四节。
  早在高丽末,辛禑王(1375~1388)二年、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高丽即用王祯的方法以木活字印《资治通鉴纲目》,而李朝初太祖三年、明洪武二十七年(1395)再次用白州知事徐赞造木活字印《大明律直解》百余部颁行③。因此世宗时李蒇将中国木活字排版技术移植于铜活字排版上,终获成功。韩鲜半岛产铜,高丽纸厚重,适于金属活字印刷。早在高丽朝肃宗七年(1102)就从北宋引进铸钱技术,发行“海东通宝”①。半岛人民掌握铸钱技术后,便将此技术用于铸活字,至李朝已成金属活字印刷大国,且多所发明,如以铁铸字和以木活字与铜活字混合制版,其铜活字背后凹空亦独具匠心,可节省铜料。其所用印墨亦极优良。朝鲜金属活字较中国宋元已大有改进,甚至比同时期的明代铜活字还胜一筹。朝鲜人民对金属活字印刷作出了重要贡献,应给以高度评价。他们大力优先发展金属活字印刷,也符合印刷术未来发展方向的。朝鲜活字本字体优美,印刷精良,令人爱不释手,堪称模范。他们将朝鲜字母铸成活字亦属创举。
  李朝成宗(1470~1494)时学者成伣(1439~1504)对活字技术有如下叙述:
  大抵铸字之法,先用黄杨木刻活字,以海浦软泥平铺印板,印着木刻字于泥中,则所印处凹而成字。于是合两印板,镕铜从一穴泻下,流液分入凹处,一一成字。遂刻剔,重复而整之。刻工者曰刻字匠,铸成者曰铸匠。遂分诸字,贮于藏櫃。其守者曰守藏,年少公奴为之。其书草唱准者曰唱准,皆解文者为之。守藏列字于书草上,移之于板,曰上版,用竹、木、破纸填空而坚致之,使不摇动者,曰均字匠。受而印之,曰印出匠。其监印官则校书馆员为之,监校官则别名文官为之。始者不知列字之法,融蜡于板,以字着之,是以庚子字(1420)尾皆如锥。其后始用竹、木填空之术,而无融蜡之费,是知人之用巧无穷也②。由上所述可知,铸铜活字前,先以书稿写样字体刻
  成木活字,以黄杨木(Buxussinica)为料。用海边的软泥平铺在有边框的模板上,再将木活字放在两块模板的软泥之中。所形成的凹空处即是反体泥制字模。两个板框合在一起,接合处留一孔。将熔化的铜水从孔中泻入的《柳文集》残页,不列颠博物馆藏字模之凹处,便铸成活字。取出后将活字修整好。每个活字按字韵存于格的櫃内,格上贴标签。植字时一人按书稿文字唱出韵号,另人取出活字排版。一行排满后加一竹片,再排另一行。空字处以木块填满,使不摇动。以平板将版面压平,接着上墨,印出印样。校字官校对,校毕即正式刷印。将印页对折后装订成册,李朝书多为线装。书的版面设计、装订与中国相同。
  铸字所内有明确分工:冶匠熔铜,刻字匠刻字模,铸匠铸字,守藏匠管活字櫃,唱准匠唱字韵,均字匠植字,印出匠上墨刷印,校书员校字,木匠锯木字模,纸匠切纸,装书匠订书。王廷委派监校官就地督察,由监印官上报,论功行赏。“铸字匠人若有功劳,则虽贱口,授以队副、队长、司正、副司之职”①或“赏以钱帛”。每卷有一至三字错误或刷墨不匀者,监印官、均字匠、印出匠皆受笞杖处罚。李朝诸王皆重视儒术,不像高丽朝诸王那样笃信佛教,因此经史及诸子书刊的比前朝多。过去误将传入中国的李朝刊本称为“高丽版”,其实应为朝鲜版或李朝版。李朝在出版活字本同时,也有雕版书行世,除官刊本外还有私刊本,特别是寺院刊本,除金属活字外,还有木活字本。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成桂
相关人物
李芳远
相关人物
李稷
相关人物
闵无疾
相关人物
李膺
相关人物
范铜
相关人物
王廷
相关人物
李祹
相关人物
李蒇
相关人物
卞季良
相关人物
李世衡
相关人物
郑陟
相关人物
李矩
相关人物
柳宗元
相关人物
王祯
相关人物
徐赞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不列颠博物馆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