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李朝纸的产地、品种及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27
颗粒名称: 三 李朝纸的产地、品种及加工
分类号: TS75
页数: 5
页码: 499-503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朝鲜半岛造纸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李朝时期的总结性发展。文章指出,朝鲜纸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术特点,在明清时期在中国广泛流传,并得到了高度评价。通过对朝鲜半岛造纸原料、工艺以及产品特点的分析,揭示了朝鲜纸形成传统的技术成因。此外,文章还对比了中国和朝鲜的造纸技术,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异同,以及朝鲜纸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最后,文章总结了朝鲜半岛造纸技术的贡献,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造纸技术 朝鲜半岛 朝鲜纸

内容

关于朝鲜纸制造情况,《李朝实录·太宗实录》卷二十四载,李太宗十二年(明永乐十年,1412)七月壬辰,辽东人申得财新进中国造纸之法,王命传习。这是说在明永乐年间朝鲜仍继续吸收中国造纸技术。1412年十二月己酉于京师(今汉城)设官营造纸所。至世宗时(1419~1450)再将造纸所扩建为造纸署,拥有大量工匠,由王廷官员监造公文纸及印刷纸。同时在各道、府、州、县、郡也有官营及私营纸场,像中国一样都设在靠近原料产地及有水源的地方。李朝世宗像同时代的明成祖那样,是有作为的统治者,在位时国势兴盛,文化学术繁荣,造纸和印刷也很兴旺。《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卷一百四十九、一百五十一及一百五十三《土宜之项》记载了世宗时各种纸的名目及产地,如庆尚道产表纸、擣练纸、眼纸、白奏纸、常奏纸、状纸、油芚纸等,产地有大丘、庆山、东莱、昌宁等地。全罗道产表笺纸、咨文纸、奏本纸、甲衣纸、皮封纸、状纸、书契纸等,由全州、锦山等地生产①。产纸地遍及全国各地,是除中国以外产纸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世宗时虽造纸盛极一时,但至成宗(1469~1493)时一度失势,此时学者成伣(1439~1504)慵斋丛话》卷十写道:
  世宗设造纸署,监造表笺、咨文纸,又造印书诸色纸。其品不一,有藁精纸、柳叶纸、柳木纸、薏苡纸、麻骨纸、纯倭纸,皆极其精,刷印书籍亦好。今(成宗时,1469~1493)则只有藁精、柳木两色纸而已。咨文、表笺之类,亦不类昔之精也②。此处所说藁精纸,是麦杆纸,其制造技术引自中国,因北宋初(10世纪)即已生产。柳叶纸与下述竹叶纸应为一类,即染成浅绿色的楮皮纸。柳木纸可能由杨柳科蒲柳的枝条韧皮纤维所造。麻骨纸为麻纸,而薏苡纸是以禾本科薏苡(Coixlacryma-jobi)茎枝所造的草纸。关于藁精纸及麻骨纸,李圭景介绍说:
  纸工所可知者,[为]北关所制黄纸(北关人制纸,以耳麦杆[为料],色染黄蘖,故深黄且厚,名曰黄纸,或称藁精纸,以麦稭造之者也。大抵黄纸以富宁府所出为第一。又有麻纸者,长广甚狭小,色淡黄,以麻皮毳(cuì)余造成,甚软薄。盖取俗名耳,麦杆为料,不入楮榖,故质虽稍厚,[却]脆甚,不堪裹物,但宜裱褙,不生毛糙也③。
  可见李朝时为广开原料来源,还以麦杆造藁精纸,主要用于裱褙,以此纸可节省楮皮,使之用于造高级文化纸。成伣所述麻骨纸,可能即李圭景所述麻纸,但不用好麻料,而是沤麻后剥皮时遗留下的碎麻头(麻皮毳),将好麻用于织布。北宋苏轼也记录过四川用织麻布时废料造麻纸,中、朝两国都充分利用植物资源。
