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藏族地区造纸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13
颗粒名称: 四 藏族地区造纸技术
分类号: TS75
页数: 4
页码: 479-4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藏族地区的造纸技术虽在民族文献中鲜有记载,但可通过实地调查和现有资料来了解。藏族造纸主要集中在拉萨附近,以家庭为单位,原料多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造纸过程包括砍树、剥皮、漂洗、蒸煮、捣碎、配浆等步骤,使用粗棉布作为纸模。藏纸多为长方形,质量因用途而异,可双面书写,具有抗蛀性。清代查理曾参观纸坊并写诗赞美藏纸的质量。
关键词: 藏族地区 造纸技术 野生植物

内容

关于藏族地区的造纸技术,目前从民族文献中还未找到记载。喇嘛教尼玛派僧师局迷旁(1846~1914)的《常用制造技术之宝瓶》(1896)可谓总结藏区传统技术的工艺百科全书,书中详述金属及合金冶炼与加工、染色、漆器、制陶、制墨等技术。关于纸,谈到砑光及施胶、泥金书写,似未对造纸技术作详细阐明。不过,从过去西藏造纸区现存传统生产技术的调查中可获得若干信息。美国已故造纸史家亨特于二次大战前曾前往拉萨附近的几个造纸区作过调查,对制造过程给出简短的说明,并摄制一些照片,但仍缺乏一些细节上的叙述③。
  现综合各方面材料,对皮纸和狼毒纸技术作一叙述。藏族造纸集中于拉萨附近地区的纸坊村,多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世代相袭,因此生产规模不大。较大的生产中心集中于印经院附近,因由寺院经营,资金较雄厚,雇用很多纸工,所造之纸主要供当地印刷佛经之用。每年春、秋两季到山区将灯台树等砍下,去叶,放水中沤制七八天,将树皮剥下,撕成麻状,入清水漂洗。再在锅内加石灰水蒸煮二日,洗涤后,用木槌反复敲打,直到打碎。然后用水洗去外表皮。再行敲打,并在桶内与水配成浆液。如果用狼毒为原料,则将根挖出后,洗净,用槌打碎,再洗去杂质,加石灰水将纸料放入锅内蒸煮。煮后的纸料用水洗净,放入细长桶中,用打浆捧搅拌。成浆后,向纸浆中添入米汤或仙人掌(Opuntiadilenti)汁,相当于汉族地区纸工所用的纸药。用瓢将浆液提起,如浆液粘度适当即可。以木框绷紧的纱布筛作为纸模,放在水面上,将纸浆浇注于其上,滤水后,经日晒干燥后揭下就成纸(图14-2)。
  制仙人掌汁法,取仙人掌阴干后,用木槌打碎,慢火煮烂成泥状即可。如无仙人掌,用大米汁亦可代替,其作用是提高纸浆粘度。藏族造纸技术与内地大同小异,但原料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就地取材。这些野生造纸原料的发现和利用,是藏族对造纸术的一项贡献。藏族所用的造纸设备亦简便易制。一般用木槌或杵臼捣料,可边捣料,边剔除杂质。这种操作虽较劳累,但对杂质的剔除较为彻底。
  青藏高原不产竹,因而造纸不用竹帘纸模,一律使用布帘纸模。其制法是将棉布固定在框架上,其面积视所造纸的尺寸而定。造纸一般都在河边进行,先将纸模抬到河边,让其漂浮于水面上。然后从桶中取出纸浆,浇在布帘纸模上,随即摇动纸模,使浆液分布均匀后,将纸模抬出水面,纸浆中的水份随即从布帘滤出,于是湿纸层形成,晒干。隔一二小时将晒干的纸取下,纸模再继续浇浆造纸。纸模所用棉布,每根棉线粗0.5~0.8毫米,或每厘米有16~20根棉线,作经纬交织,则每平方厘米有225~361孔。是一种粗棉布。因纸浆在棉布上滤水速度慢,网孔要求大些是自然的,所造之纸便显得厚重。
  从纸模上取下纸后,纸表面呈现布纹,不够平滑,因此要用细石砑光。通常由老人及妇女从事这道工序(图14-3)。在砑光前,在纸面上宜刷一层淀粉汁,这样用墨水书写起来不致走墨。藏族地区所造的纸多为长方形,直高57~67厘米、横长105~137厘米;也有近于正方形的,直高23~27厘米、横长25~30厘米不等。有大纸也有小纸,尺寸根据需要不一。藏纸在质量上也有高低之别,上层领主或寺院喇嘛用的纸,较厚重而坚韧,纸上纤维束少见,略呈浅黄色,经砑光、施胶后适于书写,纸幅较大。一般人用纸较薄,纸上长纤维束较多,但藏纸总的说拉力较强。用狼毒纤维所造的纸有抗蛀性。厚重的纸两面都经砑光,因此可以双面书写。
  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布政使查理(1716~1783)到藏族地区参观纸坊的造纸生产过程后,写了《藏纸诗》,他对藏纸极力称赞。现摘抄于下:
  蜀纸逊豫章,工拙奚足尚。取材径丈长,约宽二尺放。
  结胎多糟霉,嘲诮实非谤。质坚宛茧练,色白施浏亮。
  既失蔡候传,更乏泾县匠。涩喜受隃麋,明勿染尘障。
  锦城学书人,握笔每惆怅。题句意固适,作画兴当畅。
  孰意黄教方,特生新奇样。裁之可弥窗,缀之堪为帐。
  臼捣柘皮浆,帘漾金精浪。何异高丽楮,洋笺亦复让①。
  查理在诗中一开始慨叹四川竹纸不如江西皮纸和安徽宣纸,因而成都文人学士用四川竹纸写字时每感惆怅。接下去谈到西藏皮纸时,用称赞语气说,藏纸形制独特,厚重、色白而无帘纹,以柘皮为原料。柘(Cudraniatricuspidata)为桑科灌木,又称黄桑,产于西藏,其茎皮可造纸②。此柘皮纸直高266厘米,横长达3.3米,一般说藏纸没有这样长,这个长度只能理解为若干张纸粘连而成。查理还在诗中描述说,藏纸坚韧如丝绢,洁白受墨,既适于书写作画,还可作纸帐、糊窗等,以其质量足可与高丽楮皮纸相比,而且超过当时的欧洲造麻纸。1965年8月,笔者在北京图书馆所藏清代藏文刻本佛经(图14-4)中,看到一种精制皮料纸用于刊印藏文佛经,很像查理所形容的那种纸,纸质洁白,中等厚度,纤维交结匀细。我们在清代黄沛翘《西藏图考》卷五中注意到,在叙述西藏土产时提到藏纸③,可见清代藏纸在原料品种、尺幅、白度、厚度等方面都比过去有很大进步,自然产量也有增长。在当时汉人看来,藏纸质量超过四川竹纸。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迷旁
相关人物
查理
相关人物
黄沛翘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西藏自治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