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染纸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92
颗粒名称: 二 染纸技术
分类号: TS75
页数: 3
页码: 272-27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明代五色宣德纸所使用的染料及其配制染色方法。文中提到,明代宣德纸所用染料多为植物性,如红花、苏木、栀子、姜黄、靛青等,通过不同染料的调配可以得到各种颜色。同时,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染料的制备过程以及染色时的技术要点,如媒染剂的使用、发酵过程的控制等。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造纸技术 染纸技术

内容

关于明代五色宣德纸所用的染料,也在《江西省大志·楮书》篇中讲得很具体:“按楮(纸)之颜色,红用红花、苏木,黄用栀子、姜黄,青(蓝)用靛青,照布洗染。”这是说,染纸所用染料、染液配制及染色方法,与染布料是一样的。此处列举的多是植物性染料,制成红、黄、蓝三种原色染液后,再相互调配,可得各种间色。如蓝与黄相配可得绿色,红与蓝相配得紫色,红与黄相配得橙色。得到间色染液后,再按浓度不同及相互调配比例不同,又得到一系列不同的色彩。所谓“五色笺”,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只是五种颜色,实际上应包括各种颜色的纸。有些植物染料我们在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造纸时已作简介,这里只补充未提到的。其中染黄用茜草科栀子(Cardenia jasminoides)实及姜科姜黄(Curcuma longa)根块,前者含栀子素(cardeinin),后者含姜黄素(curcumin),为有效成分。将栀子仁及姜黄根块洗净、晒干,再碾碎,用水浸渍并煮沸之,即得黄色染液。两种黄染液均可直接上染,亦可在染液中加少量明矾溶液实行媒染。
  值得注意的是,从魏晋以来长期染黄纸用的黄蘗,在明代较少使用。虽然黄蘗可以防蛀,但颜色不及栀子及姜黄鲜艳,而一般说楮皮纸本身不易蛀蚀,明清人知道这一点之后,一改旧俗。所要指出的是,如果用豆科的苏木(Caesal pinia sappan)染红纸,则必须加入媒染剂明矾形成色澱,染色才能坚牢。否则,单纯用苏木溶液只能染成黄色,而且容易褪色。然而用菊科的红花(Carthamnus tinctorius)染液可将纸直接染成红色,非常鲜艳。但因其有效成分红花素(Carthamine)不溶于水,只溶于碱性溶液中,因此用红花染红时,必须在染液中加入〓水或草木灰水,才能有染色效果。染蓝时技术要点是,将蓝叶放入水中浸之,使之发酵,以提出靛质。同时向靛缸中加入石灰和草木灰,以中和发酵时产生的酸质,得到靛白或稳色素(indigo white),化学成分为联吲哚酚(dindoxyl)。只有不停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氧化靛白,才能得到靛蓝(indigotin)。用靛蓝溶液可直接将纸染成蓝色。配制过程中,关键是控制发酵进程、注入灰水,并不停地搅拌。
  古人不一定能说出这些道理,但已经掌握上述各种染料染液配制及染色方法的技术操作要点,且见之于著录。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彰施》章谈到用红花染红时指出,在作成红花饼后,“用乌梅水煎出,又用〓水澄数次,或稻藁灰代〓,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则鲜甚。”①由于红花中含30%黄花素(safflorgelb),没有染色作用,需要除去,以减少干扰。而此物溶于酸性溶液内,因此用蔷薇科的乌梅(Prunusmume)水(含酸性)将其溶解掉。剩下的5‰红色素则以〓水或草木灰水浸渍多次,色则鲜甚。在谈到制靛蓝要点时,宋应星又说:“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发酵),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中和酸性),靛信即结。……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加强靛白氧化)。其最佳者曰标缸。”②在提到用苏木染木红色时,又说:“用苏木煎水,入明矾、棓子。”②明矾或白矾,即硫酸钾铝KAl(SO4)2·12H2O,为金属媒染剂。棓子即五倍子或没食子,含鞣酸,与某些金属盐在一起,也起媒染作用。最后还要指出,宋以前人们忌讳用黑纸,尤其不用黑纸写字,但明代宣德纸中的羊脑笺却是黑纸,用泥金写佛经,也算是对旧俗的一种挑战。如此看来,各种颜色的纸在明清时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在这方面亦集历史大成。兹将有关染料中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式开列于下: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