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工开物》所述明代福建竹纸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86
颗粒名称: 一 《天工开物》所述明代福建竹纸技术
分类号: TS75
页数: 5
页码: 255-2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清时期,竹纸制造技术得到了总结和发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竹纸制造过程,包括原料选择、浸泡、蒸煮、漂白、抄纸、压榨和烘干等步骤。竹纸制造需经过多道工序,其中使用了多种工具和术语,如楻桶、竹麻、纸药水汁等。
关键词: 明代 福建省 竹纸技术

内容

象皮纸一样,关于竹纸制造技术的记载也从明清时开始出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集大成的总结性发展阶段的原因之一。从明清造竹纸技术中可以看到宋元时期的技术,因而当我们看到宋版书时也就知道其用纸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前述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章,提供了造竹纸过程的详细而准确的记载(图6-17)。原文如下:
  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当笋生之后,看视山窝深浅,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临近)芒种(六月上旬),则登山砍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图6-17A)。恐水有涸(干枯)时,则用竹枧(竹管)通引,不断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工捶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竹纤维)形同苧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楻桶(蒸锅上盛竹料的木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凡煮竹,下锅用径四尺者,锅上泥与石灰捏弦(用泥与石灰封闭沿边),高阔如广中(广东)煮盐牢盆样,中可载水十余石(1石=100升)。上盖楻筒,其围丈五尺,其径四尺余。盖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竹料),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边)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造粗纸者不须如此)。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中按平(竹料在锅中平放),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并入]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此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山国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中。
  凡抄纸槽,上合方斗(形状斗方),尺寸阔狭,槽视帘,帘视纸。竹麻已成,槽内[入]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形同桃竹叶,方语无定名),则水干自成洁白。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图6-18A)。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翻)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俏绳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凡焙纸,先以土砖砌成夹巷,下以砖盖巷地面,数块以往即空一砖。火薪从头穴烧发,火气从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干,揭起成帙。近世阔幅者名大四连,一时书文贵重。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地区)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竹与皮,精与粗,皆同之也(皆由同样方法造成)。若火纸、糙纸、斩竹煮麻,灰浆水淋,皆同前法。唯脱帘之后,不用烘焙,压水去湿,日晒成干而已。盛唐(713~766)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板钱),故造此者名曰火纸。荆楚(湖南、湖北)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纸,则竹麻与宿田晚稻稿所为也。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厚质荡成,以射重价。最上者曰官柬,富贵之家通刺(名片)用之。其纸敦厚而无筋膜,染红为吉柬(婚帖),则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①(图6-19)。
