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明初江西官局造纸及明代纸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74
颗粒名称: 一 明初江西官局造纸及明代纸品种
分类号: TS75
页数: 4
页码: 227-2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人屠隆在《考槃余事》中介绍了明代高级纸的名称和产地,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及安徽三省,以楮皮为主要原料。其中江西西山官局纸是明初永乐年间特设的纸厂所产,洁白厚实,用于抄写《永乐大典》。明代还仿制了宋代金粟山藏经纸和唐代的薛涛笺。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补充了宣德纸和其他地区的纸种,特别提到泾县纸和结香皮纸。江西所产纸种类丰富,包括榜纸、开化纸、绵连纸等,但主要原料仍为竹和楮皮。明代纸产量大增,湖南、湖北成为重要产地。
关键词: 明初时期 江西官局 纸品种

内容

明人屠隆《考槃余事》卷二《纸笺》谈到本朝纸时写道:
  永乐(1403~1424)中,江西西山置官局造纸,最厚大而好者,曰连七[纸]、曰观音纸。有奏本纸,出江西铅山。有榜纸,出浙[江]之常山、[南]直隶庐州英山(今安徽境内)。有小笺纸,出江西临川。有大笺纸,出浙之上虞。今之大内用细密洒金五色粉笺、五色大帘纸、洒金笺。有白笺,坚厚如板,两面砑光,如玉洁白。有印金五色花笺。有瓷青纸,如缎素,坚韧可宝。近日吴中(今苏州)无纹洒金笺纸为佳。松江谭笺不用粉笺,以荆州川连纸褙厚,砑光,用蜡打各色花鸟,坚滑可类宋纸。新安(徽州)仿宋藏经纸亦佳。有旧裱画卷绵纸(皮纸),作纸甚佳,有则宜收藏之①。
  此处介绍了明代某些高级纸的名称及其产地。
  关于永乐年间西山官局所造之纸,明代江西新建学者陈弘绪(1597~1665)《寒夜录》(约1638)卷下云:“国初(明初)贡纸,岁造吾郡西山,董以中贵,即翠岩寺遗址以为楮厂(纸厂)。其应圣宫西皮库,盖旧以贮楮皮也。今改其署于信州,而厂与寺俱废”。就是说,明初永乐初(1403)始于江西南昌府新建县西山翠岩寺旧址兴建官办纸厂,供内府御用,朝廷更派宦官监造。所砍楮皮贮于当地应圣宫西皮库,由此可知西山官局纸为高级楮皮纸。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大学士解缙(1369~1415)奉旨主持的万卷本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1408)用纸,经笔者考定即以江西西山纸厂所出楮皮纸抄写,此纸洁白、纸质匀细、厚实。笔者认为,西山纸厂似为抄写《永乐大典》而于永乐元年(1403)所特设。至宣宗宣德年(1426~1435)西山贡纸演变成宣德纸。大约从隆庆、万历之际,该纸厂移至江西广信府铅山县,仍以原法造高级楮皮纸。屠隆所叙述的明代高级纸,产地集中于江西、浙江及安徽三个省份,而加工纸以江苏(苏州)所产为著。唐宋时代表时代水平的蜀纸,此时被其他省的纸所超过。
  明代科学家方以智(1611~1671)在其《物理小识》(1643)卷八写道:
  永乐[时]于江西造连七纸,奏本[纸]出铅山,榜纸出浙之常山、庐之英山,[钤]‘宣德五年(1430)造素馨纸’印。有洒金笺、五色金粉[笺]、瓷青蜡笺。此外,薛涛笺则矾潢云母粉者。镜面高丽[笺],则茧纸也。后唐澄心堂纸绝少,松江潭笺或仿宋藏经笺,渍荆川连[纸],芨褙蜡砑者也。宣德陈清疑白楮皮[纸],厚可揭三、四张,声和而有穰。其桑皮者牙色,矾光者可书。今则棉[纸]推兴国、泾县,鄙邑桐城浮山左,亦抄楮皮[纸]、结香纸。邵阳(湖南)则[有]竹纸顺昌纸,柬纸则广信为佳,即奏本[纸]也②。今传本《物理小识》有许多脱字,故不易解。谈到松江潭笺或仿宋藏经笺时,所称“渍荆川连、芨褙蜡砑者也”,应理解为:以荆川连纸借白芨糊裱背,使之厚重,再加蜡质并砑光。方以智谈到明代时还仿制过宋代金粟山藏经纸(一种蜡笺)和唐代的薛涛笺,他所说“镜面高丽”应当是高丽镜面笺,产于朝鲜国,但此纸仍然是楮皮纸,不是“茧纸”。明代看来较少仿制过五代南唐的澄心堂纸,因《永乐大典》用纸、宣德纸已超过澄心堂纸了。
  方以智特别介绍宣德年所制贡纸,认为有当时造纸家陈清(1395~1460在世)印记的纸最佳,还提到泾县纸及桐城的楮皮纸和结香皮纸,以及湖南邵阳的竹纸。结香(Edgeworthiachrysantha)为瑞香科植物,早在唐代即用于造纸。文震亨(1585~1645)《长物志》(约1640)卷七所记与屠隆《考槃余事》卷二雷同,但补充说“泾县连四最佳”①,也说明泾县纸在明代为人们看重。此处所说的泾县纸,后来发展成为所谓宣纸。松江潭笺别本作谭笺,荆川纸别本作荆州(今湖北)纸。从明代起湖南、湖北二省产纸量突然大增,至清代仍然保持这个势头。
