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纸扇、风筝、纸牌、剪纸、纸人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65
颗粒名称: 四 纸扇、风筝、纸牌、剪纸、纸人形
分类号: TS761.1
页数: 4
页码: 208-2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代纸制品在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中广泛应用,纸扇成为普遍使用的物品,团扇与折扇并存,并常点缀书画。纸制品还用于风筝和纸牌等娱乐活动,甚至被用于军事目的。同时,纸人形等纸制玩具也丰富了儿童的娱乐选择。这些纸制品的普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纸的广泛需求和精巧运用。
关键词: 宋元时期 纸制品 日常生活 文化娱乐

内容

还有一种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必须用的纸制品是纸扇。扇有各种形式,常用的是团扇,扇面早期用绢,后改用纸,且有书画点缀在上面。现在用的折扇古称聚头扇,是从高丽传入的。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卷12说:“元以前多用团扇,绢素为之,未有摺者。元初东南夷人使者持聚头扇,人共笑之。”这种说法可能值得商榷,据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的研究,高丽的摺扇从日本学来,宋代时传入中国。当时传入中国的金银画摺叠扇是日本货,白摺扇是高丽仿制品。苏轼、邓椿等文士都赞赏过摺扇。南宋时临安街上已有摺扇铺,摹仿制作①。我们查得南宋人朱弁(1080?~1144)《曲洧旧闻》(约1135)曾载:哲宗(1086~1100在位)御讲筵,诵读毕,赐坐,例赐扇。潞公见帝手中独用纸扇,率群臣降阶称贺。潞公指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天圣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等职,曾两次拜相,封潞国公。故事发生于1086~1088年之间,文彦博之所以率群臣称贺,可能因哲宗手持纸扇表示不讲奢侈。南宋署名西湖老人的作者(1165~1124在世)于《繁盛录》(约1200)中介绍当时杭州时写道:“诸行市:川广生药市、象牙玳瑁市、金银市……麻布行、青果行、海鲜行、纸扇行、麻线行……蠲糨纸、造翠纸、乾红纸”②。可见纸扇行成为南宋都城行市之一。同书还指出:“街市扑卖,尤多纸灯,不计其数目”。纸扇行所卖的,包括纸面团扇和摺扇。
  纸制品除作为玩具及娱乐用外,还有风筝、纸牌和纸人形。纸糊风筝以前叫纸鸢,宋以后多称为风筝。北宋人郭若虚(1039~1095在世)《图画见闻志·记艺》(约1075)篇载,五代末至北宋初著名画家郭忠恕(字恕先,约912~977)遇一富人,饷以酒肉,然后请画家在一幅巨纸上作画。郭忠恕稍作思索后,在纸的前端画了个儿童手持线车,在纸尾部画出一个风筝,而纸中间没有画什么,只以一线将首尾两端联在一起。这件事后来在艺坛中传为佳话。前述西湖老人《繁盛录》,还谈到杭州“街市举放风筝”,诸行市中有卖风筝者。南宋末的文人周密(1232~1298)在《武林旧事》(约1270)中追忆宋室南渡后临安城内往事时,提到淳熙间(1174~1189)宋孝宗赵睿(1127~1194)在杭州西湖与民同观烟火和风筝表演③。周密还谈到杭州放风筝的艺人周三、吕偏头。当时成年人和儿童都喜欢风筝。
  宋人李石(1108~1183?)《续博物志》卷10说:“今之纸鸢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望视,以泄内热”。可见放风筝还被看成是体育游戏。像过去一样,宋元时风筝再次用于军事目的。据《金史》卷113《赤盏合喜传》,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时,蒙古军在速不台(1170~1248)率领下围攻金都汴京,双方相持十多日。此时守城的金首相白撒(1177~1234在世)本非将才,又刚愎自用,先以红纸灯为号,偷袭敌营失败后,又从城上放纸鸢,置文书于其上,飞至蒙古军中被俘的金兵营中断之,号召他们起来反抗,又告失败。因此人们讽刺这位末期宰相,想以纸灯、纸鸢退敌则难矣。
  此外,据宋人孟元老(1087~1165在世)《东京梦华录》(1147)卷六记载,北宋时汴京街上“设长竿高数十丈,以绘彩结束,以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这是说,在高竿上用彩带扎成许多结,再将用纸糊成的各种戏剧人物悬在竿上,风吹动纸人就如同飞仙。这也是一种大众娱乐活动。同时,宋代城市街道上到处走动的货郎,还出卖许多纸制人形等玩具供儿童玩耍。这些玩具都着以各种颜色,上面还画着图案等,以吸引顾客。
  从唐代起兴起的纸牌,在宋代有进一步发展。欧阳修《归田录》(1067)卷二写道:
  唐世士人盛行叶子格(纸牌),五代、国初(北宋初)犹然,后渐废不传。今其格世或有之,而无人知者。惟昔杨大年(杨亿,字大年,974~1020)好之,仲侍制(仲简)大年门下客也,故亦能之。大年又取叶之彩,名红鹤、皂鹤,别演为鹤格。……余少时,亦有此二格,后失其本,今纪无知者①。
