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宋刊本的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64
颗粒名称: 一 宋刊本的特点
分类号: TS804
页数: 2
页码: 390-391
摘要: 本文讨论了宋版书的特点及版刻用纸的情况。宋版书在字体、校订、刻工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尤其是官刻本、书院刻本和某些私人刻本,字体优美,带有唐代书法家笔法,为后世树立了典范。然而,坊刻本为快速销售,有时在字体、校订和刻工上不尽如人意。宋版书避讳字多,这也是其特点之一。在板框和装订方面,宋版书也有多种形式。此外,文章还提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宋版书进行检测研究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宋版书的特点为版本鉴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展现了宋代印刷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关键词: 宋版书 版刻用纸 宋刊本

内容

唐、五代时的印刷品现在所能看到的为数甚少,但宋元之后传世及出土的印刷品数目相当多,对宋元版书的研究资料已有足够积累,可以了解有关这一时期印刷品的某些特点和版刻用纸。这一节也可看作是对第八章第一节论印刷生产中的原材料部分的续论和补充。在这里结合对实物标本的检验结果专门谈谈版刻用纸。
  首先,我们叙述一下宋版书的某些一般特点。由于不可能将宋版书一览无遗,此处只能谈局部观,供读者参考。明清作者对宋版书特点虽多所论述,可能也是局部观。如明人谢肇淛(1567~1647年在世)《五杂俎》(1616)说:“书所以贵宋板者,不惟点画无讹,亦且笺刻精好,若法帖”。又说:“凡宋刻有肥、瘦两种,肥者学颜(颜真卿),瘦者学欧(欧阳询)。行款疏密任意不一,而字势皆生动。”高濂(1553~1613年在世)《遵生八笺》(1591)亦称:“宋元刻书,雕镂不苟,校阅不讹。书写肥细有则,印刷清朗,况多奇书。..故宋刻为善。”张应文(1536~1601年在世)《清秘藏》(约1570)说:“藏书者贵宋刻,大都书写肥瘦有则,佳者绝有欧、柳(柳宗元)笔法。”这些议论都相当精彩,且符合实际。
  宋刻本,特别是官刻本、书院刻本及某些私人刻本在很多场合下确是书写字体优美,肥瘦有则,带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708~785)、欧阳询(557~641)及柳公权(778~865)的笔法特色。瘦体学欧、柳,肥体学颜,都由书写高手写样。他们以此为业,在学唐人书法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即所谓宋体字。元代以后虽仍可见刊本中有唐人书法遗迹,但去原味已越来越远了,逐渐演变成带有古人笔意的印刷字体。宋本对文字校订严格,刻工精细,字字不苟,为后世树立了表率。宋本还有很多罕见的古书或保留很多失传古书的内容,学术价值较高。由于宋刻本有这些特色,向来被藏书家及鉴赏家列为善本、珍本。但应当指出,有些坊刻本为图谋私利尽速售出,在字体、校订及刻工方面有时不尽人意。书作为商品,任何情况下都有好有次,不能一概而论。
  宋刻本另一特点是避讳字多,宋代统治者赵氏不但本人名字避讳,甚至与此发音相同的字或个别皇族成员也跟着如此。史学家都认为宋讳甚严、讳字甚多,尤其官府刻本不许犯讳。如匡→炅(jiòng,音窘),恒→桢,或用原字而缺末笔。甚至为此擅改古人名字,如五代时的张匡邺被改为张邺,将“匡”字删去。人们有时根据刻本中讳字避到哪代皇帝为止,来判断其刊刻年代,也不失为一个方法,但仍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在板框方面,宋刻本版心多白口,板框左右双边,上下单边。亦有少数刻本版心为细黑口、四周双边的。坊刻本、私人刻本在书内印有牌记,列出刻书时间、刻书者堂号及姓名等。官刻本卷尾还刻出校订人姓名及官衔等。有些书在版心处还以小字列出刻工姓名,表示对所刻部分负责,类似今天的岗位责任制。有趣的是,一些宋刻本将书名及篇名都放在同一行内,篇名在上、书名在下,类似后来的西方著作。但另有的本子书名、篇名各居一行,而书名在第一行、篇名在第二行①。
  在装订方面,宋刻本卷轴装极少,蝶装者多,佛经多作梵夹装。各地刻书者无其数,不可能将所有书只以某个或某几个模式出现,因当时未颁布国家及部院统一标准,书籍形式自然百花齐放,但约定俗成,尚可找出某些共同点。研究宋版书特点,主要为版本鉴定提供依据。现在版本学内容比以前拓宽了,涉及范围更广,传统作法需要充实以新的内容,特别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版本作检测研究,应当提到日程上来。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谢肇淛
相关人物
张应文
相关人物
颜真卿
相关人物
欧阳询
相关人物
柳公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