  在王宗沐(1523~1591)、陆万垓(1525~1600)所编《江西省大志》万历本(1597)卷八中,更详细列举出全国产纸大省江西省所抄造的28种纸的名目:
  造纸名二十八色,曰白榜纸、中夹纸、勘合纸、结实榜纸、小、开化纸、呈文纸、结连三纸、绵连三纸、白连七纸、结连四纸、绵连四纸、毛边中夹纸、玉版纸、大白鹿纸、藤皮纸、大楮皮纸、大开化纸、大户油纸、大绵纸、小绵纸、广信青纸、青连七纸、铅山奏本纸、竹连七纸、小、白鹿纸、小楮皮纸、小、户油纸、方榜纸。又有大龙沥纸,青红黄绿皂榜纸、楮皮纸、藤皮纸、衢红纸②。
  名目虽多,归纳起来不外是榜纸(巨幅厚纸)、开化纸(薄楮皮纸)、绵连纸(皮纸)、中夹纸、奏本纸、油纸等及各种色纸。江西纸厂命名其所产纸时,有按纸的用途、外观、原料等取名,其中“藤皮纸”恐怕不是以青藤等藤类所造,其实所有上述二十多种纸都主要以竹及楮皮为原料。有的名字如“绵纸”是传统旧名,并不是说此纸由绵茧所造,而实为楮皮纸。由于明初起就在江西设官局造纸供内府御用,所造者都是上等纸,不计工本。但民间槽户则不然,所造普通纸作印书用,价钱较便宜。
  明代湖广临湘人沈榜(1551~1596在世)曾于万历十八年(1590)任顺天府宛平(今北京市境内)县令,后来(1593)升户部主事。他在县令任内根据档册编写了《宛署杂记》(1593),共20卷,含不少明代内府用纸的史料。如卷15载“遇重修《大明会典》,用中夹纸二千五百张,价三十七两五钱;大呈文纸四千张,价十六两;连七纸一万一千六百张,价九两二钱八分。系按院赎银。笔五百枝、墨一百锭,价十三两。抬连纸二千张,价一两八钱。……呈文纸五千张,价三十两。”③其中“中夹纸”之名已见于《江西大志》,当由江西解至京师,纸名不易理解,可能是一种厚重之纸,比一般连四、连七纸贵得多。《大明会典》重修于万历十五年(1587),书中所述纸价即当时之时价。
  《宛署杂记》卷15还记载当时礼部“遇筵宴考满阁下,用梨板三块,价一两二钱;大红纸十二张半,价减七分五厘;毛边纸五十张,价三钱;咨呈纸(即呈文纸)五十张,价一钱七分五厘。连四纸二十五张,价一钱七分五厘;大瓷青纸十张,价一两。墨二笏,价一钱。……榜纸二十五张,价三钱七分五厘。”④此外,还记载“大呈文纸每百张价三钱五分,抬连纸每百张价一钱,连七纸每百张价六分五厘,青壳纸每百张价三分,中呈文纸每百张价二钱,毛边纸每百张价银六钱,碗红纸五张价一钱”。此处所述为万历二十年(1592)由宛平县支付内府用各种纸当时的时价。同书卷15载万历十九年(1591)顺天府乡试用纸中,还可知道其他品种纸及其用量,其中御览纸690张、表纸11,360张、中呈文纸11,650张、草纸3700张、刚连纸37,300张、大红行移纸40张、分水纸1600张、青连纸2013张、白榜纸80纸、红黄榜纸60张、红黄龙沥纸20张、官青纸6张,等等。同时期的其他物品时价如下:香油50斤价1两银,麻布1疋价1两8钱,烟墨1斤价5钱,烧酒2瓶价1钱,白布2疋3钱6分,白面4斤价4分,铁钉5斤价1钱,线麻6两价2分。于是推算得知,抬连纸2000张相当1疋麻布,50张毛边纸相当15斤铁钉或6瓶烧酒,大呈文纸50张相当1斤香油,等等。相比之下,纸价并不算昂贵。前引史料说毛边纸是因毛晋汲古阁刻书用纸而得名,看来此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毛氏诞生前毛边纸之名已经存在,只不过他爱以此纸印书而已。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谭笺
相关人物
陈弘绪
相关人物
方以智
相关人物
芨褙
相关人物
文震亨
相关人物
陆万垓
相关人物
沈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西山区
相关地名
铅山县
相关地名
常山县
相关地名
英山县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
上虞区
相关地名
吴中区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荆州市
相关地名
新安县
相关地名
徽州区
相关地名
信州区
相关地名
铅山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泾县
相关地名
桐城市
相关地名
浮山县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南唐乡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临湘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