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朝鲜半岛造纸之始及在高丽朝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25
颗粒名称: 一 朝鲜半岛造纸之始及在高丽朝的发展
分类号: TS75
页数: 3
页码: 495-497
摘要: 本文探讨了公元前3世纪至唐代期间,朝鲜半岛的造纸技术发展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在箕氏古朝鲜时期,半岛上居住着朝鲜韩民族的先人部落,建立了“三韩”。随着汉朝在半岛置郡县,大量汉文化和技术传入,为半岛的造纸技术提供了基础。此后,随着三国时期的到来,半岛上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国家逐渐崛起,与中国大陆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魏晋之际,造纸技术已经传入半岛,由汉人工匠在当地生产麻纸。到了唐代,随着新罗统一半岛并与唐帝国建立紧密的联系,半岛的造纸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楮皮纸的生产也逐渐兴起。半岛的造纸技术不仅满足了当地的文化和宗教需求,也促进了与中国及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关键词: 造纸技术 朝鲜半岛 高句丽

内容

公元前3世纪值箕氏古朝鲜后期,半岛居住朝鲜韩民族先人部落,建立“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韩,而以马韩为最大,居民以韩民族为主体。辰韩多居住中国移去的秦人,又称秦韩。弁韩杂居着韩人和秦人。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封卢绾为燕王,辖地与朝鲜交界。公元前195年卢绾叛汉,燕国乱,其部将卫满(前230?~前150)率所部千人来朝鲜,朝鲜王箕准(前206~前195在位)允其率众居半岛东部。次年(前194)卫满代箕准称王,建卫氏朝鲜(前194~前108),领有半岛北部原箕氏朝鲜故地,都于王险城(平壤)。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卫氏朝鲜阻止附近部族与汉联系,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发动水陆大军灭之,于其地置乐浪、临屯、玄莵及真番四郡进行直接统治①。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将四郡合并成乐浪及玄菟二郡。汉朝在半岛置郡县期间,大批汉官员、学者、工匠、农民来此定居,将汉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这里。《前汉书·地理志》载,乐浪郡有6.2万户、40.6万人,辖25县,其中多数是汉人,境内通行汉语,各种行政及文化设置如同中国内地。20世纪以来,乐浪遗址曾出土许多丝绢、铜器、铁器、漆器等,均来自中国内地。汉西北近年来还出土西汉麻纸,则乐浪、玄菟二郡当时也可能已用上了纸。
  1世纪前后,西汉末至东汉初时,又有大批汉人迁往朝鲜半岛。此时三韩处于衰落时期,出现新兴的封建势力,逐步统一各部,建立新的国家。公元前57年,辰韩境内的朴居世建立新罗国(前57~后935),都金城(今庆尚北道庆州),位于半岛东南。马韩境内的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建百济国,都于汉山(京畿道广州),公元9年征服马韩全境,位于半岛西南。南部的弁韩由新罗及百济平分。与百济王同一种族的朱蒙率部族崛起于图门江一带,公元前37年建高句丽,都于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后来南下,逐步占原玄菟、真番及临屯三郡。至光武帝建东汉后,原四郡只剩乐浪由汉统治。东汉灵帝(168~188)时,辽东太守公孙度割据辽东、乐浪,其子公孙康嗣位后,207年于乐浪郡南再置带方郡。因此东汉时,半岛除乐浪、带方外,其余地区皆由朝鲜族建立的高句丽、百济及新罗所据有,其中高句丽势力最强。
  如果说两汉时麻纸在半岛上的乐浪一带使用,那么造纸技术在魏晋之际(3~4世纪)已传到这里,从事造纸生产的是从中国北方移居半岛的汉人工匠。高句丽与辽东陆上接壤,中国北方文化和技术从大陆传到这里并不困难,因而高句丽造纸时间约与乐浪同时,20世纪60年代,半岛北方出土高句丽时期所造的几张麻纸,较为厚重,色白,表面平滑①。从形制上看,似为当地所造。
  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境内自汉以来长期通用汉字。百济与新罗虽不与中国大陆接连,但海上往来频繁,而且境内都居住着数以万计的汉人,包括纸工,这两国造纸时间相差也不会太多。新罗首府金城(庆州)一向以造纸闻名,1920年据日本造纸者深田安吉对朝鲜纸史的调查报告内称,新罗全盛时(420)也是造纸兴盛时期②,因新罗古坟被发掘时已发现在髹漆棺木涂层下使用了纸。
