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蜀与后蜀的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46
颗粒名称: 一 前蜀与后蜀的印刷
分类号: TS805
页数: 1
页码: 3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前蜀和后蜀是十国中造纸与印刷的先进地区,成都成为重要的印刷中心。前蜀时期,道士杜光庭的作品和佛僧贯休的诗集都在成都刊印,显示了当时印刷业的繁荣。后蜀政治家毋昭裔热心于雕版印刷事业,他资助并推动了多部重要文献的刊印,对士人提供了必读的读物。
关键词: 前蜀 印刷技术 印刷事业

内容

首先要指出,在唐代印刷业发达的四川建立的前蜀(891~925)是十国中造纸与印刷先进地区。继此之后建立的后蜀(926~965),也同样如此。儒、释、道等各种读物均予开雕。909~913年在首府成都印过道士杜光庭(850~933)的作品。杜光庭为浙江人,唐末避乱入蜀,事蜀主王建父子,赐号广成先生,工诗文,著传奇《虬髯客传》、《道德经广圣义》(901)及《广成集》等。《道德经广圣义》共30卷,是杜光庭于唐末时所作,前蜀时曾以此书进讲,永平三年(913)终于雕刻460余板于成都刊印。蜀主王建不但推崇道教,还尊重佛教。唐末天复年间(901~903)由长安入蜀的佛僧贯休(832~912),被他称为禅月大师。贯休入蜀后以诗名,工书画,传世《十八罗汉图》及《禅月集》为其代表作。前蜀末乾德五年(923),弟子昙域为禅月师《禅月集》刻版印行,实际上这是贯休的诗集,收入诗稿达千首,因而这是一部刻本文学作品。前蜀时还刊刻过历书在市上出售。
  后蜀时出现一位像北方后唐冯道那样的政治家毋昭裔(902~967),二人都身为宰相,各事其主,但都热心于雕版印刷事业,为广大士人提供必读的读物。他们一北一南,却想到一起、作到一起。毋昭裔博学有才名,性好藏书,工古文,通经学。据宋人王明清(1127~1216)《挥尘馀话》卷二云:
  毋昭裔贫贱时,尝借《文选》于交游间,其人有难色。发愤异日若贵,当板以镂之,以遗学者。后仕王蜀为宰相,遂践其言刊之。
  就是说,毋昭裔少贫,曾向友人借书,遭到拒绝。但他胸怀大志,勤学苦读,发誓异日若贵,一定将这些书刊印出来,让学者共读。他入后蜀(不是王建的前蜀,而是孟蜀),广政七年(744)果然身居相位,实践了前言。《宋史》卷四百七十九《毋守素传》称,守素之父毋昭裔性好藏书,“在成都,令门人勾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镂板。守素赍至中朝,行于世。大中祥符九年(1016)子克勤上其板。”这三部工具书几乎是所有读书人都应人手一部,毋昭裔自家集资将其雕印,嘉惠士林匪浅。965年后蜀亡于宋后,这批书版解运至汴京,发现此为私家出钱自印,又将书版退还毋家,毋昭裔之子孙后来利用书版在北宋翻印,遂成出版家。清四库馆臣注《旧五代史》(974)卷四十三《唐明宗纪》引宋人叶氏《爱日斋丛钞》云:“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板刻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①此说恐不确,可能是与后蜀广政元年(938)毋昭裔奉勅主持石经雕刻之事混为一谈。实际上毋昭裔督造《易经》、《诗经》、《书经》、《仪礼》、《礼记》、《周礼》、《左传》、《论语》、《孝经》及《尔雅》十部儒家经典的石刻。经文皆刻楷书,置于成都府学,后称“蜀石经”或“广政石经”。五代时,后唐冯道在北方刊印九经印本,而后蜀毋昭裔在南方石刻十经,形成南北对应,为五代时文坛之盛事也。然后蜀并未将十经刊印出版。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杜光庭
相关人物
毋昭裔
相关人物
王明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