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有关加工纸制造技术的记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94
颗粒名称: 四 有关加工纸制造技术的记载
分类号: TS75
页数: 5
页码: 277-2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代屠隆的《考槃馀事》是记载加工纸制造技术的重要作品。书中详细列举了六种加工纸的方法,包括葵笺、宋笺色及捶白纸的制作过程。葵笺是以蜀葵叶汁染成的绿色纸,加入云母粉和明矾以增强色泽和纸张质地。宋笺色则是仿制宋代金粟笺的古色,通过黄柏、胭脂和〓斗汁的套染实现。捶白纸法利用黄蜀葵根部的粘液,通过反复槌打和压纸,使纸张纤维紧密结合,达到类似蜡笺的效果。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造纸技术 加工纸

内容

明代出现的记载加工纸制造技术的作品,为前代少见。首先应指出本书屡次引用的明代学者屠隆的《考槃馀事》,含有丰富的造纸史料。屠隆(1542~1605)字长卿,号赤水,浙江鄞县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颖上县令,调青浦知县,寻迁吏部主事。以事忤上,罢官归而清贫,卖文为生。隆有异才,下笔千言立就,有诗文、杂著多种行世。其中《考槃馀事》四卷约成于万历廿八年(1600)乡隐之时。“考槃”一典出于《诗经·卫风·考槃序》:“《考槃》,刺庄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后人以“考槃”为隐居穷处之代称,因此该书名意思是,一乡间贫居隐士以馀下时间记事,所记者多文房清玩之事。卷一论术板碑帖,卷二谈书画琴纸,卷三、四述笔砚炉瓶及器用、服饰之物,各卷均涉及纸,但列目琐碎。原书收入明人陈继儒(1558~1639)辑《宝颜堂秘籍》(1615)及清人马俊良(1736~1796在世)辑《龙威秘书·五集》(1794)。《龙威》本经钱大昕(1728~1804)校订,胜于前者,故《丛书集成初编·子部》(1937)选印钱校本。此外有明末《锦囊小史》本。书中列举唐宋、元明四代名纸品种、名称、用途及加工方法,常被纸史研究者援引。
  屠隆《考槃馀事》卷二列举六种加工纸的方法,我们引用时,加以必要的解说。谈造葵笺法时,作者说:
  五、六月,戎葵叶和露摘下,捣烂取汁。用孩儿白、白鹿[纸]坚厚者裁段。葵汁内稍投云母细粉,明矾些少和匀,盛大盆中。用纸拖染挂干,或用以砑光,或就素用。其色绿可人,且抱野人倾葵微意①。戎葵又名蜀葵(Althae rosea),为锦葵科宿根草本观赏植物。以蜀葵叶汁,可将纸染成嫩绿色,投云母粉后,使绿纸表面再呈现银光。云母指白云母(muscovite),此矿石为花岗石的主要成分,在中国南方各省均产。它是一种斜方柱状或板状透明晶体,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化学成分是硅酸钾铝H2KAl3(SiO4)3,此物很易碾碎。加入明矾可固定染色,起媒染剂作用,亦可使纸变熟。然“用孩儿白、白鹿坚厚者裁段”一句,显得费解,尤其“孩儿白”一词。原文此处脱字,我们认为这句话意思是,取白色坚厚之纸裁成段,用以染色。白鹿为白鹿纸之简称,孩儿白也可能是一种白纸的地方名称。这种纸染后,称葵笺,可直接用于书写。亦可进一步用雕花木板砑出图案,成为砑花葵笺,则又增加一层艺术效果。
  卷二《染宋笺色法》介绍仿制具有宋代金粟笺那种古色的色笺之法:
  黄柏一斤捶碎,用水四升浸一伏时,煎至二升止,听用。〓斗子一升,如上法煎水听用。胭脂五钱,深者方妙,用汤四碗浸榨出红。三味各成浓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观音[阔]帘坚厚纸,先用黄柏汁拖过一次,复以〓斗汁施一次,再以胭脂汁拖一次。更看深浅加减,逐张晾干可用②。
