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咸通年间的雕版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38
颗粒名称: 二 咸通年间的雕版印刷
分类号: TS805
页数: 3
页码: 351-3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宣宗咸通年间,雕版印刷技术高度成熟,表现在版画方面,要求画稿精细、刻工精湛。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发现唐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是有刻印年份的图文并茂的雕版印刷品,刻工精湛,纸和印刷质量高,可能不是在敦煌刻印,而是在长安或成都完成。此经为完整佛经印本,十分珍贵,可能由京官制成后送到敦煌供奉。
关键词: 咸通年间 印刷技术 雕版印刷技术

内容

唐宣宗咸通年间(860~873)雕版印刷技术的高度成熟,还表现在版画方面。在木板上刻字易,而雕刻复杂的图画较难。因图画画面上线条曲折圆转,人物、鸟兽、草木、虫鱼及山水、建筑等造型复杂,人物要逼真传神,不但要求画稿要画得精细,还要求刻工有精湛的技艺和细心的操作手法,忠实地将画稿反刻于硬木板上,稍有不慎刻断线条,画面便走神。同时对纸、墨和印刷也相应提高了要求。版画是最能体现某一时期雕版印刷技术水准的印刷品之一。
  1907年斯坦因(Mark Aurel Stein,1862~1943)在甘肃敦煌石室内发现唐代大量写本佛经以及一些雕版印刷品,后转移到英国,现藏于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是唐咸通九年(868)刻印的整卷《金刚经》(图9-5)。此经之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Vajracchedikāprajnā Pāramita Sūtra),共一卷,按卷轴形式装帧。此经在中国有不同译本,但咸通刊本的经文译者为十六国时期后秦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Kumārajiva,344~413)于弘始年间(401~409)自梵文原典译出。鸠摩罗什祖籍印度,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前秦太安元年(385)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后秦弘始三年(401)后秦国君姚兴(366~416)迎入长安,拜为国师,请译佛经,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此《金刚经》主要内容为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与其弟子须菩提(Subhūti)之间的谈话,讨论世界一切皆空的佛理。敦煌石室出土的这部印本佛经,全长5.25米,由7张纸连接而成,取卷子形式,起首为一小纸,印有精美插图,描写释迦牟尼在孤独园坐在莲花座上对弟子须菩提说法的情景。接下6张纸印有经文,每纸直高26.67厘米、横长75厘米,每张纸相当大①②。1982年笔者旅居英国时,在伦敦见到原件,印刷纸呈白色,间淡肤色,麻纸,表面平滑,纤维交织紧密。经尾收款为“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等字样,年代为公元868年5月11日(图9-5)。咸通为唐懿宗时的年号,已属晚唐。
  《金刚经》咸通年刻本为完整佛经印本,也是有刻印年份的图文并茂的雕版印刷品,十分珍贵。从该经所印文字及插图来看,刻工精湛,刀法圆熟,比在日本、韩国所发现的同类刻本佛经要高出一个层次,甚至比14~15世纪欧洲早期印刷品都要精致。无论从纸或印刷质量来看,都使我们相信此《金刚经》不是在敦煌就地所刻印,而是在内地,很可能是在长安完成的。当然它显然不是雕版印刷术初期的产物,而是这种新型复制技术在经历了一段发展之后的产物。既然它是印刷品,所刊刻的印本一定有许多份,然今只在敦煌石室见有一部。之所以认为它刊于长安,因为我们在敦煌写经中看到一些有明确年代及施主姓名的精美佛经,多载明施主是在长安任职的高级官员,如不列颠博物馆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编号S36)写本,题记为:“咸亨三年(672)五月十九日,左春坊楷书吴元礼写。用麻纸十二张。装潢手解善集。……详阅太原寺上座道成。判官少府监掌冶署令向义感、使大中大夫守工部侍郎永兴县开国公虞昶监”①。太原寺为长安寺院,监者虞昶为工部侍郎、冶署令向义感为少府监官员,都是京官。类似例子不少。写本如此,刊本也应如此。他们在京内制成佛经后,再通过一定渠道送到佛教圣地敦煌千佛洞供奉。《金刚经》刊本也有可能在四川成都刊印,再经过长安到达敦煌。总之,不外这两种可能。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斯坦因
相关人物
鸠摩罗什
相关人物
释迦牟尼
相关人物
吴元礼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敦煌市
相关地名
凉州区
相关地名
武威市
相关地名
长安区
相关地名
莲花县
相关地名
永兴县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成都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