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官刻本和私刻本的盛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52
颗粒名称: 二 官刻本和私刻本的盛行
分类号: TS89
页数: 4
页码: 369-37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进入黄金时代,这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再到民间的广泛刻书活动。中央政府各部门如国子监、崇文院等,以及地方政府机构和私人书坊、寺院等,都积极参与刻书事业,出版了大量种类齐全的书籍。其中,国子监刊本质量上乘,成为印刻的最高水平。同时,宋代民间刻书也十分活跃,包括自家刻、家塾刻、坊刻和寺院刻等,这些刻书虽然数量较少,但讲求质量,反映了当时刻书风气的盛行。此外,宋代刻书地点遍及南北各地,使得雕版印刷技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和发展。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繁荣,并为后世印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宋代 私刻本 雕版印刷

内容

宋代雕版印书以刊印者来分,大致分官刻与民刻两大类。官刻包括中央政府各部门,如国子监、崇文院、秘书省、司天监、太医局等。其中以京师国子监刊本最为著名,这是直接继承五代传统,一般刊刻较为重要的严肃著作,不以营利为目的,人们欲购,只收纸墨工本费②。国子监刊刻的书,书稿本身就要求有较高学术价值,缮稿时由监内学者对书稿文字详加校审,由高级楷书手工笔抄录,复经校核,再由刻工精加雕刻,还要对文字复校。制版后,以好纸、好墨刷印,再予装订。因此每部书质量及外观均属上乘,可谓印刻的最高水平。这都是五代监本留下的好传统。
  北宋初,监本有正经、正史和前面提到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等大书,还有《太平圣惠方》等医学著作。哲宗时(1086~1100)有《脉经》、《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及《图经本草》等。宋监本书保留至今的为数甚少,在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尚可看到乾德三年(965)刊《经典释文》30卷、端拱元年(988)刊《周易正义》14卷及南宋监本《尔雅疏》10卷③。崇文院刻书以政府颁布的各种法令、法典为主,刊过20多种,此外,也出版过《吴志》30卷(1000刊)、《广韵》(1005刊),天圣(1023~1031)时刊刻《隋书》、《律文》、《音义》及《齐民要术》等。元丰二年(1082)崇文院改为秘书省后,出版的重要著作是《算经十书》①。内府太医局刊书以医书为主,如嘉定年(1208~1224)所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等。
  以上所述,都是中央政府机构刊刻情况,各地方政府机构刻书的积极性同样很大,如各路、州、县及有关专业机构,还有各州、府、县的儒学及书院等,这些机构靠国家调拨、当地税收及其他收入,大力发展刻书事业。据调查今北京图书馆所藏,北宋本流传下来的尚较少,现传本多为南宋刻本,如浙东茶盐司刻《资治通鉴》(1132刻于余姚)、《礼记正义》(1192刻)、《旧唐书》(南宋初刻)等,江西转运司刊《本草衍义》(1185刊于南昌)、抚州公使库刊的《礼记注》(1177刊于临川)、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刊《建康实录》(1147刊)、临安府(杭州)1133年刊《汉官仪》、上饶郡学1250年刊宋人蔡沈《蔡九峰书集传》、吉安白骛洲书院1224年刊《汉书注》等②。
  宋代民间刻书可分为自家刻、家塾刻、坊刻和寺院刻等,自家刻主要由文人、士大夫自己集资刻书,家塾刻是由文人办的私塾出资刻的书,虽数量较少,却讲求质量,反映此时刻书风气之盛。自刻者如诗人陆游(1125~1210)之子陆子遹1220年刊其父《渭南文集》50卷,刻本很精,这含有纪念意义,用于分赠亲友。又文人周必大(1126~1204)1191年所刻《欧阳文忠公集》153卷,1201~1204年刻《文苑英华》千卷,都很著名,且有传本。福建学者廖莹中(约1200~1275)“世采堂”于咸淳年(1265~1274)所刻唐人韩愈《昌黎先生集》40卷及柳宗元《河东先生集》44卷,向来称为宋本中的上品,今存北京图书馆,书中有篆字牌记“世采堂廖氏刻梓家塾”,版心下有“世采堂”三字。他还刻过一些儒家经典,主要供家塾士子阅读之用,其中包括《春秋经传集解》、《论语》、《孟子》等书①。据说名将岳飞(1103~1142)之孙、文人岳珂(1183~1234)的相台家塾刊刻过九经、三传,惜无传本。建安黄善夫(1155~1225在世)家塾“之敬堂”1195年刊《前汉书》,其所刊苏轼《东坡先生诗》今传世。北京图书馆藏黄氏家塾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刊于南宋中期(1205前后)。