  “柳木纸”一词费解,但李圭景列举李朝造纸原料时又称:
  凡草木之皮厚且软者,皆[可]造纸,即如毛羽之有颕且韧者并可缚笔也。松皮、槿皮、杨柳木皮、桑、柘木皮、灰木皮、椴皮、构皮、猕猴桃皮、玉蜀黍苞皮、蘏麻莲房,皆可造纸。蚕茧外粗皮和楮制纸,坚韧如布,宜糊窗,棉贵时可衣。此外山木、野草可合纸料,而姑未广收耳。中原(中国)已有桑纸,以桑皮制之。羽纸者,以青红毛羽杂楮为纸者。头笺者,取机头不及纬者为纸也。
  此处列举了十多种造纸原料,其中槿皮为锦葵科落叶灌木木槿(Hibiscus syriacus)皮,杨柳科蒲柳(Salix purburea)韧皮纤维可造纸。柘又名黄桑(Cudronia tricuspidata),为桑科落叶灌木。灰木又名白檀(Symplocos pariculata),为山矾科落叶灌木。椴为椴树科椴树属(Tilia)落叶乔木,有30多种,如紫椴(Tilia amurensis)、蒙椴(Tilia mongolica)及椴(Tilia tuan)等,造纸时用其枝部韧皮。猕猴桃(Actinitia chinensis)又名杨桃,为猕猴桃科落叶木质灌木。
  上述植物在中国、朝鲜和日本均有分布。所谓柳木纸当以杨柳科蒲柳的茎枝韧皮纤维所造。用蚕茧粗壳与楮皮混合制浆造出的纸,可作衣料用。将有色羽毛剪碎后混入楮皮纸浆中,是个独特的技术构思,抄出的羽纸一定很美,羽毛实际上起填料作用。勤劳聪明的朝鲜人开辟这么多造纸原料,是对造纸技术所作的重要贡献。其中如蒲柳、木槿、灰木、猕猴桃、玉蜀黍苞皮及薏苡等,为中国所少用。
  李朝另一学者李裕元(1814~1888)《林下笔记》卷三十二《楮产》还对各地楮的品质作了比较:
  东国产楮,甲于海内。湖南为最,完山其品朴而滑,淳昌其品精而懦,南平其品硬而闇。南原其品白而雪,滑如凝脂,此为天下第一奇品,因水性而然也。..余见中州(中国)贵纸若金,无片楮之遗地,而东人则用之如粪土,其产之博可知也。
  据此,楮皮以庆尚道南原所产为最佳。朝鲜产楮皮质量好、产量大,李朝末期向中国和日本出口,本国却很少好纸。对此,李圭景感慨道:
  近者(1840~1850年代)纸贵且恶者,纸贴尽输燕京(北京)、马岛(对马岛)而皮楮又入中原(中国)故也。且今市上行用纸品粗薄,又狭长广,笔透墨漏不受,书画,宜有厉禁而不禁者也。今辽东毛土纸稍厚于粉[纸]、唐太史等纸,来干我东,为日用简帖,而彼诱我商,多购皮楮以入,设禁则以楮索绚以入云①。
  因朝鲜纸商图利,哪里能卖出高价便向哪里出售楮皮。辽东商人将毛土纸(麻纸)、太史纸(竹纸)等中国纸向朝鲜出口,换回楮皮。朝鲜当局禁止楮皮出境,本国商人则将楮搓成绳索,照样售出。
  李朝宣祖(1567~1607)时学者李晬光(1563~1628)《芝峰类说》(1614)卷十九还谈到,除镜面纸或镜光纸外,竹叶纸也受到中国士大夫喜欢:
  我国镜面纸、竹叶纸,中朝(中国)人甚珍之。余于[万历]庚寅(1590)赴京(北京)时,礼部侍郎韩世能送竹叶纸一张曰:“此即俺以天使往贵国时所得。若赉来此纸样,欲得之云。”其纸品洁净,微有青色,似竹清纸精而厚,曾所未见者也②。
  文内所谈的韩世能(1528~1598),明长洲(今苏州)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进编修,充经筵日讲官,万历时累官南京礼部左侍郎,以疾归。尝奉使朝鲜,不受馈赠,著《雲东拾草》。他在朝鲜购得竹叶纸,甚爱之。此纸为微染成青绿色的楮皮纸,以其厚重且色如竹叶,故得此名。待朝鲜使团成员李晬光万历十八年(1590)访华时,韩世能以纸样相赠,委托返国后购求。前述明人宋濂奉敕修《元史》时以朝鲜翠纸作书衣,很可能就是这种竹叶纸。前引李圭景所说柳叶纸,也应属这类纸。
  还有一种朝鲜造苔纸也为中国文人喜欢,用以写字,旧称为高丽髮笺。李圭景谈到此纸原委时写道:
