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明代官府、王府的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69
颗粒名称: 一 明代官府、王府的印刷
分类号: J227;K879.41
页数: 3
页码: 402-4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清时期,雕版印刷品根据刊印者可分为官刊本、私刊本和坊刻本。明初,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中心,同时也是最大的出版中心。官刊本进一步细分为中央官刊本和地方政府官刊本,其中中央一级的印书机构如国子监和政府各部院在出版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南京国子监不仅是学府,还是重要的出版机构,为学校和政府提供教本和著作。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北二监并存,北京的部院拥有更大实权。
关键词: 明代版画 徽派版画 技术特点

内容

明清时期的雕版印刷品从刊印者分类仍可分为官刊本、私刊本和坊刻本。明初首都定于南京达五十四年(1368~1421)之久,这里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也是最大的出版中心。官刊本又可分为中央官刊本和地方政府官刊本。中央一级的印书机构有国子监、政府各部院。南京国子监像前代一样,不只是全国最大的学府所在,也是个大的出版机构,主要为各级学校提供标准教本和政府批准出版的其他重要著作,读者对象是在校学生和知识分子,包括准备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就业和待业的读书人,因而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于北京,又在北京置国子监,南京的仍然保留,故称南北二监。与此同时,原在南京设立的中央各部院也未撤销,北京又另设部院,只是北部院拥有更大实权,发号施令仍来自北京。
  明代有两京、两监和南北部院,这是与其他朝代不同的奇特现象。南京国子监(南监)在明太祖在位时(1368~1398)接受了元代杭州西湖书院原南宋国子监及元大都奎章阁、崇文院旧藏宋元藏书及书板,洪武二年(1369)就出版了《四书》、《五经》、《资治通览纲目》及
  诸子书,颁发各府州县学校,供作教本。据明代御史周弘祖(1535~1595在世)《古今书刻》上卷所载,南监刊书有271种之多,除儒家著作、经史文学著作外,还有《农桑撮要》、《河防通议》、《营造法式》、《算法》、《大观本草》、《寿亲养老新书》等科学技术著作,这是与明初统治者鼓励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政策分不开的。北京国子监(北监)出版85种书,包括万历年刊士人必读的《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等书。
  明代从成祖以后重用宦官,他们不再只管宫内侍服,常参与朝政,明中叶以后宦官权柄越来越大,因而司礼监也成为兼管出版的机构,也与其他朝代不同。由宦官把持的司礼监下设经厂,主持皇帝向各地颁发的佛藏、道藏的出版,以及其他书如《皇明祖训》、《御制文集》、《孝顺故事》等,据天启时太监刘若愚(1584~1640?)《酌中志》(约1631)卷十八《内板经书纪略》载,经厂出书172种。其中大型著作当属《大藏经》。明太祖出身佛僧,即帝位后于洪武五年(1372)勅命刊刻藏经,至永乐元年(1403)刻成,此《洪武大藏经》6331卷,用5.7万余块雕版印成,半页6行、行17字,作经折装。这是明初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印刷活动。书板藏于南京大报恩寺,称为“南藏”。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经厂又开始刻佛藏,至英宗正统五年(1440)刊成,共6361卷,万历年又增刻410卷,共6771卷,是为“北藏”。今两藏都有传本,在规模上超过宋《开宝藏》(5000余卷)。
  明代皇帝还有信道教的,因此《道藏》也由经厂刊刻,正统九年(1444)在刊完佛藏四年后便始刻《道藏》,至正统十二年(1447)刊毕,共5350卷,是为《正统道藏》,半页5行、行17字,亦作经折装,今存北京图书馆①。万历三十五年(1607)又刻《续道藏》180卷。明永乐初还刊刻藏文《大藏经》,详见本书第十四章。至此,宋元以来逐渐稀少的藏经又有了新的版本,而司礼监经厂从事大规模印刷后,也拥有足够刻字、刷印工匠及设备,便转用于出版其他书了。
  明中央各部院也因自身业务需要拥有印刷所,出版有关著作。如礼部出版过《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均刊于1415年)、《大明集礼》、《为政要录》等,每届科举考试后还要出版《登科录》、《会试录》之类的及第人名录。兵部印过《大阅录》、《九边图说》(1538)、《武经七书》等及历科《武举录》。户部则刊行过《醒贪录》、《教民榜文》、《御制大诰》等。钦天监主要印发皇帝颁布的历法,不准私人印刷。太医院1443年刊印《铜人针灸图》、《医林集要》等。
  除中央机构官刊本外,各地方政府机构如各省布政司、按察司、盐运司等及各府、州、县也时而出版书籍,首先是当地的地方志,有时也翻刻中央颁发的刊本。如浙江布政司出版过《浙江通志》,翻刻过《皇明诏令》、《大明律》、《广舆图》、《证类本草》等,而杭州府则刊刻《杭州府志》、《西湖游览志》、《武林旧事》等,其他各省、府地方政府机构也出版了各自的地方志及其他书,数量总合相当可观,不必详细列举。各地书院由地方政府管理,也出版许多书,包括课本。
  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分封诸皇子驻守各省重要城池为藩王,有些藩王有丰富藏书,同时也刊版大量图书。据张秀民统计,明代43个王府刻书达500种,称藩府本。王府集资刊书是明代一种特殊的现象。嘉靖、万历年以后藩府刻书较为盛行,涉及各种内容,多根据藩王的兴趣所在。在藩王中也不乏杰出的学者,如周王朱橚(1362~1425)为太祖皇五子,好学,善词赋,从事医学与植物学研究,著《救荒本草》,刊于永乐四年(1406)。同年又刊行其主编的《普济方》168卷。这两部书有重大学术价值。宁王朱权(1378~1448)为太祖第十七子,封地在南昌,究心戏曲,尤精文史,有《通鉴博论》、《汉唐秘史》(1402刊)、《文谱》、《诗谱》、《神奇秘谱》(琴谱,1425)、《太和正音谱》(1398刊),他又是医学家,著《活人心法》等。郑恭王之王子朱载堉(1536~1610)专心研究天文、算学、音律,著《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嘉量算经》等,父故不袭王位,以著述终身,因而,在明代王子出身的贵族中,还有热衷学术研究和出版事业的学者和科学家、出版家群体。他们出版的书在刻版、印刷和纸张上都较为考究,朱橚、朱载靖等出版的书在国内外还产生良好影响。
  明代除通行铜钱和白银硬币外,还像宋元那样通行纸币,称为“大明通行宝钞”。太祖洪武七年(1374)置宝钞提举司,次年发行。钞币以特制桑皮纸印制,高1尺、宽6寸(31.1×18.7厘米),钞面印有“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制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尝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年月日”等字,并钤“宝钞提举司印”两个方形篆文朱印。钞面最上方横栏印”大明通行宝钞”六字,其下左右侧印篆文“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两排字,四周有龙形花边(图6-1)。钞面面值有一贯(准铜钱千文、银一两)、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及一百文六种①。这是明初继《大藏经》之后,在南京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印刷活动。成祖迁都于北京后,又在北京宝钞局继续印发宝钞,此后钞币时断时续。大明宝钞特意使之呈灰色,以防伪制,但民间仍有冒杀头之险伪制者。遗憾的是钞面面积较大,不便携带。洪武宝钞作为现存最早的纸币,受到各国文物学家的珍视。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弘祖
相关人物
刘若愚
相关人物
张秀民
相关人物
朱橚
相关人物
于永乐
相关人物
朱载堉
相关人物
朱载靖
相关人物
朱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