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11
颗粒名称: 二 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
分类号: TS805
页数: 3
页码: 304-306
摘要: 本文详细探讨了北宋时期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背景及过程,引用了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昇事迹的原始记载,并对原文进行了深入解读。文章分析了活字印刷相较于雕版印刷的优越性,以及活字制作材料的选择原因。同时,文章对毕昇的生平和发明时间进行了推测,并对沈括描述中的若干技术细节进行了阐释。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过程及其在印刷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 印刷技术

内容

在封建社会里,下层劳动者的发明创造常常不被重视,不少重大发明家未见于史册记载,雕版印刷即为一例。有幸的是,关于活字印刷,留下了比较详细而可靠的史料。这要感谢宋代大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1088)卷18有关布衣毕昇(990~1051在世)事迹的一段原始记载(图7-5)。沈括字存中,杭州人,嘉祐(1063)进士,博学能文,于天文、历数、医卜、乐律无所不通,初任馆阁校勘,赞助王安石(1021~1086)变法,熙宁初(1071)任太子中允、提举司天监。又使契丹,擢知制诰,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晚年居润州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著《梦溪笔谈》,又有《长兴集》41卷及《苏沈良方》行
  世①。《梦溪笔谈》从科学技术角度观之,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含有多学科的丰富资料,为中外学者所赞誉。现将沈括有关毕昇记载的原文摘抄于下: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灜王(冯道)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1041~1048),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正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即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之,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木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疎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②。
  沈括的上述原文在1847年先由巴黎法兰西学院的杰出汉学家儒莲(StanislasJulien,1797~1873)教授译成法文③,继而于1924年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汉学家卡特博士转为英文④,自然还被译成日文和其他语文,从而为各国学者所知晓。
  沈括的语言虽字面上易懂,却仍需要解说。首先,“布衣”为古代庶民之服,转意为平民百姓,这说明发明活字印刷技术的毕昇出身平民,很可能是雕版工人。儒莲在《关于木版、石版印刷及活字印刷的技术资料》①一文内,翻译有关毕昇的记载时,注意到《梦溪笔谈》卷20提到另一位在祥符年(1008~1016)在世的老锻工毕升,故而认为与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可能为同一人,认为他是forgeron(铁匠)出身。说明这位法国汉学家读汉籍还是仔细的,但似乎忽略了这二人虽然姓同,名却不同,“昇”与“升”实际上是两个字;而二者所处年代亦不同,祥符在庆历之前四十年,铁匠毕升至庆历年时已是八十岁左右,是否还在世或能否再作新型技术实验,都是成问题的。因而他们应当是两个人,与印刷有关的是毕昇。在当今中国用简体汉字时,又将“昇”写作“升”,造成新的混淆,因此本书一律作毕昇。
  第二,沈括对毕昇生平和生卒年没有交待,只说他发明活字时间在宋仁宗(1023~1063)在位时的“庆历中”。庆历共八年(1041~1048),李约瑟博士将此理解为庆历年中期,即庆历五年(1045),这样使年份更具体了②。我们认为可以将发明活字技术的时间定于1045年前后。
  第三,沈括谈到毕昇“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句中的“钱唇”应作何解?按钱唇即铜钱的边,一般厚2毫米左右,是表示厚度的,显然不是泥活字块的厚度或高度,而是指从字块表面刻字的深度,或使字凸起所刻去部分的厚薄。在这方面卡特的解释是正确的。泥活字的高度应大于刻字深度,在技术上才算合理,不应将“钱唇”理解为泥活字高度。
  第四,“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这段话,应理解为泥活字刷印后不用时,应按每字的音韵放在木格中,再在每格上贴以纸标签,表示其韵,再用时按韵从格中取字排版。不是将每个活字都贴上纸标签。
  第五,“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句中的“铁范”,卡特理解为用来分行划栏的格子即铁条,这是正确的。在两根铁条之间布满活字,使字行笔直,起到规范作用。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