  我们引上文时,已对若干名词在圆括号内作了解释,是原注者则注明原注两字,以便读者。有几个地方还需说明。“看视山窝深浅”,意思是先到山沟里看看竹的长势是否适于砍伐。“竹穰“桑穰”及“构穰”,是明清造纸术语,“穰”(rang)本指禾茎中白色柔软的部分,桑穰及构穰指其韧皮部,竹穰指竹〓脱去硬皮壳后的纤维部分,这些术语在现代手工纸坊中仍为老工人所使用。文内多次谈到“竹麻”,其中的“麻”不是指麻类植物,而是象麻纤维那样的竹料。“楻(hěng)桶”也是个造纸术语,至今仍通用,指围在蒸煮锅上的很高的木制圆桶,两端开口,桶下有箄子置于锅口上,箄子上放被蒸煮的造纸原料。“楻”形容其大,锅上置楻桶可增大容积,存放更多物料,上口盖草木灰。
  原文谈到“纸药水汁”时,没有具体指出从何种植物中提取,但原注中说“形同桃竹叶,方语无定名”,我们认为此处肯定是指杨桃藤。又说抄出纸后,将纸帘在槽上停一下,滤去水分,然后将帘翻过来,使湿纸落在木板上,这都是正确的。接着说“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这段记载不够确切,不应也不能叠积至万张。一个抄纸工一天只能抄造800~1000张纸,他在纸槽旁放一统计捞纸次数的“游码”,随时知道已抄出多少张纸。待游码快走到1000时,已临日落。收工前,将一天所捞之纸用压榨器压去水,再在上面压以重物。过夜后,至次日清晨,由焙纸工取走烘干,抄纸工再重新抄纸。因此叠积的湿纸张数,只能是一个纸工一天抄出的纸数,通常是1000张,即10刀纸。如果几个至十几个纸工同时抄纸,也是每人叠积自己所抄之纸,不能与他人抄的纸放在一起,因为这样无法统计每个人的工作量并支付工资。抄纸、烘纸常常付计件工资,是纸坊中工资最高的岗位,每天可挣40~50文银。
  文内描述的焙纸设备,在结构上有巧妙的技术构思,用砖砌成两堵墙,中空形成夹巷,底部用砖盖火道,每隔几块砖便留一空砖位置。这样烟气曲折行进,延长在夹巷内停留时间,使墙面均匀受热。虽然没有提到砖墙外要用细石灰粉刷成平滑表面以承受湿纸,但实际上必然是如此。在作了上述解说之后,我们可以对《天工开物》所述造竹纸过程加以分解,其整个工艺流程如下:
  ①每年六月上旬芒种之时,进山选择林区,以生笋后、快生枝叶时的竹最好。将嫩竹砍下,断为5~7尺长,打成捆→②就近开一池塘,用竹管引来高处之水注入,将竹料放入塘内沤制百日,上面压以石块→③沤好后,在河水中洗之,同时用力捶打竹料,使成竹丝状,剔除硬壳和青壳皮。宋应星将此工序称为“杀(saǐ)青”→④配成石灰浆置于缸中,将小捆竹料放入,逐捆浸渍,再堆在地上[放置十日],使灰浆浸透竹料→⑤将浸有石灰浆的竹料一捆捆地放入蒸煮锅上的楻桶内,边放边踩实,注入100升水。楻桶以麻袋封顶。桶高15尺,直径4尺。锅下加火蒸煮八个昼夜,然后歇火。放置一日→⑥将竹料从楻桶中取出,趁热在河水中漂洗,边洗边用脚踩→⑦配制草木灰水,用以浸渍洗后的竹料→⑧将浸有草木灰水的成捆竹料再横放于蒸煮锅上楻桶内,踩实,上面铺一层草木灰寸许,麻袋封顶。锅下升火,使桶内灰水滚沸,实行第二次蒸煮。为保证上下各部竹料均匀受煮,亦可将上面物料放入另一桶的下部,将原锅下部竹料装入新锅上部,再淋入草木灰水。倘水冷,再重新升火,烧至滚沸。如此蒸煮十余日,竹料自然煮烂→⑨[煮后,歇火一日,从桶中取出竹料,放布袋或细竹筐内,于河水中漂洗]→⑩洗后竹料呈白色,很绵软,一撕即碎,于是放在水碓内捣细成泥→〓将白竹料放入“斗方形”(实际多呈长方形)木制或青石板制纸槽之中,由竹管注入山间清净的泉水,水面高出竹料三寸许。搅动,配成纸浆→〓以新鲜的杨桃藤枝条浸制出植物粘液,作为纸药配入纸浆中,搅匀→〓根据要造纸的大小,以绝细竹丝编成抄纸帘,再制成木制框架(帘床)。双手持帘及帘床入槽捞纸,纸的厚度由人,“轻荡则薄,重荡则厚”。提起纸帘,水便滤水槽中→〓纸帘上形成一张湿纸后,将帘从床上提起,翻过来倒扣在木板之上,于是湿纸便附着于板上。下次捞纸再将湿纸置于上次湿纸之上,必须对齐。如此叠积至千张为止→〓待抄至千张,纸工即将收工。临行前,用木榨榨去这一堆湿纸中的水分,再以重物压之,过夜→〓次日,焙纸工用铜镊细心逐张将压榨后的纸揭起,用毛刷摊在火墙上烘干→〓焙纸工从墙上揭下烘干的纸,逐张整齐叠起→〓将每百张为一刀的纸四边切齐、打包。
  宋应星对南方造竹纸整个过程的叙述,可谓详尽、真实,且配以生动插图,使人读之如入其境。他这段叙述对19世纪欧洲造纸产生重大影响。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应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