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江西省大志》和《天工开物》所述皮纸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82
颗粒名称: 二 《江西省大志》和《天工开物》所述皮纸技术
分类号: TS75
页数: 4
页码: 245-2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江西是全国主要产纸地区,在明代有详细的造纸技术记载。王宗沐修、陆万垓补的《江西省大志》卷八《楮书》专门记录了广信府铅山造纸厂的生产和管理情况。文中提到,广信府明初造纸的原料主要来源于外地,如楮皮来自湖广,竹丝来自福建,纸帘来自徽州和浙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西开始更多地使用本地原料,如百结皮,这是一种优良的造纸原料。
关键词: 浙江 造纸技术 皮纸技术

内容

江西是全国主要产纸地区,在王宗沐(1523~1591)修、陆万垓(1515~1600在世)补《江西省大志》中对造纸技术有详细记载。王宗沐字新甫,浙江临海人,嘉靖廿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转江西提学副使时纂修《江西省大志》,嘉靖三十五年(1556)出版。此地方志论述江西经济情况、自然环境及施政得失、农工业生产等。其中卷四《溉书》载河流及圩堤、陂塘等农业水利设施,卷七《陶书》记明代景德镇陶瓷生产和管理。然而江西重要的造纸工业却未包括在《大志》嘉靖本中。有鉴于此,万历廿五年(1597)陆万垓增补的一卷为《楮书》,专记广信府铅山造纸厂生产及管理。因此该方志自万历本刊行时起已为八卷。陆万垓(约1525~1600在世)为王宗沐同时代人,浙江平湖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曾任江西地方官,对该省造纸情况相当熟悉。
  陆万垓在《楮书》中说:
  广信府纸槽,前不可考。自洪武年间(1368~1398)创于玉山一县。……楮(纸)之所用,为构皮,为竹丝,为帘,为百结皮。其构皮出自湖广,竹丝产于福建,帘产于徽州、浙江。自昔皆属安吉、徽州二府商贩,装运本府地方货卖。其百结皮[为]玉山土产。由此可知广信府明初造纸所用原料楮皮(构皮)来自湖广省(今湖北),抄纸用的纸帘来自徽州府和浙江,竹纤维来自福建,都通过徽州府和浙江安吉州的商贩长途贩运到江西。因此这里只是个官办的加工工场,其产品成本势必增高,但这可能是筹办纸厂初期的情况,后来逐步以本地原料代之。百结皮是广信府玉山县土产,适于造皮纸,我们认为这应当是瑞香科(Thymelaeaceae)的植物,很可能指结香(Edgeworthiachrysantha)。此为瑞香科结香属落叶灌木,产于江西,是一种优良造纸原料。日本国亦产,用于造纸,称为“三桠”。笔者曾去铅山一带作过实地调查,那里纸坊附近的山区盛产竹,可就地砍伐造竹纸,无须再由福建运来。因而明中叶以后,江西纸所用的原料,大部分由当地供应。
  《江西省大志》卷八《楮书》对造楮皮纸制作技术过程有如下记述:
  槽户雇请人工,将前物料(楮皮)浸放清流激水,经几昼夜,足踏去壳,打把捞起。甑火蒸烂,剥去其骨,扯碎成丝,用刀锉断。搅以石灰存性月余,仍入甑蒸。[蒸后]盛以布囊,放于急水,经数昼夜,踏去灰水。见清,摊放洲上日晒水淋,无论月日,以白为度。木杵舂细,成片揭开。复用桐子壳灰及柴灰和匀,滚水淋泡。阴干半月,涧水洒透,仍用甑蒸、水漂,暴晒不计遍数。多手择去小疵,绝无瑕玷。刀斫如炙,揉碎为末,布袱包裹,又放急流,洗去浊水。然后安放青石板合槽内,决长流水入槽,任其自来自去。药和溶化,澄清如水。照纸式大小、高阔,置买绝细竹丝,以黄丝线织成帘床,四面用筐绷紧。[抄]大纸[需]六人,小纸二人,杠帘入槽。水中搅转,浪动搅起,帘上成纸一张。揭下,垒榨去水。逐张掀上,砖造火焙,两面粉饰,光匀内中,阴阳火烧。熏干取下,方始成纸。工难细述论,虽隆冬炎夏,手足不离水火。谚云: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①。
