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满族地区的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07
颗粒名称: 三 满族地区的印刷
分类号: TS75;TS805
页数: 3
页码: 473-475
摘要: 本文详细探讨了满族地区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清初时期随着满族文化的兴起和汉族文化的吸收,这两项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等统治者对印刷技术的重视,使得满文书籍的出版与发行逐渐规模化。北京作为满族的新的聚居地区,不仅成为满文著作的印刷中心,还推动了满文书籍的精美制作与广泛传播。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满文书籍的多样性,包括官刻本、坊刻本以及满汉对照本等,展现了满族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满族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满族 印刷技术 文化传承

内容

努尔哈赤早已懂得用印刷为政治服务,即汗位后于1618年誓师告天,兴兵反明,同时刻印《檄明万历皇帝文》,这可能是现存最早的清初印本①。皇太极嗣位后,清初政府所颁历书也以刻本形式出现,因而盛京不但是满族地区最早的造纸中心,也是最早的印刷中心。现所见《满文老档》数量虽多,因属机要文书,皆秘藏于盛京内府,没有刊刻过。前述于关内译成满文的著作还未及刊行,清统治者便将注意集中于夺取全国政权,而将出版事业放在胜利之后发展。
  1644年清世祖入关后,仿明制在北京建立比过去更加完善的统治机构,由满、汉官员执掌行政。《清史稿》卷四——五《世祖纪》载,置京师国子监、八旗官学及各省、府儒学,招满族子弟入学,习满、汉文及儒家经典,再开科取士,分乡试、会试及殿试三级考试,满、蒙人为一榜,汉人为一榜。同时将盛京内三院移至北京,各学士继续从事先前的工作,包括翻译汉籍的工作。各学校入读的旗员需要有标准的满文教本,各种汉籍的满文译本有待刊行,还有各种政令要以满汉文颁行各地,所有这一切都促进满文印刷更大规模的发展。清内府及各部院在北京设有较大的官办印刷场,满、汉、蒙等各族印刷工集中于此,都是经挑选的良工。由于北京是满族的新的聚居地区,自然也是满文著作最大的印刷中心。但北京不是产纸的集中地,所用的印刷纸最初来自华北今河北、山西等省,后来用南方皮纸,尤其是安徽泾县的宣纸。清代满文及满汉合璧刊本不但用纸考究,而且刻工精良。特别是内府刻本,满文刻得十分精美,字画清楚,校对严谨。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时起任弘文院学士的希福(1588~1652),在盛京已摘译《辽史》、《金史》及《元史》为满文,迁至北京后于顺治元年(1644)进呈三史译稿,遂于北京刊行。顺治七年(1650)再刊行达海在盛京译出的《三国志》,题为《满汉合壁三国志演义》(图13-6)。在原满文译本中再配以汉文原文,是为便满汉人互相学习两种语文。此书今存北京图书馆。关于清初汉籍翻译及译本出版情况,昭梿《啸亭续录》卷一称:“定鼎(1644)后,设翻刻房于太和门西廊下,揀旗员中谙习清文者充之,无定员。凡《资治通鉴》、《性理精义》、《古文渊鉴》诸书,皆翻译清文以行。”看来这个位于大内的清初设立的“翻刻房”,是兼管翻译和刊刻书籍的机构,前述辽金元三史及《三国志演义》就可能是由这里主持刊刻的。但须指出,《性理精义》(1715)是李光地,(1642~1718)奉康熙帝命删节明人胡广(1370~1418)《性理大全》(1415)而成,《古文渊鉴》是徐乾学(1631~1694)奉勅编纂的,因此,《性理精义》、《古文渊鉴》和宋人的《通鉴纲目》(1189)三书的满文译本均在康熙年(1662~1722)完成并出版的,而不是在顺治年。顺治三年(1646)译出的《洪武宝训》曾出版,并颁行各地。
  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是清代经济文化兴旺时期,史称之为“盛世”,也是满文著作及译作出版的高峰期。康熙二十二年(1683)沈启亮所著《大清全书》,是中国第一部满汉对照的大型词典。共十四卷,收词1.2万余,以十二字头排列,部分词有例句,保存着早期满语吸收汉语的借助词和少量满文古字和释义,为后世编撰同类著作奠定基础。康熙三十年(1691),宋人大型史书《资治通鉴纲目》满文本译毕,由清圣祖御制序,内府刊行。康熙四十七年(1708)由满族学者马齐(1652~1739)等人奉勅主编的《清文鉴》成书,由圣祖亲自审订。这是清代官修的大型满文分类词典。全书共26册,收词1.2万余。在此基础上,根据《满蒙文鉴》、《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1792)等书编成《五体清文鉴》,乾隆六十年(1795)成书。用满、汉、蒙、藏、维吾尔五种民族语文写成。有满文与维文、蒙文、藏文对音直注,分35部、292类,共1.8万条。原书36册,2563页,写本以宣纸书写,边框朱红色。这些词书具有多方面学术价值。这一时期从汉文译成满文的书也较多,如元杂剧《西厢记》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出版,题为《附图满汉西厢记》,为满汉文对照本。
  为适应满蒙生员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的需要,《四书》、《五经》满文译本早有官刻本出版,同时还有各种坊刻本。例如乾隆三年(1738)北京鸿远堂出版插本《新刻满汉书经图说》,也是两种文字对照本。为使满文字形体多样化和艺术化,乾隆十三年(1748)清高宗敕命大学士傅恒(1720~1769)仿汉文篆字形体设制满文篆字,作为刻印玺、官章之用,有三十二种体,包括龙爪篆、柳叶篆、悬针篆、垂露篆、乌迹篆、垂云篆等。同年(1748),清高宗弘历(1711~1799)御制《盛京赋》,武英殿殿版刊行。此书有满文单行本、满汉合刻本及满文三十二体篆字本三种版本。此篆字本正是在傅恒设制满文篆字的同一年出版的,可谓最早的满文篆字刻本,极其罕见,北京图书馆藏有原刊本(图13-7)。这种文字在刻版方面难度很大。
  在中国印刷史中,清代以前的刻本多是汉、蒙、藏、西夏、回鹘、契丹和女真等不同民族的单一种文字,偶而有两种文字合刻在一起的,清代则出版不少满、汉文合刻的大型著作,写本有时出现五种民族文字对照的著作。这就开创了新的记录。满汉合璧本要求两种文字各个字要位置对应,刻过一行文字后,接下再刻另一种文字,经常变换语种,因而增加刻版的难度。如果由同一刻工操作,他必须兼通满汉文,如满、汉工匠合作,则配合必须默契。当初创制满文时取直书形式,也为满汉文合刻创造了条件。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努尔哈赤
相关人物
徐乾学
相关人物
沈启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泾县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