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清代的陶活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81
颗粒名称: 三 清代的陶活字
分类号: TS805
页数: 3
页码: 418-4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陶活字的出现是技术革新的一大亮点。康熙年间,山东泰安人徐志定成功研制出以瓷土为原料的陶活字,并用于印刷《周易说略》等书籍,这标志着活字材料的一次重要改进。同时,清初的翟世琪也在江西饶州尝试用青瓷制造活字印刷书籍,虽然具体成果不详,但这一尝试进一步拓宽了活字材料的选择范围。这些技术革新不仅丰富了活字印刷的种类,也体现了当时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然而,尽管活字印刷在清代有所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木版印刷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活字印刷并未完全取代木版印刷。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印刷术 印刷技术

内容

清代活字种类繁多,首先出现了陶活字。乾隆时久居山东的浙江人金埴(1730~1795)在《巾厢记》(约1760)中说:“康熙五十六、七年间(1718~1719),泰安州有士人忘其姓名,能锻泥成字为活字板。”文内“锻”应作“煅”,即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印书,这是毕昇用过的方法。但金埴忘记作活字者的姓名。北京图书馆藏《周易说略》版框上有“泰山磁版”四字,并钤“泰山真合斋藏书印”朱印,半页9行,行20字,无行格,跋文写道:
  戊戍(1718)冬,偶创磁刊,坚致胜木,因亟为次第校正。逾己亥(1719)春,而《易》先成,既喜其书之不终于藏而人与俱传,且并乐此刻之堪以历远久也。遂为一言以识之。
  康熙己亥四月,泰山后学徐志定书于七十二峰之真合斋。
  己亥为康熙五十八年(1719),从跋文中还得知泥字于五十七年(1718)冬制成,与金埴所记时间、地点相合,则可知他忘其姓名者必是徐志定。民国《泰山县志》(1929)卷七《人物志》载,徐志定(1690~1753在世)泰安人,雍正元年(1723)举人,任过知县。他研制活字成功后,次年四月用以刊《周易说略》(图11-13),雍正八年(1730)再刊《蒿庵闲话》。此二书作者为张尔岐(1612~1678),山东济阳人,明末诸生,入清不仕。康熙时参与编纂《山东通志》(1678),治经学,著《周易说略》(1667)、《中庸记》、《蒿庵闲话》等,为时所称。
  版”,现有不同意见。张秀民①、朱家濂②等认为是磁活字版,因发现书中栏线几成弧形,字体大小不一,排列歪斜,但相同字大小吻合,同页内墨色浓淡不匀,这都是活字版特点。他们还提出,其所以称“磁版”,因活字烧造时上了釉。但陶宝庆认为是烧造的整块磁版,因发现个别处文字断裂或版面断裂,一般认为是整版雕印本特征③。然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认定为整版印刷,因为当版面受到强力撞击,会将某处活字击裂,刷墨时纸移动错位,亦会造成活字字迹断裂或重叠印出。现国内外大多数专家都认定是活字版,我们亦持此看法。还是徐志定同时代人金埴所说“煅泥成字为活字板”,最符合实际情况。
  至于用什么原料的泥,至今无人议及。我们认为是瓷土或高岭土(kaolin),化学成分为水合硅酸铝(H2Al2Si2O8·H2O)。这种粘土是烧造瓷器的原料,因含铁2%以下,故呈白色,于900℃左右烧成白色硬陶,称为白陶。徐志定依毕昇法烧造泥活字时,偶然用了泰安附近所产瓷土为原料,结果烧造成白色、坚硬的陶活字,用这种活字排版,称为“泰山磁版”。我们认为对“磁版”技术含义似应如此理解。必须对瓷与陶作出严格区分,从现代科学角度观之,“磁版”所用的活字不是瓷活字,而是白陶活字,《周易说略》严格说应称为陶活字本。
  而宋元时泥活字用含铁量高的普通粘土烧造,故呈黑灰色,改以瓷土为原料烧造的活字呈白色,硬度更大,因而是在泥活字取材方面的一个改进。这种白陶活字吸水率可达10%,因而可以刷墨。但以粘土为原料的活字从技术上分析,决不可以上釉,因为烧成活字后要经过修整,才能排版,而上釉后便不能修整。活字上釉后容易滑动,摩擦性差,植字时操作不便;同时釉层厚薄不易控制,难以保证形体、尺寸均一。用高岭土烧成整块印版,用来印书,在技术上是行不通的。不但费时费料,且坯件烧制后极易变形,也无法修整。很难保证版面平整划一,废品率将相当高,作整块雕版的适当板材除木料外,只有金属板可用,但金属板昂贵,印大部头书主要还是用木雕版,用粘土作雕版是不适用的。
  除徐志定以陶活字印书外,清初王士祯(1634~1711)《池北偶谈》(1691)卷二十三更载:“益都翟进士某,为饶州府推官,甚暴横,一日集窑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楷法精妙,如西安石刻“十三经”,式凡数易然后成”④。这是说,山东益都人翟某为进士出身,曾任江西饶州府推官,一度集窑户印造“青磁《易经》一部,书的字体如西安石刻“十三经”那样的楷书,经过几次试验才成功。“翟进士某”是何许人也,王世祯没有说明。查同治《饶州府志》(1872)卷十二《职官志》云:“翟世琪字湛持,山东益州人,顺治己亥(1659)进士,康熙六年(1667)由庶常改饶州司李。儒雅慈祥,士民爱戴。以裁缺去,任陕西韩城令,有惠政”⑤
  王世祯所说的那个人,肯定是翟世琪(1625~1670在世)。他于顺治十六年(1659)中二甲第十五名进士⑥后,留京任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六年(1667)出任饶州府推官,集中窑户印造“瓷易经”当始于此时。但江西方志说他儒雅慈祥,受士民爱戴,看来并不“暴横”。
  至于对所谓“瓷易经”应作何理解,此处亦有讨论之必要。青瓷指在瓷土坯体上加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绿釉)在还原焰内烧成的瓷器,生产成本较高。前已指出,以瓷土为坯体刻制活字在烧造前不宜上釉。这与瓷印章不同,盖印一次只用一枚印章,周边上釉不影响使用。印刷用的活字数以万计,要求其形态及尺寸整齐划一,断不可以上釉。上釉烧制后总会有变形或凹凸不齐者,又无法修整,势必作废,在工艺和经济上都不适宜。因而“青瓷《易经》”不是挂青釉的瓷雕版或瓷活字印本,而仍然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素烧成的陶活字排版印成。换言之,在徐志定以前半个世纪,在江西已有翟世琪以瓷土烧活字了。值得注意的是,此人也是山东人,而且用活字印刷的书也是《周易》。这就揭示了清代新兴的陶活字技术的来龙去脉,而陶活字是中国活字中的一朵新花,翟世琪和徐志定是印刷园地中有创新精神的园丁。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陶活字
相关人物
毕昇
相关人物
朱印
相关人物
徐志定
相关人物
张尔岐
相关人物
张秀民
相关人物
朱家濂
相关人物
陶宝庆
相关人物
毕昇法
相关人物
严格
相关人物
王士祯
相关人物
王世祯
相关人物
翟世琪
相关人物
方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泰山区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济阳区
相关地名
西安市
相关地名
益州
相关地名
饶州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韩城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