  陆万垓对楮皮纸制造的这段生动描述,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造皮纸的最详细的原始记载。从原料及其加工处理到制成成品纸之间各技术环节都无遗地加以叙述,同时对所需生产设备也作了描写。将这段记载加以分解,可看到下列工艺流程:
  ①将剥下的楮皮打捆,并放在河水中浸渍数日→②用脚踏去部分青外壳→③打成捆捞起→④放蒸煮锅中用清水蒸煮→⑤捶去外壳皮,并将内皮扯成丝→⑥用斧刀切断成小段→⑦用石灰浆浸透皮料,沃置月余→⑧将含有石灰浆的皮料放蒸煮锅内再行蒸煮→⑨蒸煮后皮料变烂,置于布袋内用流水漂洗数日→⑩用脚在水中踏去石灰水及其它杂质→⑪洗净后,将原料摊放在河边日晒雨淋,“无论月日,以白为度”,实行自然漂白→⑫取回纸料,用杵臼或踏碓将其捣细成泥→⑬将捣碎后的纸料一片一片地垒起来→⑭向垒起来的纸料加入滚烫的草木灰水从上到下地淋透,阴干半月→⑮将上述处理后的纸料重行蒸煮→⑯蒸煮后,再经河水依前法漂洗→⑰漂洗后的纸料再次摊放在河边,“暴晒不计遍数”,实行第二次自然漂白→⑱由许多人用手逐个地剔去纸料上残余的各种杂质及有色物,务令洁白→⑲这时纸料已变得一搓即碎而为末,放入布袋中在河水内漂洗干净→⑱然后将纸料放入由青石板制的长方形大纸槽中,再向纸槽中注入由山中引来的干净的长流水,搅动纸槽中物料,配成纸浆→19配制纸药水汁,并加入纸浆中搅匀→20根据事先所定纸幅尺寸,用黄丝线将绝细竹条编成抄纸帘。制成木制帘床,将纸帘在其上绷紧→21持纸帘在纸槽中捞纸。帘有大小,大者六人操作,帘床每边各站立三人,面对面地协调动作。较小纸帘由二人操作→22捞出纸后,先在纸槽上滤水,再将湿纸层层垒在一起→23将垒在一起的湿纸用木制压榨器压去多余水分,静置过夜→〓将压榨去水的半干半湿的纸从纸堆上逐张揭起,用毛刷摊放在砖砌火墙上烘干。火墙中空,由一端烧柴,烟和火焰烤热墙面,墙的两面以细石灰粉刷成平滑表面→25将烘干后的纸从火墙上揭下,逐张堆齐→26将成品纸捆起包装待运,一般每百张为一刀。
  用上述26个步骤造出的纸,洁白异常、质地细腻。实际上每个还包括若干具体操作。此处提到加纸药这个步骤,但没有指出从什么植物中提取,总不外是杨桃藤之类。值得注意的是,提到在湿纸送去火墙烘干之前,要“垒榨去水”,即将湿纸叠起,再用榨酒用的压榨器压去一些水。这样可提高烘干速度、节省燃料。其次,提到配纸浆用的水,是从山上借竹管引来的泉水,名曰自来水。这种水新鲜,没有矿物质和细菌。明初《永乐大典》就是用江西皮纸抄写的(图6-15),而清《四库全书》用安徽皮纸写之(图6-16)。
  现在要介绍第三部论皮纸制造的书,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历任本省袁州府分宜县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南直隶毫州(今安徽阜阳地区)知州,是明代科学家兼思想家。其所著《天工开物》初刊于崇祯十年(1637),再刊于清初顺治末年,今有各种版本传世。该书《杀青》章专讲造纸,尤其详于造竹纸,但亦有一节论皮纸。有关造皮纸的原文如下:
  凡楮树取皮,于春末、夏初剥取。树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盖之,来年再长新条,其皮更美。凡皮纸,楮皮六十斤,仍入绝嫩竹麻(竹纤维)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浆涂,入釜煮糜。近法省啬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药得方,仍成洁白。凡皮料坚固纸,其纵纹扯断如绵丝,故曰‘绵纸’,横断且费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内糊窗格者,曰棂纱纸。此纸自广信郡造,长过七尺,阔过四尺。五色颜料先滴色汁槽内和成,不由后染。其次曰连四纸,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皮、竹与稻秆掺和而成料者,曰揭帖呈文纸。