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疆地区古纸的发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85
颗粒名称: 一 新疆地区古纸的发现
分类号: TS75
页数: 4
页码: 441-4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在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地位重要,历代统治者加强中原与新疆的联系。丝织品等商品运往新疆并转销西部,同时新疆特产流入内地。沿丝绸之路城市繁荣,出土丝织品见证贸易历史。纸从内地传入新疆,出土纸本文书显示纸在新疆的广泛使用。新疆出土的早期纸本文物证明纸逐渐取代木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新疆出土的文书包括《三国志》等古籍残卷,为历史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关键词: 新疆 造纸 发现

内容

新疆在国内外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汉晋、唐宋至元明清以来,历代统治者都特别注意加强中原地区与新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紧密联系。内地的各种产品如丝织品、铁器、陶瓷器、茶叶、漆器、金银铜器、药材、日用商品、纸张及科学文化典籍等,源源不断地运往新疆,除在当地销售外,再贩运到西部各国,而新疆的珠玉、宝石、白叠(棉布)、马羊及毛织品等特产也随西方各国的货物流入内地。汉族地区工农业各种生产技术也在不同时期引进新疆,由于这里土地肥沃、矿产丰富,农田、水利、畜牧及各种手工业都达到当时相当高的水平,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在有些地方已接近内地。
  沿丝绸之路的各主要城市如疏勒(今喀什)、龟兹(今库车)、西州(今吐鲁番)、于阗(今和田)、尼雅(今民丰)、鄯善(今若羌)及楼兰(罗布淖尔一带)故地,当年都相当繁荣,国内外商人往来如织。由此再东行,便至甘肃境内的沙州(今敦煌)、凉州(今武威),经天水很快就到长安。自20世纪初以来,新疆境内上述各地古墓葬及古代遗址中出土许多优美的丝织品,正是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见证。
  有趣的是,凡有丝织物出土的地方,往往有古纸出土,说明纸也是从中国内地沿丝绸之路西传的,我们不妨将这条丝路称之为“纸之路”或PaperRoad。而且沿纸路出土的纸本文书及典籍写本,写有汉文、古回鹘文、汉文与回鹘文合写,还有西夏文、突厥文、古藏文、察合台文、蒙文、龟兹文、于阗文、焉耆文,甚至还有中亚、西亚流行的粟特文、吐火罗(Tokhara)文、叙利亚文以及印度的梵文和欧洲的希腊文。这也表明在新疆地区,中外很多民族都使用了纸,纸也像丝织品一样很早就成了中国的出口商品。新疆出土的纸除本色纸外,还有色纸及其他加工纸,还有纸本绘画、剪纸、纸牌、纸靴、纸帽、纸棺等多种用途的纸制品以及纸本印刷物,数量多、种类杂,而且许多都有年款,无年款者也可从伴出物定出年代,为我们对该区造纸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实物资料。
  像中原地区一样,新疆各族在没有纸之前以木简为书写工具,有纸之后也时而纸、简并用。例如在巴楚县脱库孜萨来古城早期寺庙遗址中,就出土不少古龟兹文木简①。然而在汉代发明纸后不久,纸便迅即传入新疆地区。1933年考古学家在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掘出宣帝时(前73~前49)造的麻纸②,说明西汉时纸已传到新疆,供当地屯戍士兵使用。1901年斯坦因也在同一地点掘得二纸,均写有汉字,一为书信,另一为四字一韵的教子弟书,当为东汉之物③。1959年新疆民丰东汉夫妻合葬墓内,还发现揉成团的纸,纸上有黛粉,可能供描眉之用④。继两汉之后,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至隋唐,历代所造之纸均可在新疆地区发现。
  例如瑞典人斯文赫定(AndersSvenHedin,1865~1952)1900年在罗布淖尔的古楼兰遗址发掘出3~4世纪的纪年纸本文书,其中包括晋代嘉平四年(252)、咸熙二年(265)和北朝永嘉四年(310)等文书,同时还发现晋泰始年(265~274)、咸熙年(266,268)的木⑤。可见在西晋时木牍在西北还未退出历史舞台,但东晋以后便基本被纸所取代。
