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蒙古文著作的出版和蒙古族文化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03
颗粒名称: 三 蒙古文著作的出版和蒙古族文化的发展
分类号: TS805
页数: 3
页码: 468-470
摘要: 本文概述了蒙古族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特别是其文字出版与印刷技术的演变。元代为提高本民族文化素质,设立蒙古字学和蒙古国子学,推动蒙古文的普及与汉籍的蒙译工作。明清时期,蒙古族文化进一步积累,涌现出多部重要著作,同时蒙文印刷技术也得以发展。然而,对于蒙文印刷史的系统研究仍显不足,蒙文活字本的存在与否也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蒙古族 元明清文化 印刷技术

内容

据《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及卷八十七《百官志》所载,元世祖为提高本民族文化素质并帮助汉人习蒙古文,于至元六年(1269)在各路设蒙古字学,即专学蒙文的学校,选诸路、府子弟受业,官给食宿。二年后(1271)再于大都设蒙古国子学,选蒙、汉官员子弟入学,蒙古人居半。这些学校以译成蒙文的《通鉴节要》等书为教材。1275年再设蒙古翰林院,掌译书、草诏等事务。由于采取这些措施,在蒙古族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对发展本族文化起了推动作用。
  为了吸取汉文化以发展本族文化,蒙古统治者下令将各种汉文典籍译成蒙古文,再由官方刻印机构出版后颁行。《元史·武宗本纪》载,武宗(1307~1311)大力发展儒学,即位当年(1307)八月,“中书右丞孛罗铁木儿以国字(蒙古文)译《孝经》进。诏曰:‘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达于庶民,皆当由是而行’。其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以下皆赐之。”《元史·仁宗本纪》称,至大四年(1311)仁宗(1311~1320)刚即位时,“有进《大学衍义》者,命詹事王约(1252~1333)等节而译之。帝曰:‘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因命与《图像孝经》、《列女传》并刊行,赐臣下。”
  《元史·仁宗纪》更载,皇庆元年(1312)“帝置《贞观政要》,谕翰林侍讲阿林铁木儿曰:‘此书有益于国家,其译以国语(蒙古语)刊行,传蒙古、色目人诵习之’。”延祐四年(1317),“翰林学士承旨忽都鲁都儿迷失、刘赓等译《大学衍义》以进,帝览之,谓群臣曰:‘《大学衍义》议论甚嘉’。其令翰林学士阿林铁木儿译以国语。”①及至延祐五年(1318),仁宗“以江浙省所印《大学衍义》五十部赐朝臣。”可见当时杭州有刻印蒙文书籍的官办机构。同一年,仁宗“以《资治通鑑》载前代兴亡治乱,命集贤学士忽都鲁都儿迷失及李孟(1265~1321)择其切者,译写以进。”这可能就是前面提到的《通鑑节要》,成为蒙古字学和蒙古国子学的教材之一。
  元代时蒙古族的文化积累,至明清时进一步结出硕果。明太祖时任翰林侍讲的蒙族语言学家火源洁(1342~1402在世)以汉字译蒙文,洪武十五年(1382)编成《洪武华夷译语》,北京图书馆藏洪武廿二年(1389)南京内府刊本。此书是研究蒙古语的重要工具书。蒙族史家罗布桑丹津(1686~1758在世)以蒙文写成的《蒙古黄金史》(《大黄金史》),以编年体叙述从古代直到明清之际的蒙族历史。此书参考《蒙古秘史》及无名氏的《蒙古黄金史纲》等书,补以新的史料,有清刻本。清雍正年间(1723~1735)丹赞达格巴据搠思吉斡节尔的《蒙文启蒙》编了同名的文法书,有各种版本,集早期蒙语语法研究之大成。嘉庆时蒙族举人景辉著《蒙古文字晰义》二卷,按满文十二字头编排,依汉译名物分晰辨似,以蒙文鉴注,是研究汉、蒙、满三种语文关系的参考书,有道光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米朱尔译《四部医典》清刻本,译自宇妥·云丹贡布的同名藏文原著,又有清刊本《秘方杂集》等医书。蒙文刊本数量相当多,但仍缺乏从印刷史角度作系统研究,写本及印刷用纸亦如此。蒙元时已用回鹘文、西夏文刊行过活字本,是否有蒙文活字本,有待深入探讨。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公达
相关人物
刘赓
相关人物
李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