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壮族地区的造纸、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21
颗粒名称: 三 壮族地区的造纸、印刷
分类号: TS805;TS75
页数: 2
页码: 489-4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与汉族长期交流,使用壮语并信奉多神。历史上,壮族地区经济文化得到发展,造纸业历史悠久,至迟可上溯至三国时期。隋唐至明清时期,学校设立和科举考试推动文教事业发展,进一步促进造纸业发展。明代壮族地区已有雕版印刷品出版,清代后出版物更多。
关键词: 壮族地区 造纸技术 印刷技术

内容

壮族是现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广东、贵州、湖南亦有分布。壮族源于南方古代的越人,有很多分支,号称百越,分布很广。部分越人与华夏族融合而成华南的汉人或其他少数民族,而分布在广西的瓯越、骆越等支系,与壮族有密切关系。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日南、珠崖、儋耳九郡,统归交趾刺史部管辖。三国时(220~280)岭南为吴的荆、交二州,唐代设岭南东西道,置五府经略使于广州,又建一些羁糜州县,以壮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宋代在该地区建土官制度,元代设广西两江军民宣慰司,下管各路军民总管府。明代设土司制度,封壮族首领为世袭土官。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改土归流,裁去土府州县,改派流官直接统治。
  壮族在历史上有各种名称,如鸟浒、俚、僚、侬、僮等,僮(zhuàng)或布僮(bù-zhuàng)是民族自称。“”这个称呼出现于宋人范成大(1126~1193)《桂海虞衡志》(1176)。后因僮字音义不清,1956年统一称为壮族,符合广大壮族人民心愿②。壮族操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信奉多神,尤崇拜祖先,进行鸡卜。7世纪时,壮人借用汉字创制一种方块壮字,称为土俗字,用以记录壮语。如“田”壮语读那(nā),写作“〓”;“仦”壮语读勒(lē),意为小孩,由汉字“小人”二字合成;因而壮字既有谐声,亦有会意。壮族可能已用这种文字著录成书,可惜保留下来的甚少。由于同汉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很多壮人都通汉文、汉语,所以汉文在壮族地区流行很广。
  秦汉以后,中原地区的汉人不断迁来,也带来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壮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农业、手工业都相当发达,造纸也有悠久的历史。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仍,很多工匠和文人学士带家属来岭南避乱,教授生徒,兴办教育,技师工匠也来此带徒传授技艺。造纸术就在这个时期传入壮族地区。三国时吴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约245)写道:“穀,幽州人谓之穀桑,或曰楮桑;荆、扬、交、广谓之穀。……今江南人绩(织)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谓之穀皮纸。”③此处所列产楮皮纸的荆州、交州、广州,当时属于吴(222~280),而三州也正是当时壮族的分布地区。因此壮族地区造纸至迟可上溯至三国时期,除楮皮纸外,还应有麻纸。
  隋唐至明清历代都在壮族所在地区设立学校,推行科举考试,在这里还有一些博学的学者任地方官,如隋朝的令狐熙和唐朝的柳宗元等,对发展当地文化起了推进作用。由于境内文教事业的发展,对纸的需用量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造纸业的发展。桂州(今桂林)、柳州等地是造纸中心。
  关于壮族地区印刷业始于何时,一时还难以作出准确判断,但至迟在明代已出版了雕版印刷品,首先是地方志,如陈廷主持的宣德《桂林郡志》(1450)、林富主持的嘉靖《广西通志》(1531)、郭楠主持的嘉靖《南宁府志》(1538)等,都是在当地刊刻的①。明代桂林的靖江王府也刻印了一些书,如朱约麒于正德三年(1508)刊刻的唐人陆贽的《陆宣公奏议》、朱邦苧嘉靖八年(1529)刊刻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等②。清代以后,壮族地区出版的书就更多了。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范成大
相关人物
陆玑
相关人物
柳宗元
相关人物
陈廷
相关人物
郭楠
相关人物
朱约麒
相关人物
于正德
相关人物
陆贽
相关人物
朱邦苧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苍梧县
相关地名
合浦县
相关地名
荆州市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三州乡
相关地名
桂林市
相关地名
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