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蒙古族简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201
颗粒名称: 一 蒙古族简史
分类号: K286.3
页数: 2
页码: 466-467
摘要: 本文概述了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特别是其文字的发展历程。从成吉思汗时期开始,蒙古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对蒙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历史的演进,蒙古族文字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包括八思巴文的创制与废止。文章还探讨了蒙古族在元朝时期对##历史的贡献,以及明清时期对蒙古族地区的治理方式。通过对蒙古族文字及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族的丰富文化内涵。
关键词: 蒙古族 历史文化 民族文化

内容

蒙古族有古老历史,现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新疆、东北三省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云南和北京等广大地区。其直系祖先是与鲜卑、契丹同属一个语族的室韦部落,室韦之名始见于《魏书》(554)7世纪时其一支蒙兀室韦居住在望建河(今黑龙江额尔古纳河)一带,9世纪后西移,游牧于,克鲁伦河及鄂嫩河附近的漠北草原,后受辽的统治。11世纪时结成以塔塔儿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因此辽、金时又称鞑靼。蒙古是本民族自称,12世纪初各部从事畜牧业、金属冶炼、毛织等手工业,漠南已有了农业生产。1125年金代辽统治蒙古草原,此时蒙古族中出现了一位杰出人物铁木真(1162~1227)。1206年他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称为成吉思汗,并建立蒙古汗国,制定政治、军事和法律等制度,设立统治机构。
  蒙族早期信萨满教,后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鲁派(黄教)。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以前蒙古族没有本民族文字。1240年成吉思汗战胜文化较高的乃蛮部时,俘虏其掌印官塔塔统阿(1169~1234在世)。此人通突厥文、回鹘文等多种语文,成吉思汗命他创制蒙古文字。他便以回鹘文字母为基础创制19个字母,初步可记录蒙古语,从此蒙族有了自己的文字。蒙文在字形上很像回鹘文,且二者都是拼音文字。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是一部最早用蒙文写成的历史和文学巨著。此后,语言学家搠思吉斡节尔(1255~1331在世)的《蒙文启蒙》,是用蒙文写成的早期语法著作。蒙文的制订对推行政令和发展蒙古文化起了重大作用。
  成吉思汗建立汗国后,凭借其强大军事力量开始南下与西征,统一中国北方,并在中国西部至中亚、东欧大片土地上封建钦察、察合台、窝阔台和伊利四个汗国。忽必烈(1215~1294)即汗位时,又建立元朝(1271~1368)并成为统一中国的皇帝,即元世祖(1260~1294)。他是蒙古史中又一杰出人物,用汉制建行省制度,制订官制、法律,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又迁都于燕京(今北京),改称大都,举农桑,兴学校,行科举,发展佛教。元代的大一统在中国史中有深远意义,从此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1269年元世祖又命统领全国佛教事务的藏族人八思巴(1235~1280)创蒙古新字,1270年颁行,称八思巴文。八思巴文(图13-3)以藏文字为基础,有41个字母,每词以音节为单位分写,直书右行,是以方块字形缀写的拼音文字。一度作为“国书”书写官方文件或译汉、藏等文典籍,与回鹘体老蒙文并行。元亡后,八思巴文废、被老蒙文取代。元朝统治时间较短,1368年被明推翻,明将蒙族聚居区分为漠南(鞑靼)及漠北(瓦刺)两部,而清则建盟旗制度辖理蒙古各部。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铁木真
相关人物
成吉思汗
相关人物
察合台
相关人物
忽必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青海省
相关地名
宁夏回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黑龙江省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