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满族简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05
颗粒名称: 一 满族简史
分类号: TS75;TS805
页数: 2
页码: 470-471
摘要: 本文概述了满族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皇太极改革满文,再到福临入关建立清王朝的重要历史节点。文章还深入探讨了满族地区造纸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满文书籍的印刷与传播对满族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满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以及满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满族 印刷技术 民族文化

内容

满族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东北辽宁、吉林及黑龙江三省,而以辽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北京、河北、新疆、甘肃及宁夏等地。如前第一节所述,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1234年蒙古灭金后,元统治者将东北南部女真部划归辽阳等路,其余部分聚居于黑龙江及松花江流域。明代(1368~1644)又将女真地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各由一些部族组成。明政府于整个地区置奴儿干都司,下设诸卫、所,任命各部首领治理。建州女真在南,经济、文化发展较快。满族就是以建州女真为核心发展起来的。
  16世纪时,建州女真出现一位杰出人物努尔哈赤(1589~1626),姓爱新觉罗,通汉、蒙语,博见多闻,又深通韬略。他在部族人拥戴下,先后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自称为汗,建立后金政权,定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摆脱了与明的隶属关系。接着加强境内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并掠明辽东,扩大势力。满语与蒙语同属阿尔泰语系,但满族没有自己的文字,1599年努尔哈赤命部属额尔德尼(1555~1623)创制本族文字,于是他以回鹘文体蒙古文字母为基础创制拼音文字类型的满文,后称老满文或无圈点满文,通行三十余年。故宫博物院藏《满文老档》一部分(图13-5)就是用满文写的。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于沈阳,经略蒙古地区并对明用兵。皇太极(1592~1643)嗣位之后,进一步扩大了其父创下的基业。1632年他命本族文人达海(1594~1632)对老满文进行改革,在部分字母旁加圈点符号,改变某些字母形体,增设拼写汉语借用词的字母,创十二字头,统一音节形式,使满文更加完善,称为新满文或有圈点满文,即通常所说的满文。满文又称清文,直书左行,分篆体、花体。1634年皇太极将沈阳改名盛京,称赫图阿拉为兴京,在盛京大兴土木,营建规模巨大的宫殿和城池。1636年他改国号为清,自称皇帝,又将女真族名易为满洲族。且仿汉制设六部,由皇帝一人专权。他在巩固整个东北地区统治后,便计划问鼎中原。福临(1638~1661)即位当年(1644),便实现这一计划,取明而代之,在北京建立统治全国的清王朝。从此大批满族人入关,形成满、汉杂居于关内各地的局面。19世纪中叶以后,除黑龙江省少数地方外,满族人均已通用汉语文。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努尔哈赤
相关人物
额尔德尼
相关人物
福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辽宁省
相关地名
吉林省
相关地名
黑龙江省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宁夏回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辽阳市
相关地名
松花江镇
相关地名
沈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