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单版双色及复色刷印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21
颗粒名称: 三 单版双色及复色刷印技术
分类号: TS805.3
页数: 3
页码: 322-324
摘要: 本文详细探讨了古代印刷术中单版双色及复色刷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 印刷技术 复色印刷 双色印刷

内容

以上所述为单色印刷,由于各种需要,希望在印刷物上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文字和画面,从而导致复色印刷技术的出现。复色印刷品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阶段,是印刷术进一步发展后的产物。在雕版印刷术早期阶段如唐、五代时,人们为增加佛教印刷品中插图的艺术美感,常常在插图上墨印的线条轮廓中用手持绘笔添上不同颜色,结果使黑线印成的版画如同彩色绘画。所添颜色可能是二三种或多种,同一种颜色还可能有浓淡之别,颜色越鲜艳越好。在各部位应当添什么颜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要看着色者的艺术灵感;而在各部位间小心添色,使各色交接处自然分明,也要有一定技巧。
  巴黎基迈博物馆(Musée Guimét)藏有敦煌石室出土的这类早期实物标本,如五代后晋开运七年(公元947)刻印的《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就在版画各有关部位出现红、蓝、黄、绿、橙等色,观音手中所持柳叶呈橙黄色,这些颜色是以黑墨刷印出图像后手工添上的。可以想到在唐代初期所刻佛像,也会有人用事后添色的方法处理,而宋以后继续沿用此法生产版画。如雕板上的图像线条较细,刷墨后再精心添色,冷眼看便如同手绘,天津杨柳青版画就是采用这种古老方法生产出来的。当然,用添彩法一次只能处理一张,如有千百张印刷品都要用添色处理,便要许多人耗去大量时间从事这单一工作。这是此法的局限性。
  使单色(黑墨色)印刷品文字及图像呈现彩色效果的另一方法,是将几种色料(最初是黑红二色)同时上在同一印版的不同部位,再一次印刷于纸上,结果出现不同颜色的文字或图案。我们把这种只用单版载不同色料一次印刷的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它是在单版单色印刷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而且可将此理解为套色印刷技术的早期表现形式。单版复色印刷法是用机械方式较迅速制成彩色印刷品的方法,在技术上比手工添色法优越,但也有不足,它通常只印出黑红二色,最多不超过三四种颜色,因在同一印版上载多种色料,势必增加各色料间的交接处,并于此处发生相互渗透而变色。而手工添色却可随意在印纸的任何部位添以任何颜色。两种方法各有短长,长期并存。
  关于单版复色印刷,宋人李攸(1101~1171在世》在《宋朝事实》卷十五谈到本朝发行的四种纸币会子时写道:“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这就是说,纸币票面上的有关文字及图案以红黑二色交错呈现,皆由印版印在同一张纸上的。“会子”是南宋东南地区通行的纸币,又称“行在会子”。初由商人发行,而户部掌管的官营会子始于绍兴三十年(1160),至嘉定七年(1214)止,上海博物馆藏南宋印刷会子的铜版(图5-8),上半部右方为面值,左方为料号(号码),中间为赏格。再下为“行在会子库”五个通栏大字,最下为图案。从铜版文字及图案外的隔线、边线紧密衔接情况观之,若想使票面朱墨间错,只能同时在上下不同部位施以红黑两种色料,再于纸上一次印刷而成。纸币用朱墨间错二色印刷、图文并茂,且皆印以同一种纸,另加铺户划押、隐密题号等,无非是为了防伪而采取的措施。
  朱墨双色印刷技术同样也应用于书籍中,而在印刷术发展以前的写本阶段就有朱墨间错的传统。梁代陶弘景(456~536)著《本草经集注》(500)时,就有意将《神农本草经》这一本草著作经典的正文书以朱字,而将后世人和他自己的注文书以墨字,这样使正文与注文分清,阅读、传抄时不致互相混淆。宋初(974)国子监刊《开宝本草》时使《本草经》经文与后世注文以白黑字别之,即以经文刻成阴文(白字)、注文为阳文(黑字)来表示写本中朱、墨二色文字之内容。但这样作将使雕版工序付出双重劳动,又易于刻错字,而黑白文字显然不如红黑文字看起来顺眼。于是印刷工用朱墨双色印刷方法,通过一块普通雕版即可使出版物再现写本中朱墨相错的效果。
  从技术上判断,至迟在宋代就应有此技术,但目前虽没有实物流传下来,并不等于说宋代人未掌握双色印刷。现存这类印刷品较早的标本是1941年发现的元代至元六年庚辰(1340)中兴路(湖北江陵)资福寺刻印僧无闻所注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图8-7),此经后由南京图书馆转移到台北图书馆。该元刊本《金刚经注》经文为大字朱印,注文为小字墨印。卷首尚有一插图,描写无闻老和尚在桌旁注释佛经,旁边为其弟子,另一人站在一旁,还有云彩在上,灵芝在下,均印以朱色,而图上端的松树则为黑色①。钱存训观看实物后注意到,在交接处有时红、黑两色相混,可能是刷色时不慎造成,如果用两块印板分板刷印,就不致如此②。这就是说,此经用一块版在不同部位着朱、墨二色,再一次印刷,或两次上色,两次印刷成朱、墨二色。前一种可能性居多,因为可提高生产效率,免去重复印刷。
  比上述元刊双色印刷品更早的复色印刷品,近年来时有发现,如1973年陕西博物馆人员修理西安碑林中石台《孝经》时,于碑背支柱内空穴中发现一幅民间风俗版画、碑文拓片、女真文残纸及铜币等物,铜币最晚铸于1158年,因而这批文物为金代遗物③。版画为《东方朔偷桃》(图8-8),描写西汉东方朔(前154~前93)盗取传说中西王母的长寿仙桃而成仙的故事,此画原题为唐代画家吴道子(约685~758)所画,题名下钤朱印。版画画面由浓墨、淡墨及浅绿三色印于浅黄色麻纸上,可能为12世纪初金代平阳所刻,因而是三色印刷品的早期实物标本。它比元刊朱墨印的《金刚经注》早180余年,而且还是三色印刷。二者印刷方法可能相同,只是后者要多上一种色料而已。
  注释本、评点本、插图本著作和纸币、纸牌、酒令、版画、商务契约等从宋以后相当流行,它们以双色或三色印刷后效果更好,因而得以发展。现所见金、元复色印刷的版画和注释本佛经都颇为精巧与成熟,绝非早期技术产物,将其源流追溯到宋代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可信的,我们期待宋代的复色印刷品今后会被发现。作为套色印刷技术的早期表现形式,单版复色印刷技术不是始自元代,至迟从宋代就有了。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攸
相关人物
陶弘景
相关人物
钱存训
相关人物
东方朔
相关人物
吴道子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巴黎基迈博物馆
相关机构
台北图书馆
相关机构
上海博物馆
相关机构
南京图书馆
相关机构
陕西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