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关于印刷术起源时间的探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108
颗粒名称: 三 关于印刷术起源时间的探讨
分类号: TS805
页数: 3
页码: 301-303
摘要: 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背景等多角度分析了南北朝时期作为印刷术起源时间上限的合理性。南北朝时期,纸张的制造技术已经发展到适宜印刷的水平,墨的制造技术也有所进步,为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分裂,但科技和文化传统依然保持统一,人们对于减少书写劳动的需求和创造新型复制技术的愿望为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和技术动力。此外,南北朝时期人民大众的接受和喜爱也为印刷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因此,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印刷术起源的时间上限是合理的。
关键词: 印刷术起源 制造技术 考古发现

内容

先前人们肯定或否定南北朝是否有雕版印刷,主要是由于对一、两条史料有不同理解,却很少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和技术背景等与印刷有关的因素来作综合分析。因而匆忙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断语,是考虑欠周的。我们前面已从技术背景作了分析,这里再从其他方面分析何以说南北朝是印刷起源的时间上限。
  首先谈印刷物的物质载体纸。造纸术从西汉起至南北朝已有六百余年发展史,从对南北朝所造的出土古纸的分析化验结果来看,其中的麻纸除厚度为0.2~0.25毫米的厚纸外,已能生产大量适宜于印刷用的0.1~0.15毫米厚的薄纸,有时还能遇到0.1毫米以下的薄纸,都相当坚韧,表面较为平滑受墨①。而南北朝以前的汉魏时纸一般较厚,薄纸较少,可供书写,但用于印刷仍嫌欠佳。虽然文献说东汉时已造皮纸,却尚未见普及。从南北朝起发现已有较前代更多的楮皮纸和桑皮纸等①,而皮纸是上好的印刷用纸。另一方面,南北朝时制墨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北魏科学家贾思勰(473~545年在世)《齐民要术》(约538)对制墨技术作了最早的系统总结,而南朝刘宋时的张永(410~475)又是历史上著名的制墨专家。印刷术产生所必需的基本物质材料纸和墨,在南北朝均已具备,且合乎印刷的技术要求。
  南北朝期间,虽然政治上并不统一,但整个中国仍处于同一封建社会制度之下,割裂局面只是政客和统治者之所为,并不影响技术沿自己的预定方向发展,如同五代虽亦属割裂时期,但技术照样前进一样。从世界史角度看,自秦始皇实现大一统以来,经汉、晋五百年统一局面所形成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和语言文字等整体形态并未消失。外国人若是到中国,无论走到哪里,中国一体化的传统仍清晰可辨。中华民族仍是完整的,而且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和局面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强烈。南北朝各个政权统治区域从历史上所继承下来的一切,仍然是统一的秦、汉、晋遗留下来的遗产,丝毫没有间断,而且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是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西方世界所出现的那种全面的分崩离析局面完全不同的。南北朝的中国,割裂中尚存在着统一的东西。而在南北朝后期,酝酿全国重归一统的局势业已形成,最后很快就导致隋朝的大一统局面。
  另一方面,从汉代以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方面所拥有的领先地位,并没有在南北朝时期有多少削弱,而且又有新的发展。例如历法、天文学、数学、农业、医药学、金属冶炼、造纸等,在中国并立的任何政权地区都各有所需,南朝和北朝都取得新的科技成就,涌现出不少优秀科技人物。儒学和佛教、道教在各地仍盛行,人们仍然诵读同样的经典,通行同样的文字,抄写同样的典籍,对新型复制技术有同样的迫切需要。不管是北朝还是南朝,不管是汉族掌权的地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掌权的地区,情况都是如此。这就是我们在割裂中所看到的统一的东西。
  在中国南北各地,用纸写字经历了六百多年漫长时期,各种因素的刺激结果,经常呼唤着减少书写几万汉字麻烦的新型复制技术的问世。许多能工巧匠和技术家一向具有创造天才,不可能设想他们在造纸的故乡会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总是满足于一笔一画地逐字抄写经典的繁重劳动,而不动手动脑发明一种减轻劳动的机械方法。实际上,晋以后道士用大木印反体刻出一百多字,印在纸上作护身符,不正是这种减轻书写劳动的方法吗?既然用一方木印能印出百余字的护身符,为什么不能用更大些的木印印出更多文字的其他读物?如果用木印不方便,为什么不能代之以扁平的木板?这是当时人很容易想到的问题。
  雕版印刷这种机械复制技术,最初来自民间,印刷品也主要在民间流行,其优点是比写本字大易认,而且便宜。当然,这种新型复制技术的出现,总不能指望会迅即扩展,也不能很快淘汰手抄劳动,要有手抄与印刷、写本与印本长期并存的过渡时期。当手抄本占压倒优势的情况下,会掩盖人们对印刷本的注意。当人民大众率先用这种廉价易得的印刷品时,上层统治者、官宦阶层甚至某些文人学士可能一度会不屑于一顾,认为不雅。正如他们爱听“阳春白雪”,而不屑于“下里巴人”那样。然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由于来自人民大众中的东西有群众基础,最后总能登大雅之堂。早期雕版印刷物多面向大众,文人学士读圣贤书仍习惯于用写本,在其文集中较少提到印本。他们看不惯的东西,不等于不存在,到头来还得习惯于读政府颁行的雕版九经。
  综上所述,可以将印刷术起源的时间上限定在公元500年,下限为640年,这样就能将现在各家主张的起源时间上下差距由230年缩小到140年。在500~640年间,590至640年这五十年间可能是导致早期印刷品出世的关键时期。这基本上相当隋朝至唐初,此时海内殷富,文物昌盛,经济繁荣,佛教、道教和儒学兴隆,又是天下一统,出现印刷品的可能性比以往时期更大。我们关于印刷术起源时间的看法,与邵经邦的推断有所不同,是建立在前述大家基本上没有分歧的有关实际资料的技术分析和印刷术产生综合社会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的,没有把起源时间定死在某一年份上,给未来的研究留有余地。随着今后新资料的发现,可能会得到证实,也可能要作出修正。未来的修正不会将起源下限时间由隋朝向下推了。因为再往下的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了。今后的研究倒是有可能将起源时间由隋朝向上移,这就是南北朝的中后期,再向上移的可能性估计不大,因为从古典复制技术向雕版技术的过渡发生在此之后。从现在情况看,各家主张的起源时间在590~640年之间,已接近共识,不宜在某个具体年份上再争论下去。这种争论永无止境,从技术史角度看是没有必要的。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