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清代机制纸的出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95
颗粒名称: 五 清代机制纸的出现
分类号: TS75
页数: 1
页码: 2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清时期,中国造纸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纸的质量和品种均优于欧洲。然而,中国造纸技术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缺乏本质性突破。相比之下,欧洲在工业革命后实现了造纸业的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清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建设机制纸生产厂,但手工纸仍占据主要地位。直至近代,机器纸产量逐渐超过手工纸。中国造纸技术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的贡献,最终汇流到近代造纸工业的发展中。
关键词: 清代 造纸技术 机制纸

内容

明清时期在纸的制造和加工方面,清乾隆年的18世纪以前,在世界上仍保有领先地位,纸产量及消耗量也居全球首位。试将同一时期中国与欧洲所造纸的质量和品种加以对比,就可看出中国纸比欧洲各国纸洁白、光滑、紧薄,品种及加工方法众多,原料多样化,而欧洲只以单一麻料造纸,而且造不出巨幅纸。甚至18世纪时,欧洲人还得引进中国造纸技术经验。但中国纸一直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在造纸工艺过程和设备方面虽不断有革新和改进,却缺乏本质性的技术突破。康、乾时江南用圆网造纸机原理制成圆筒侧理纸,是了不起的重大创举。这可说是世界最早的机制纸先驱,但此势头没有普遍发展下去,只昙花一现。反之,欧洲自17世纪科学革命之后,接着又发生工业革命,在新的科学技术武装下,造纸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格局。1750年荷兰人发明新式机械打浆机,1798年法国人罗伯特(Nicolas Louis Robert,1761~1828)发明长网造纸机,19世纪中叶西方又有了化学木浆造纸技术,手工生产逐步为大机器生产所代替,原料为森林资源。从此以后,中国造纸生产技术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甚而东亚的日本也后来居上,赶过中国。更廉价的机制洋纸不断向中国倾销,冲击着传统手工纸,并在印刷业中与国产纸争夺市场。
  面对这种情况,清末时开始从西方引进技术和设备,以组织本国的机制纸生产。1890年广州盐步村建起华商纸厂,资本15万两银,预计每周生产40吨纸,机器由英国爱丁堡伯川公司(Bertram&SonCo.Ltd.)出品,由工程师葛利森(Grierson)监督下安装,请香港约翰斯敦(A.Johnston)为工程顾问,有工人100人,包括几名以前在美国纸厂工作的中国工人。原料以稻草为主,再搀入破布。①产品作新闻纸、包装纸及普通印刷纸。此厂由广东商人钟星溪(名锡良)集股创办,名宏远堂机器造纸公司。产品比手工纸便宜,光滑、坚硬,但不适于用毛笔书写。光绪十七年(1891)洋务派大臣李鸿章(1823~1901)在上海设伦章造纸厂,厂址在杨树浦,资本30万两银,每月产纸40万斤,有工人100人,当年产纸600吨。此后各地新式机器纸工厂也逐步兴建起来。因此中国清末是手工纸与机器纸生产并存时期,仍以手工纸为大宗。再往后,机器纸产量大增,最后超过手工纸。回顾中国两千多年造纸技术史可以看到,从公元前2世纪至18世纪的漫长时期,中国在造纸领域完成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发明,而且长时期居于领先地位,为世界提供了造纸及加工的完整技术体系,近代造纸工艺的各种技术和设备形态几乎都在中国找到最初的发展模式,同样,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以及欧美其他国家也在不同时期对造纸技术发展作出贡献(详见第四编),所有这些最后都汇流到近代造纸工业的大海。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罗伯特
相关人物
葛利森
相关人物
钟星溪
相关人物
李鸿章
相关人物
杨树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