  坊刻是以营利为目的刻书商生产的书,主要是民间流行和需要的读物,种类庞杂,数量相当大。为图廉价,多以竹纸印刷,版面紧凑,字体较小,但也不乏善本。首先应指出福建建安余仁仲(1130~1193在世),他是进士出身,家集书万卷,号“万卷堂”,刻了不少书,如1191年刊《春秋公羊经传》、南宋中期刊《礼记郑注》等,有传本。因而是学者型刻书人,后来其子孙继续刻书,遂成专业坊刻。据北京图书馆所见藏本,临安府(今杭州)陈姓是有名刻书坊家,其中陈起(1167~1225在世)不但是印书业主,还是位诗人。其子因中乡试榜首,人称陈解元(1225~1264在世),也以刻书为业。传世有所刻唐代诗人《王建诗集》等。北京图书馆藏宋刻本中还有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印南唐李建勋的《李丞相诗集》、陈宅经籍铺刻宋《周贺诗集》等皆刊于南宋后期。较著名的书还有杭州猫儿桥开笺纸马铺钟家所刊唐人书《文选五臣注》30卷(图10-7)。寺院本传世者有福州东禅等觉禅院于元祐年(1086~1093)所刻《鼓山大藏》等等。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之所以是黄金时代,不只因为从中央到地方以至民间都有刻书的积极性,出版了空前数量的种类齐全的书籍,而且还因为刻书地点遍及南北各地,分布均匀,构成印刷术大普及的局面。当然,像其他手工业部门一样,全国仍有几处重要的印刷业中心,其中可首先提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区,这是北宋首都和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早在五代时这里便是东京,五代国子监本儒家经典即刊刻于此,北宋建立后,这里的各种专业人员和刻印工仍操旧业,因而北宋国子监本仍刊印于汴京,大量民间书坊和书铺也集中于此。据宋人孟元老(1087~1165在世)《东京梦华录》(成于1147,刊于1187)卷三《相国寺》条载,在相国寺佛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是个文化街,可以买到各种书籍。宋室南渡后,一批书铺及技术工人亦迁往南宋临时首都临安,因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又移至浙江杭州,于是杭州及其周围地区成了南宋的重要印刷中心,正好这里也是造纸的一个基地。
  大量印本书开雕于杭州、绍兴、衢州、吴兴、温州、宁波和婺州、台州等地,五代时这里是吴越国所在地,具有从事雕版印刷的历史传统。浙江南部的福建,因为生产竹纸,也成为重要印刷中心,尤其是民间书坊印的书数量最多,通行全国,主要集中地是建宁府建阳、建安,尤其建阳的麻沙镇及崇化坊书坊林立,此外,福建还有福州、泉州、汀州。福建西部的江西,从宋以来成为迅速崛起的印刷中心,境内有抚州(临川)、吉州(吉安)、袁州(宜春)、赣州、九江、信州、池州等地。其中建阳刻本流传至今的较多。四川早在唐代就是重要印刷基地,至宋代仍如此,主要集中于成都,北宋初官刻《开宝大藏经》即于此刊刻,此外还有“三苏”故乡四川眉山。在今江苏境内刻书地点有平江(苏州)、扬州、镇江、江宁(南京)与常州等地及湖北襄阳、黄州、湖南衡阳、邵阳、安徽宣州、当涂、歙州等地。印刷地点的分布虽大大超过前代,但仍未改变主要集中于江南的格局。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沈
相关人物
陆游
相关人物
周必大
相关人物
廖莹中
相关人物
柳宗元
相关人物
韩愈
相关人物
岳珂
相关人物
黄善夫
相关人物
苏轼
相关人物
余仁仲
相关人物
陈起
相关人物
陈解元
相关人物
李建勋
相关人物
孟元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绍兴市
相关地名
衢州市
相关地名
吴兴区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婺州
相关地名
台州市
相关地名
黄州区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
嘉定区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
上饶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临安区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麻沙镇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汀州镇
相关地名
吉州区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
袁州区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
赣州市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信州区
相关地名
池州市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眉山市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平江县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扬州市
相关地名
镇江市
相关地名
江宁区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常州市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襄阳市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衡阳市
相关地名
歙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