  金思斋进苔纸于朝,此思斋剏制以呈者也。[成庙三十七年辛丑,兵曹判书金安国进苔纸五束,曰:“臣见古书,有水苔为纸之语。臣试造之,其法以苔和楮,苔少则加楮,苔老则减楮。若通行诸道,则必有益也。”从之,命下四束于纸署,依法浮造。按纸之最古者有陟厘纸,一作侧厘,海苔别名,苔纸为陟厘纸云。..思斋苔纸或仿此]③。
  此处所述朝鲜造苔纸制于成宗三十七年辛丑,纪年可能有误。按金安国(1478~1543)号慕斋,1501年进士,为中宗(1506~1544)时名臣,中宗三十六年辛丑(1541)时为兵曹判书(相当中国的兵部尚书),而成宗只在位25年(1470~1494)。因此金安国阅中国古书后试制苔纸,应在中宗三十六年辛丑(1541)。中宗依议,令造纸署仿制,遂流行半岛,且向中国出口。苔纸在中国始于晋(3世纪),以海苔、石髮、髮菜掺入纸浆,抄纸后便分散于纸面,增加美感。
  李朝中期学者徐命膺(1725~1800在世)《保晚斋丛书·考事十二集》卷十《纸品高下》条,还谈到纸的槌击加工法:
  若今造纸署之咨文纸、平康之雪花纸、全州南原之扇子纸、简壮纸、注油纸、油芚纸,实天下之所稀有者,且其苔纸、竹清纸,又合荆南古今之产而并有之。但东(朝鲜)尚质,纸名多不若中国之文饰。我国之纸最坚韧,可施槌捣之功,使益平滑,而他国纸不能然耳。槌纸之法,乾纸一张外漉湿一张沓上,如此重叠沓起,以百张为一垛,放平正案上,又以平滑板压在上,以大石压之。经一伏时,上下乾湿各匀,于石上匀槌二三百下,皆着实。于百张内将五十张晒干,却与湿者五十张,干湿相间,沓了,再匀槌二三百下。依上晒干一半,又于干湿间沓了,如此三四次,直至无一张沾沾为度,再以石碾三四次倒下槌匀,直至光滑如油纸。
  此处所述使纸面光滑之法未被其他国家掌握,是不确切的,中国早已用之,宋人称为浆槌。以此法不必对纸逐张砑光,之所以令干湿纸相间叠起槌打,是使每张纸湿度适中,呈轻微润胀状态,易于承受外部机械力,令表面纤维结构紧密。徐命膺还列举了一些纸的品种。由于李朝长期以皮纸生产为主,麻纸遂少,因而又从中国北方重新引进麻纸技术。李圭景就此写道:
  按成庙六年乙未(1475),纸匠朴化曾从谢恩使如京师(北京),学造纸法以来。法用生麻[其法用生麻,细截、清水,加石灰烂蒸,盛于袋,翻撋洗净去灰。以石硙细磨后,盛于此密竹筐,更净涝,取置于木桶,和清水造之,不用胶。问奏本纸制法,答曰:南方人待竹简如牛角,刈取连皮,寸寸截之,洒石灰,烂擣,盛细布袋。复洗后,和滑条水造之。滑条草名,用根干碓碎沉水,以其水为胶。问造粉纸法,答曰:新用稻稭少许,约一千丈,用粉一斤和造,则色白而好矣。辽东(今沈阳)东门外太子河边有造纸处,用生麻及生桑皮、真木灰水、石灰交杂熟蒸,晒干,以木槌打去粗皮及石灰,纳盛竹筐,洗净细磨,和滑条水造之,此常用纸也。接滑条水今我所谓楮草也,一名一日花,如蜀葵而异,今多种之。]..抄纸水或用榆皮,或用黄蜀葵根,或用大黄圆黄香树皮,或用羊桃藤。凡纸料抄水,亦不拘也。制纸不可不择水,故纸色洁净,如济原烹楮则晶者是也,可考①。
  这段话首先谈明宪宗成化十一年乙末(1475)朝鲜使团带纸匠朴化曾来北京,沿途在辽东学得用生麻及生桑皮造纸之法,还得知中国在纸浆中加入含植物粘液的植物名称和滑水提制法。但关于中国奏本纸、粉纸制法的叙述过简而不得要领,可能因现传本文字有遗误。如“待竹简如牛角”、“约一千丈”等,必有误字。不管怎样,使团让纸匠随行目的是引进中国技术。成宗以后北关麻纸就可能用辽东技术造出,而辽东毛头纸也不断向朝鲜出口。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太宗
相关人物
李圭景
相关人物
苏轼
相关人物
黄桑
相关人物
李裕元
相关人物
于海
相关人物
楮索绚
相关人物
李晬光
相关人物
韩世能
相关人物
曹判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沈阳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