  黄柏即黄蘖,芸香科黄柏属植物(Phellodendron amurense),取其树皮粉碎,以水浸,煎成汁。因内含小柏碱(berberin),为碱性黄色染料,自魏晋时起即用以染黄纸。胭脂或燕脂是一种动物性染料,用以染红。但将胭脂与〓斗汁套染,则成朱红带黄的颜色。〓即栎(Ouercusserrata),为壳斗科落叶乔木,其果实在栀状壳斗内,故名〓斗,可作褐色染料。
  “观音”为观音纸之简称,“观音帘”之帘字前,疑脱一“阔”字,应为观音阔帘纸,即白色观音纸中编线纹间距较大的纸,或指宽幅观音纸。这些技术名词术语对文字学家钱大昕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在校订时没有处理好。整个染色步骤是,分别配成黄柏汁、胭脂汁及〓斗汁三种不同颜色的浓染液,将纸放案板上,先用排笔蘸黄柏汁刷一过,此后依次刷胭脂汁及〓斗汁。三种染液混合套染后,便成具有宋金粟笺那样的颜色。的确,我们所见金粟笺,并非纯黄色,而是黄褐,加胭脂意在抵消过多褐色。用这种方法处理,可说揭开了宋金粟笺染色的秘密。作者指出,染色过程中,根据深浅,随时加减各种染液,直到与宋笺颜色相同为止。
  《考槃馀事》卷下有《造捶白纸法》:
  法取黄葵花根捣汁,每水一大碗,入汁一二匙搅匀用。此令纸不粘而滑也。如根汁用多,则反粘不妙。用纸十幅,将上一幅(张)刷湿。又加干纸十幅,累至百幅无碍。纸厚以七、八张相隔,薄则多用不妨。用厚板石压纸,过一宿揭起,俱润透矣。湿则晾干,否则平铺石上,用打纸槌敲打千馀下,揭开晾十分干。再叠压一宿,又捶千馀槌,令发光与蜡笺相似方妙。余尝制之甚佳,但跋涉(费事)耳。
  黄葵即黄蜀葵(Hibiscusmanihot),为锦葵科一年生草本观赏植物,其根部粘液含α-半乳糖醛酸、鼠李糖构成的多糖醛酸甙。当这种丝状高分子聚合物吸附于纸的表面后,再经反复槌打,可以使纸上纤维间结合得更为紧密。同时将纸叠起以重石板压之,又加强了这一过程。这样加工处理后的纸,下笔时极为舒畅受墨,与蜡笺相似。但黄蜀葵汁不可用得过多,否则使纸粘联在一起,反而不妙。作者认为每碗水中加一、二匙植物粘液即可,用完再配。这是一种对本色纸的加工方法。北宋书画家米芾(1050~1107)就用此法加工纸,但他用植物淀粉汁浸入纸后再予捶打,称之为“浆硾”。以植物粘液代替淀粉汁,是一大改进,效果当更好。过去人们不知宋人如何浆硾,今观屠隆记录则对具体过程有了清楚了解。屠隆本人这样试验过,证明效果甚佳,只是费事而已。书画家买到纸后,常自己加工处理,以求纸更好用,即令费事也在所不惜。但一次处理100张纸,也可供使用一个时期了。
  《考槃馀事》卷二介绍的另一种加工方法是《造金银印花笺法》:
  用云母粉,同苍术、生姜、灯草煮一日,用布包探洗,又绢包揉洗,愈揉愈细,以绝细为甚佳。收时以绵纸(皮纸)数层置灰缸上。倾粉汁在上湮干,用五色笺将各色花板平放,次用白芨调粉,刷上花板,覆纸印花板上,不可重塌,欲其花起故耳。印成花如销银。若用姜黄煎汁,同白芨水调[云母]粉,刷板印之,花如销金。二法亦多雅趣。按苍术为菊科植物,有南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及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等种,将其根茎碾碎呈灰色粉末,与云母粉配合,呈现银灰色光泽。姜黄(Curcumtica aaroma)
  为姜科植物,其根块含姜黄素,是黄色染料,与云母粉配合,呈现金黄色光泽。但又加入生姜及灯心草(Juncuseffusus),呈何作用不详,也许是为加强光泽的助剂,或者是起防腐作用,总之,不起主要作用。白芨为兰科白芨(Bletillastriata),其块茎含淀粉及粘液质,用作粘接剂。
  加工方法是,把云母粉与苍术根、生姜块茎和灯心草茎放在一起用水煮一日,放布袋洗涤,再在绢袋内揉细,成为云母粉汁,此时云母被染成银灰色。用数层皮纸滤去云母粉汁的色液,使云母粉干燥,与白芨糊剂调和。将调和剂刷在雕刻有各种图案的花板上,上面盖以五色色纸,轻轻一压,则图案便出现在色纸上,其线条有银灰色亮光,“印成花如销银”。如果单用姜黄煎汁,以白芨水调云母粉,依上法刷在花板上,则印出图案线条如销金。因此这类纸称为金银印花[色]笺。其奥妙在于,不用真金、真银,却可显出泥金、泥银描绘的效果。用泥金银绘图,需逐张纸加绘,此法因是印花,花板上同一图案很快能复印出无数张,大大减低生产成本、节省金银和工时。尤其对用不起泥金银绘五色笺的一般文人来说,这是更实惠的书写艺术加工纸。
