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朝鲜纸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26
颗粒名称: 二 朝鲜纸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分类号: TS75
页数: 3
页码: 497-499
摘要: 本文详细探讨了朝鲜半岛造纸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李朝时期造纸技术的总结性发展。文章指出,李朝时期朝鲜纸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术特点,如厚重、坚实、滑泽,赢得了广泛赞誉,并在明清时期在中国广泛流传。通过对比中国和朝鲜的造纸技术,文章揭示了朝鲜纸的形成传统及其与中国造纸技术的异同。朝鲜纸的特点在于其厚度、原料选择、纤维长度以及抄纸帘的结构,这些都与中国的造纸技术有所区别,但同样源于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传承与变异。此外,文章还提及了朝鲜纸在历史上的应用,如用于书写、绘画以及制作书籍等。通过深入研究朝鲜纸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朝鲜半岛的文化和技术发展,还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造纸技术对世界的影响。
关键词: 造纸技术 朝鲜半岛 高句丽

内容

继高丽王朝之后,是大将军李成桂(1335~1408)建立的李朝(1392~1910),改国号为朝鲜。李朝持续518年,此时造纸技术处于总结性发展阶段。过去中国将李朝所造的纸也叫“高丽纸”,因而与高丽朝纸相混淆。所谓高丽纸,严格说应指高丽朝造的纸,1392年以后高丽国号易为朝鲜国,应将1392~1910年间半岛所造之纸称为朝鲜纸。明清时朝鲜纸继续在中国流传。明人沈德符(1578~1642)《飞鳧语略》(约1600)云:
  今中外所用纸,推高丽笺为第一,厚逾五铢钱,白如截脂玉。每番揭之为两,俱可供用。以此又名镜面笺,毫颖所至,锋不可留,行、草、真[书]可贵尚,独稍不宜于画,而董元宰酷爱之。盖用黄子久泼墨居多,不甚渲染故也①。
  沈德符这段话可谓行家之言,且出于个人实际体会。故宫博物院库存李朝贡纸,确有不少厚重色白的楮皮纸,可揭成两张,以“单抄双晒”法抄成,极适写各体字。沈德符所说的董元宰,即明代大书法家和画家董其昌(1555~1636),而黄子久乃元代书画家黄公望(1260~1354)之字,因董其昌官至太常寺正卿及南京礼部尚书,位比卿相,故称其为元宰。董其昌确实爱用朝鲜镜面笺写字,如乾隆十九年(1754)敕撰《石渠宝笈》卷二载董其昌行书杂诗一册,共28幅,俱用朝鲜镜光纸。董氏有时也以这类纸作水墨山水画,如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关山雪霁图》画卷,本幅纸即为朝鲜镜面笺,经笔者检验为桑皮纸,白色,粗横帘纹,纸较厚,纸面上纸须较多。故沈德符说“独稍不宜于画”,尤其不宜于工笔设色或白描,但用以写字则非常合适。如用黄公望的泼墨法画山水,因纸须较多,不甚渲染。因而作泼墨山水及工笔设色画,还是用中国宣纸最好。
  明人屠隆(1542~1605)《考槃余事》(约1600)卷二谈到朝鲜纸时说“以绵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②。清人谷应泰(1620~1690)《博物要览》有同样说法。此说一度流行,似乎朝鲜纸真以蚕茧所造。但清圣祖玄烨(1654~1722)则指出:“世传朝鲜国纸为蚕茧所作,不知即楮皮也。..朕询之使臣,知彼国人取楮树去外皮之粗者,用其中白皮,擣煮造为纸,乃绵密滑腻,有如蚕茧,而世人遂误耶③”。
  唐熙帝的论述是正确的,他还使用了合乎现在要求的“朝鲜纸”这一准确技术术语,不愧是具有科学家素质的帝王。李朝李圭景(1788~1862?)亦指出:
  而我东(朝鲜)纸品古有“茧纸”名垂天下矣。自昔不用他料,但取楮榖,而以茧名纸者,[乃因]楮纸之坚厚、润滑如茧,故称以茧纸者也。中原(中国)亦有榖,而楚人以楮制楮纸,非独我也。每见中国纸,则软薄鲜洁,则不如我纸之硬厚滑泽者,不用楮料也。以中国之精工,独不及于我东者何也?外番纸品亦如中华,而若以纸品之近于我者,倭纸稍如我纸,而似用楮榖也①。
  这里有必要谈谈朝鲜纸的特点及其形成传统。根据我们对李朝纸大批标本的检验,朝鲜纸之特点是:①纸厚度为0.25~0.5毫米,比中国宋元、明清纸一般厚2倍,确是“厚逾五铢钱”;②多为皮纸,以楮皮纸为最多,亦有桑皮纸,本色纸均白色。③纸的纤维较长,因而粗看显得粗放,但相当坚韧。如受潮则强度锐减,不及中国纸抗潮性强;④纸上帘条纹较粗,约2毫米,而编织纹间距较大,且规则排列。中国纸多以细竹帘抄出,帘条纹细,编织纹间距不等,时而规则排列。朝鲜纸上述四大特点是从三国时代经高丽朝以来逐步形成的,归根到底是魏晋南北朝中国北方麻纸的遗风,再结合半岛具体环境特点而成。半岛产竹少,编竹帘技术没有中国南方的经验和历史悠久,抄纸帘常用粗条帘。这种帘滤水快,只能抄出厚重之纸。中国亦产楮皮纸,但用细竹帘抄纸皆较薄。中国北方缺竹地区以粗条帘抄楮纸,则纸也像高丽纸和朝鲜纸那样厚。纸的厚薄与原料虽有关系,主要是纸帘结构不同所致。
  朝鲜造纸技术虽沿用中国模式,但原料加工略有不同,如朝鲜人将皮料逐根剥去青表皮,再以木槌舂捣,并不将纤维切得很短,再以碓捣细。用较长纤维制浆,只能抄出厚纸。高丽纸、朝鲜纸都有白色纤维束,看惯本国纸的中国人一见朝鲜纸便有新鲜感,又因其敦厚坚实,故而喜欢。其实这种纸与魏晋南北朝纸属同一技术类型,掺入唐以后皮纸技术,再结合半岛情况最后定型,可将这一模式称为朝鲜模式。日本和纸与朝鲜纸类似,如李圭景所说“倭纸稍如我纸”。实际上朝鲜纸、日本纸均是中国纸传到这两国后技术变异的产物。
  我们研究朝鲜纸史不只有足够史料,还有实物标本,如故宫博物院、北京图书馆有朝鲜造五色彩笺、发笺(苔笺)、朝鲜国王国书等,清初(17世纪)满文老档也写以朝鲜纸,而明初宋濂(1310~1381)编《元史》(1370)时以朝鲜造翠纸作书衣。朝鲜纸幅面大小不一,帘纹中编织纹间距2.5~3.0厘米,旧称阔帘纸。清乾隆(18世纪)时河北迁安曾以桑皮为料仿制高丽纸,供宫内糊窗。但迁安纸与朝鲜纸并不相似,其表面不光滑,厚度亦小。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