  20世纪以来,在吐鲁番高昌遗址也出土许多早期纸本文物,其中较早的是西晋元康六年(296)《诸佛要集经》写本,为日本人大谷光瑞(1876~1948)1909~1910年在鄯善所发现⑥。黄文弼(1893~1966)1928年在哈拉和卓发现的后秦白雀元年(384)衣物券,很值得研讨,因纸上的汉字是用蓝墨水写的,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⑦。1964—1965年新疆考古队在吐鲁番地区重新发掘出一批早期的纸,如1964年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的建兴年书信,纸上写有“王宗惶恐死罪”及“九月三日[王]宗[惶]恐死罪,……秋,……节转凉,奉承明府体万福”等字,写信人为前凉时的王宗。纸上年款部分没有保存下来,但同墓则有“建兴三十六年九月己卯朔廿八日丙午高昌……”等字的绢制柩铭,据此可断定此信不迟于公元348年⑧。“转凉奉承”中的“凉”,指凉州(今甘肃武威)。张氏前凉(313~376)于327年在吐鲁番置高昌郡,且用晋建兴年号达49年之久,建兴三十六年合前凉张重华(346~353年在位)永乐三年。1965年阿斯塔那39号墓出土文书,纸上写有“升平十一年四月十五日,王念以兹驼卖与朱越”等字,是王念向朱越卖骆驼的契约,升平十一年(367)是东晋年号,相当前凉张天锡太清五年。
  新疆出土的文书中,有许多件具有重要文物和史料价值,如隋代薛道衡(540~609)《典言》残卷、唐代《西州营名籍》、《开元籍帐簿》以及白怀洛、张海隆、卜老师等人的借钱契等,都有史料价值。尤其1965年吐鲁番英沙古城东南佛塔出土的晋人抄写的陈寿(235~297)《三国志》(290)《魏书·臧洪传》及《吴书·孙权传》及1969年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卜天寿抄写的《论语郑注》,具有文献价值。此残卷直高27厘米,每纸横长43.5厘米,全长5.2米,麻纸。存《为政》后半及《八佾》、《里仁》、《公冶长》三整篇,卷尾题记为:“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卜天寿,年十二”等字①。上述晋写本《三国志》及唐写本《论语》残卷,是此二书迄今所存最早的写本。
  值得指出的是,新疆还出土了极为珍贵的早期纸本绘画,尽管不是出于名家之手,却说明当时的纸可作画。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那所出十六国(290—420)时绘的地主生活图(长100.5厘米,宽47厘米),是现存最早的纸本绘画②。1969年吐鲁番一座唐墓内也出土一幅纸本设色花鸟画③。共三幅,每幅直高为20.1厘米,横长14.1厘米。所用麻纸呈白色,纸厚,可分层揭开,表面经砑光,部分表面似乎有一层白色矿物粉。从画风看,这画为民间艺术作品。
  在中国各省区中,新疆出土的纸制品种类最多,数量也大。除上述外,1959年阿斯塔那墓葬中发现的对鹿团花、对猴团花及忍冬纹团花的民间剪纸,年代分别为公元541,551及567年。1973年阿斯塔那506号墓所出唐代纸棺,尤为独特。此外还可看到送葬用的纸钱、纸帽、纸鞋、纸腰带等。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墓葬可以说是埋藏各种古纸的地下博物馆。
  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大力支持,笔者自1970年起多次系统研究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该区出土的晋一十六国、北朝至隋唐,即3~9世纪的历代古纸④。这些古纸经检验后证明在原料选择和制造方法方面,与中原是一致的,大体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麻类,主要是大麻及苧麻纤维,此原料来自废旧的麻绳及破布,属于熟纤维,在各种纸中以麻纸为数最多。第二类是木本韧皮纤维,主要是楮皮、桑皮、瑞香皮纤维,属于生纤维,这类皮纸多出现于唐代及唐以后。如开元三年(715)写《西州营名籍》为楮皮纸。第三类是混合原料,主要是麻料与树皮料混合制浆,如阿斯塔那出土的唐麟德二年(665)写的卜老师借钱契,就是这类纸。第四类是已用过的纸,利用其没有字迹的背面重新书写或印刷,古时称为“反故”。例如唐开元四年(716)籍帐簿,正面写受永业田户主、家族、田产等,而卜天寿得此帐簿纸后,则在纸背写《论语郑注》。9世纪双面抄写的回鹘文佛经,又是一例。敦煌石室所出实物也有类似情况。如五代时用北朝写经纸背面印佛经。这些实例说明,古人对纸的利用是既珍惜又充分的。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大谷光瑞
相关人物
张重华
相关人物
白怀洛
相关人物
张海隆
相关人物
陈寿
相关人物
卜天寿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