  半岛三国时代前期,与中国交往并受到中国文化与技术影响,除儒学、道教外,佛教也传入半岛,因而境内各地建起寺院,抄写并诵读佛经。原朝鲜总督府博物馆旧藏新罗佛经写本,以当地纸写成。与此同时,三国又建立太学或国学,由经学博士(多是当地汉人)向贵族子弟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三史》成为读书人的普遍读物。朝鲜学者也以汉文著述,史载高句丽建国初期就有百卷本本国史书《留记》,600年经太学博士李文真删订成《新集》5卷。百济近肖王在位时(346~375)汉人博士高兴写成百济史《书记》。公元545年居染夫等撰成新罗国史③。文化教育和宗教的发展,也刺激了半岛造纸业的发展。唐代时半岛三国与中国联系更为紧密,多次互派使节、学者、僧人和工匠,海陆贸易同时展开。唐代造皮纸的技术传入半岛后,对当地楮皮纸的生产起了促进作用。
  半岛三国争雄至6~7世纪更趋激烈,地处东南的新罗较弱,受百济及高句丽夹击,公元643年乃向唐帝国求救。唐高宗发水陆军救援,660年唐军与新罗军灭百济,668年继而灭高句丽,唐于其境内置安东都护府,镇守平壤,高句丽故地由当地人与华官参治。至此结束了三国时代,由亲唐的新罗(668~935)统一半岛。唐文化和科学技术全面传入新罗,新罗亦派留学生、留学僧赴唐学习。新罗文化在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682年设国学,提倡儒学和汉文学,788年推行科举制,出现许多文人。如金大问著《花郎世记》、《乐本》、《汉山记》,薛聪将儒经按“吏读式”标记译成国字,崔致远(857~920?)的《桂苑笔耕》(20卷)是优秀文集④。新罗又从唐传来佛教的律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天台宗和禅宗等,而且各地寺院林立。此时造麻纸和楮皮纸在南部发展较快,821年新罗纸还作为“贡物”输入唐帝国。现存新罗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用纸为楮皮纸,作卷轴装,共十卷,卷尾题款注明写于天宝十四年(新罗景德王十四年,755)。写经前,以香水灌楮树根,再剥其皮抄成纸,用以写经。制纸人为仇叱珍兮县(今全罗南道长城郡珍原面)的黄珍知奈麻⑤。用此法造楮皮纸,显然据唐代僧人法藏(643~712)《华严经传记》卷五所述。
  9世纪后,新罗政权开始衰落,封建领主王建(877~943)登上政治舞台,公元918年建高丽政权,都开京(开城),史称王氏高丽(918~1392)935年灭新罗。王氏高丽成为统一半岛的新的封建王朝,持续474年。高丽王以佛教为国教,,同时又倡导儒学,推行科举制度,特别与宋交往密切。高丽造纸在三国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皮纸产量及质量有很大提高。《宋史》卷四百八十七《高丽传》谈到高丽特产时列举白硾纸、鼠狼笔等,而白硾纸就是楮皮纸。但据北宋时出使高丽的徐竞(1091~1153)所述,“纸不全用楮,间以藤造,槌捣皆滑腻,高下不等”①。看来高丽纸原料除麻、楮、桑皮外,还用藤皮。藤纸在唐代盛行,后因对藤林砍伐无度,宋以后逐渐少产,现又在高丽重获生机。高丽纸种类齐全,除白纸外有金黄纸、金粉纸、鹅青纸等。
  高丽纸还作为“贡品”流入中国,受到称赞。宋士大夫常以高丽纸为赠送友人的礼物,如宋进士韩驹在《谢钱珣仲惠高丽墨》诗中说“王卿赠我三韩纸,白若截脂光照几”②。三韩纸就是高丽纸。另一宋进士陈槱(1161~1240在世)在其《负暄野录》(约1210)卷下论纸的品种时指出,“高丽纸类蜀中冷金[纸],缜实而莹”③。这可能指金粉纸,即洒以金粉的加工纸,多用于写字或作扇面等。陈槱又说“高丽岁贡蛮纸,书卷多用为衬”。宋人喜欢用高丽纸作书籍衬纸,因其坚实、厚重,像四川蛮笺那样。高丽鹅青纸是用靛蓝染成青蓝色的柔性皮纸,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及金章宗、完颜璟(1168~1208)很喜欢以此纸挥毫,而金章宗则用以写瘦金书,即以金粉写宋徽宗体的瘦字。高丽瞫卷纸虽表面粗糙,但坚牢耐久。高丽墨也很闻名,以老松烟和鹿胶制成。苏轼(1036~1101)认为可与南唐李延珪墨相比,他将潘谷墨打碎,与高丽墨相混,作出更好的墨,供自己用。叶梦得(1077~1148)也依此法收到妙效④。
  高丽纸扇输入中国后,受到宋人苏轼和邓椿等人的喜爱,这种摺扇便于使用,以琴光竹为骨,扇面纸染成青、绿色,再画上人物、花鸟、水禽之类,是优美民间工艺美术品。因高丽纸、墨、笔、扇等在中国受欢迎,所以其使臣常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中国朝野。宋人张世南(1190~1260在世)《游宦纪闻》(1237)卷六称“世南家尝藏高丽国使人状数幅”乃宣和六年(1124)九月使臣李资德及副使金富辙来宋时所书,写以汉文四六文体。内载礼,物有大纸八十幅、黄毛笔二十管、松烟墨二十挺、摺叠纸扇二支、螺钿砚匣一副等⑤。元代时,也屡使臣赴高丽选求印造佛经用纸。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邦
相关人物
王箕准
相关人物
王险城
相关人物
刘彻
相关人物
朴居世
相关人物
朱蒙
相关人物
薛聪
相关人物
崔致远
相关人物
黄珍
相关人物
黄庭坚
相关人物
潘谷墨
相关人物
叶梦得
相关人物
邓椿
相关人物
张世南
相关人物
李资德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吉林省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