  屠隆还介绍了《造松花笺法》:“槐花半斤炒煎赤,冷水三碗煎汁,用云母粉一两、矾五钱研细,先入盆内。将黄汁煎起,用绢滤过,方入盆中搅匀。拖纸以淡为佳。文房用笺外,此数色皆不足备”①。
  现存刊本在这里有误字,我们已作校改,如“妙煎赤”当为“炒煎赤”,“银母粉”当为“云母粉”。槐花(Sophorajaponica)为豆科落叶灌木,其干燥花蕾中含黄色素,可染黄色。因此染料为媒染染料,更需加入明矾,则染成草黄色方坚牢。“炒煎赤”目的是从含水花蕾中提出黄色素,只要颜色变红即止,过火时则破坏色素。配入云母粉,也是使纸色呈现光泽。因此松花笺是草黄色云母笺。此处所说的“松花笺”,或即明代有名的松江谭笺。松江在今江苏境内,素以产纸称著,汉代称由拳,故松江纸宋时称由拳纸,明清时与松江棉布齐名,行销全国。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说:“松江谭笺,或仿宋藏经笺”。屠隆解释说:“松江谭笺不用粉造,以荆川连纸褙厚、砑光,用蜡打各色花鸟,坚滑可类宋纸”。
  如此看来,松江笺有好几个品种:①单纯染成类似宋代金粟笺那样的色笺;②用槐花与云母粉染成淡黄呈光泽的色笺;③不用云母粉,将纸染成类似宋纸颜色的纸,再加蜡、砑光,用花板砑出各色花鸟等图案,等等。第三种制造方法较复杂,除完全具有宋金粟笺形制外,更兼有砑花图案。“花笺”一般指砑花纸。前引一段造松花笺法,只提染法,未提砑花,但另处提到了。
  使生纸变熟,一般是在纸浆中加胶矾,但《考槃馀事》介绍《染纸作画不用胶法》:
  纸用胶矾作画,殊无生气;否则不可着色。开染法以皂角捣碎,浸清水中一日。用砂罐重汤煮一柱香,滤净调匀,刷纸一次,挂干。复以明矾泡汤加刷一次,放干。用以作画,俨若生纸。若安藏三、二月用更妙。折旧裱画卷绵纸作画甚佳,有,则宜宝藏可也②。
  这段话在现传本中误字不少,“无元气”应作“无生气”,“砂灌”应为“砂罐”,“炮汤”应是“泡汤”等,我们已校改。皂角即豆科野生落叶乔木皂荚(Gleditsia sinensis)之荚果,含皂角素(gleditschia saphonin),经水解后得出阿拉伯胶糖和皂角素甙,为白色粉末。与明矾相遇后,能多少起到胶的作用,但又不是胶。因为用胶矾纸作画,没有生气,显得呆滞。不用胶矾,又不能设色。而用皂荚与矾处理后,俨若生纸,又是半熟。如果存放2~3个月,再用更妙。既可写字,又能作设色画。
  明清时广东广州出现一种防蛀涂布纸,多将此纸用作刊本书扉页及封底的附页,呈桔红色。广东一带收藏或刊印的书,用这种涂布纸作护书页的多未被蛀,反之,没用这种纸的书则被蛀。例如同治三年(1864)刊《广东通志》附页上无涂料的部分被蛀,其馀涂布的地方没有蛀。对此纸涂料的激光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铅(Pb3O4),古代叫铅丹,呈桔红色③。药理试验证明铅丹对蠹纸的毛衣鱼(Ctenole pisma oilosa)有杀伤作用。加工方法是将铅丹碾成细粉,与胶水混匀,涂刷在纸上1~2道。近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曾以此法仿制防蛀涂布纸,用以保护古书。除此,明人冯梦祯(1548~1605)《快雪堂漫录》也记载一些加工纸方法,因多与屠隆《考槃馀事》雷同,此处不再介绍。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继儒
相关人物
钱大昕
相关人物
谭笺
相关人物
方以智
相关人物
冯梦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赤水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青浦区
相关地名
白鹿镇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