芙蓉等皮造者,统名小、皮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纸,极其敦厚,东浙所产,三吴(苏州、常州、湖州)收蚕种者必用之。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凡造皮纸长阔者,其盛水槽甚宽,巨帘非一人手力所胜,两人对举荡成。若棂纱[纸],则数人方胜其任。凡皮纸供用画幅,先用矾水荡过,则毛茨不起。纸以逼帘者为正面,盖料即成泥浮于其上者,粗意犹存也。……永嘉(浙江温州)蠲糨纸亦桑穰造①。
  作为科学家,宋应星对皮纸制造技术的记载,似缺乏实质内容,且有不妥之处。原因是,
  他认为皮纸与竹纸制造有些步骤相同,因之也有意减少对皮纸制造的叙述,以免重复。可是这样作时,在用词上容易使人误解。比如“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浆涂”中的“同”字,容易使人误解为将皮料与竹料一同在塘内沤制,再一同用石灰浆涂。事实上英译本译者就是这样理解“同”的含义,译之为together②,于是便造成技术上的错误。我们知道,皮料与竹料是不可一同在塘内沤制的,而实应理解为“皮料象竹料那样,同样要在塘内沤制、同样要用石灰浆涂”。宋应星用的“同”字,含义是also或in the same way。宋应星的记述提供了重要技术信息。第一,他指出砍伐构树的最佳季节是春末、夏初之际,因为这时枝条较嫩,韧皮部所含纤维较多,剥皮比较容易。第二,他指出可用60%楮皮与40%竹料混合制浆造纸,或70%楮皮、竹料及30%稻草制混料纸,这样可以降低纸的生产成本。中国从隋唐、宋元以来就生产混合原料纸,但定量记录原料配比,恐从宋应星开始。
  清代作者记述皮纸制造者不多,但实际上使用的技术与明代是一样的。如清代书画家赵之谦(1829~1884)编光绪《江西通志》(1881)卷49有关造皮纸过程的叙述,几乎是逐字逐句抄录万历本《江西省大志》卷八,毫无新意可言。其他清代地方志也多犯同样毛病,不是照抄明代方志,便是不谈皮纸而只谈竹纸。
  到目前为止,以管见所及,最有权威性的记载出于《菽园杂记》和《江西省大志》这两部明人作品,其次是弘治《徽州府志》,现将其所记技术作一比较。三者分别反映浙江、江西及安徽三个造纸术最发达省份的技术。《江西省大志》记述的工艺流程中包括三次蒸煮(第一次用清水,第二次用石灰水,第三次用草木灰水)、两次自然漂白和三次洗涤,还有多次人工剔除有色外皮,捣料前还要预先用斧刀将料切碎。整个造纸过程周期较长,消耗人力、物力较大,这样处理后的纸必定洁白、匀细,属最上等的纸,生产成本自然会很高。而《菽园杂记》、《徽州府志》所记以及各地其他纸坊,一般经两次蒸煮、一次自然漂白,亦可制成较好的纸。因此江西广信府造御用纸有浪费现象存在,一些重复的步骤本可省去。有些处理从技术经济学上看是不合理的,如自然漂白时“无论月日”、“暴晒不计遍数”,只这道工序便将整个造纸过程无限期拉长,民间纸坊决不肯这样作。最理想而又最经济的生产方案是介于江西与浙江-安徽之间的折衷处理方式,或将后两者使用的各步骤辅以较为精细的操作。而实际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较好的明清皮纸,就是这样制成的。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宗沐
相关人物
陆万垓
相关人物
宋元
相关人物
赵之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徽州区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玉山县
相关地名
铅山县
相关地名
纸坊镇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广信区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常州市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