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元刊本的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65
颗粒名称: 二 元刊本的特点
分类号: TS804
页数: 2
页码: 391-392
摘要: 本文讨论了元刊本的特点和变化。元刊本继承了宋刊本的遗风,但字体上受到赵孟頫书法风格的影响,多流行用赵体字刻印。元代蒙古统治者不讲求避讳,因此元刊本没有讳字。此外,元刊本常使用简化汉字,便于刻字工操作。装订方式上,元刊本多取包背装,佛经则多用梵夹装或经折装。元刊本也引入了扉页或书名页,使书籍形式更加完备。这种形式的扉页在中国出现较早,对后世的书籍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宋版书 版刻用纸 元刊本

内容

元刊本显然直接继承宋、金刊本的传统,因而具有宋刊本的遗风是自然的。但在字体方面,元初书画大师赵孟頫(1254~1322)的书法风格对印刷界有极大影响。元刻本多流行用赵体字刻之。当然,元刊本除流行赵体字外,还仍有刻本继续用唐代欧体字,但与标准唐代笔法相比已越来越走形了。元代统治者为蒙古族人,他们多不通汉文、汉语,因此元代蒙古统治者不讲求避讳,所以元刊本没有讳字是与宋刊本不同的。更多的读物还常使用简化汉字,如“无”、“气”、“礼”、“马”、“厅”等字,几乎与现在所用的简化汉字一模一样。这样,因笔划减少,更便于刻字工操作,这些简化字已流行于民间。
  元刊本的版心多黑口或细黑口,较少宋本那样的白口,板框多左右双边及四周双边②。
  装订方式多取包背装,蝶装少见,卷轴装更少,然而佛经仍多用梵夹装或经折装。元刊本用纸情况几乎与宋代一样。像宋本一样,元代坊刻本、私人刻本也多印有牌记,内容不变。至于有的元刊本用宋版重印或修补后重印,则从版面上看无异于宋版,纸、墨也不应有多大不同。这类版本是最难与宋本区别的。还有些元刊本依宋本重新刻印,也属于这种情况。
  但元代也出现了版本制造中的新事物,如在每本书前加上扉页或书名页。北京图书馆藏福建建阳刘君佐(1284~1344年在世)翠岩精舍于至正十六年(1356)所刊宋人陈彭年(961?~1017)《广韵》(1011)一书,书首即有扉页。该页上方通栏为“翠岩精舍”四字,是刘君佐的堂名。下面有中栏(双行)及左右边栏,中栏上方有“校正无误”,再下为“新刊足注//明本广韵”,左边栏为“至正丙申仲夏,绣梓印行”,右边栏为“五音四声切韵图谱详明”③。在此扉页中包括书名、刻书者铺号名及刊刻时间,还有些介绍本书内容的广告式说明,所缺的只是该书作者名。
  在这以前,建安虞氏于至治年(1321~1323)刊《三国志平话》,也有扉页,最上栏横幅有“建安虞氏新刊”字样(图10-17),下面为刘备三顾茅庐图,再下双边栏有“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八字,中栏为“至治新刊”四字。这是带图的扉页或书名页。这种形式的扉页甚至还可追溯到元初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建安书堂李氏所刊《新全相三国志平话》①。扉页的引入使书籍形式更加完备,从这以后一直为各国所效法。在西方,这种扉页英文称titlepage,法文为pagedegarde,德文称Titelblatt。德国科隆城的赫尔南(ArnoldTherHoernen)于1470年已在所印书中加了扉页②,虽在西方是最早的,但比中国已晚了几乎两个世纪。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孟頫
相关人物
刘君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