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农用育蚕纸及工业烟火用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66
颗粒名称: 五 农用育蚕纸及工业烟火用纸
分类号: TS761.1
页数: 2
页码: 211-2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元时期,纸在工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养蚕时,蚕农用厚桑皮纸承受蚕卵,便于贮存。火药技术发展迅速,纸被用于制作烟火和火器,如药线、火药筒、火箭筒和火球等。纸包裹火药,用于爆炸和燃烧,展现了纸在军事领域的重要应用。同时,大量纸制品在祭祀和葬仪中被焚烧。
关键词: 宋元时期 农用育蚕纸 工业烟火用纸

内容

纸除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外,还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用途。中国是个养蚕大国,各地蚕农育蚕时,当雌蛾生蚕卵之际,都要用厚桑皮纸承受,让蚕卵粘在纸上,粒粒铺匀,名曰蚕连。再卷起收存,以待来年育蚕。古时用布承受蚕卵,实践证明以纸代布,效果更好,更易贮存。元代农学家王祯(1260~1330在世)《农书》(1313)卷20写道:“蚕连,蚕种纸也。旧用连二大纸,蛾生卵后,又用线长缀,通作一连,故因曰连。匠者尝别抄以鬻之。《务本新书》云:蚕连,厚纸为上,薄纸不禁浸浴。如用小灰纸更妙”。《务本新书》是元初一部农书,成于13世纪。按费著《蜀纸谱》(约1360)云:“双流纸出于广都,每幅方尺许,品最下,用最广,而价亦最贱。……亦名小灰纸”。
  小灰纸实为粗制皮纸,因树皮外壳青皮碎片未除尽,纸呈灰色,故名。收蚕卵一般用桑皮纸或楮皮纸。
  宋代是火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年节时经常放的烟火和爆仗,都是将火药放入纸筒中,再通过“药线”点放。药线所用火药含硝石较多,含硫量低,或主要以硝石与木炭为之,再将其以纸捲成,故名。实际是引火或起爆用。做药线的纸要薄而强韧,做火药筒的纸要厚,可以用较次而便宜的纸,数层粘在一起。除烟火外,有些实战用的火器,如火箭筒、火球等也用纸作成①。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12写道:“蒺藜火球,以三枝六首铁刃,以火药团之,中贯麻绳,长一丈二尺,外以纸并杂药传之。”杨万里《诚斋集·卷44》载《海鰌赋后序》(约1170)谈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军以霹雳砲击败金水军时写道:
  绍兴辛巳(1161),逆亮(完颜亮)至江北,掠民船,指挥其众欲济。我(宋)舟伏于七宝山后,……舟中忽发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而实以石灰、硫黄、[硝石、木炭]。砲自空中而下落水中……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②
  霹雳砲实际上是早期以火箭原理发出的炸弹。《金史》(1345)卷116《蒲察官奴传》载1233年金军以飞火枪击杀蒙古军围城时写道:“枪制,以敕黄纸十六重(层)为筒,长二尺许,实以柳炭、铁滓、磁末、硫黄、砒霜、[硝石]之属,以绳系枪端”③。这里谈的也是一种火箭。宋元时一方面将大量纸制品在祭祀及葬仪中焚烧,另方面还用大量纸制成烟火及火器供爆炸及爆燃。纸包不住火,却可以包住比火更猛的火药。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