  实际上纸牌游戏在宋元时期一直未断。美国人卡特认为纸牌在中国印刷术西传中起了很大作用,他写道: “到了宋代,这种叶子格的演进似乎采取两种形式。有些仍继续印在纸上,但印刷的花样更为复杂,发展出各种图形和习俗相沿的图案,成为中国以及欧洲纸牌的祖先 ”。
  卡特引法国汉学家勒牡萨(AbelRémusat,1788~1832)主张“纸牌发明于宋徽宗宣和五年(1120)”的说法后,提出此说法要大大修正。前引杨亿所玩的纸牌,就早于宣和,卡特认为纸牌可追溯到969年②。明人翟佑有《宣和纸牌谱》,收入《说郛续》卷38,虽所载多为后期物,但也不难看到早期痕迹。本世纪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纸牌(9.5×3.5厘米),年代不好确定,可能是14世纪左右,即相当于元代。这正是欧洲纸牌开始出现的时间,这就是说蒙古军西征时,将纸牌辗转传入欧洲。
  宋代还流行着影戏,所用人物由纸制或革制。吴自牧(约1231~1309在世)《梦粱录》(1274)卷20《百戏技艺》中写道: “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阎卿等熟于摆布,立讲无差③。
  剪纸在宋代也很盛行,周密《志雅堂杂抄》(约1270)卷上称: “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俞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④。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记》详细地介绍杭州街上经营小买卖的各个行业,其中有纸画儿、扇牌儿、剪字、剪镞花样、胶纸、风筝、药线、油纸、圪伯纸、镟影戏、卖烟火、糊刷、屋头挂屏、诸色经文等,“每一事率数十人,各专藉以为衣食之地”⑤。其中剪字技巧很高,杨万里(1127~1206)有赠剪纸道人诗,序中说:“道人取义山《经年别远公诗》,用青纸剪作米元章字体逼真”。就是说能用蓝纸剪出北宋书法家米芾写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剪字字体与米芾字体逼真。
  这里特别还应提到与剪纸、影戏有关的影戏灯,俗称走马灯。它是按燃气轮原理制造出来的。宋开封人金盈之(1091~1161在世)《醉翁谈录》卷上回忆北宋都城汴京风俗及社会繁荣情况时说: “上元自月初开东华门为灯市。十一日车驾谒原庙回,车马自阙(宫)前皆趋东华门外, …… [有]镜灯、字灯、马骑灯、风灯、水灯…… ”范成大(1126~1193)《石湖居士诗集》卷23《上元(正月十五日)纪吴中节物徘谐体三十二韵上》有 “转影骑纵横 ”之句,自注曰 “马骑灯 ”。姜夔( 1163~1203)《白石道人诗集》卷下《观灯口号十首》第七首诗“纷纷铁马小回使,幻出曹公大战车 ”,讲的也是走马灯。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论灯品时说: “此外有五色蜡纸菩萨叶,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 ”。
  刘仙洲(1890~1975)先生说,骑灯构造原理是,在立轴上横装一叶轮,立轴下置一烛。燃烛时燃气上升,推动叶轮旋转。立轴中部沿水平方向装四根细铁丝,每根铁丝粘上纸剪的人马。将以上都放在纸糊灯笼内,夜间点烛时,剪纸人马随叶轮及立轴旋转,其影子投射到灯笼纸上,从外面看上去就见纸剪人马旋转如飞①。这种玩具灯具有科学发明的意义,主要是它启示这样一种思想:用燃气驱动叶轮旋转,使热能变为动能。15世纪后半叶欧洲工程师用同样原理将叶轮、立轴放入烟筒中,旋转时通过齿轮带动烤肉铁叉旋转。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曾设计过这种装置。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博士认为西方利用上升热气流的这种装置“极有可能导源于中国较早期的走马灯,(zoetropes),而走马灯可追溯到唐代,如果不是汉代的话……”②
  从南北朝、隋唐以来葬仪中供人在阴世间用的纸钱及其他纸制品,也在宋代得到大发展,而且制造得越来越精细。街上有专门商品出售这类纸制品,而不只在葬礼时用,节日也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谈北宋汴京中元节(七月十五日)风俗时写道:
  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节、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又以竹秆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
  “九月重阳(九月九日)……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
  “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写于灶上。……近春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除夕,……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中外③。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