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书画及印刷用皮纸的大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53
颗粒名称: 三 书画及印刷用皮纸的大发展
分类号: TS75
页数: 3
页码: 190-1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元时期,麻纸衰落,皮纸成为主流,广泛用于各种用途,尤其是绘画。竹纸经济实用,多用于大众读物。皮纸在宋元书画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名画依赖皮纸展现艺术特色。故宫博物院所藏宋元珍品书画多使用桑皮纸或楮皮纸,品质上乘,适合书画。出土文物也证明皮纸当时广泛应用。宋元是皮纸大发展时期,楮皮纸尤受士人看重。
关键词: 宋元时期 印刷 皮纸 发展

内容

与竹纸、皮纸相比,从汉代以来长时期占垄断地位的麻纸,从宋元时期开始逐步衰落,只有少数地区仍在生产,例如四川和北方若干地区,或纯用麻料,或将麻料与皮料混合制浆,亦可与竹类搭配造纸。如金代平阳(今山西临汾)刊印的所谓“平水版”《刘知远诸宫调》,即用山西麻纸。元代浙江官刻本《重校圣济总录》(1299~1300),印以麻料与皮料混料纸。唐代盛极一时的藤纸,虽然宋代还有少量生产,但也在迅速减产,到元以后几乎消失。宋元时期造纸原料格局的演变,把皮纸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宝座。这种纸此后长盛不衰,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皮纸之所以青春永在,因为与麻纸一样抗蛀、长寿和坚韧,但比麻纸更洁白、柔韧、平滑,且原料供应充分,可适于各种用途,尤其绘画。皮纸在所有上述品质方面都超过竹纸,只是成本比竹纸高些。因此宋元书画、刻本和公私文书、契约中有许多仍用皮纸,其产量之大、质量之高大大超过隋唐五代。高级文化用纸仍是皮纸的天下,宋元画家创作设色写意、工笔和山水时,对画面材料的技术要求很高,但也一改旧习,逐渐多用皮纸,许多书法家尤其如此。从这一时期起皮纸大有取代在绘画材料中长期占优势地位的绢素之势,而这正是绢素在书画领域内所盘据的最后一个阵地。
  在书法领域内,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即苏轼、黄庭坚(字山谷,1045~1105)、米芾和蔡襄(1012~1067),都融汇了晋唐前辈的笔意,而又有自己的特点。蔡襄草书笔划中露出一丝丝白道,称为“飞白”;东坡字体豪放、潇洒;黄庭坚字雄健挺拔;米芾则注重天真自然。宋代山水、花鸟画十分盛行,写生和水墨受到重视,是该时期绘画特点。全能画家李公麟(字伯时,1049~1106)首创“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工笔“白描”画法,对后世人物画有长期影响。米芾的画运用水墨淋漓、明暗交融的墨点,描写烟雨迷茫的江南山水,称“米点山水”。元代绘画有重大革新,尤其山水,以黄公望(1269~1345)、〓瓒(1306~1374)、王蒙(?~1385)及吴镇(1280~1354)四家为代表的画家,摆脱了宋代院体风格,注重抒情写意,追求笔墨情趣,使山水成为中国绘画主流。而赵孟頫(1254~1322)、李衎(1245~1320)、朱德润(1244~1365)等都能善画。所有这些宋元书画名家在创作时都有赖于对皮纸的使用,有时也只有皮纸才能使书画家在作品中展示其艺术特色,而绢素则作不到这一点。因而传世的宋元书画也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我们有幸,在研究宋元造纸术时,得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各种珍品,并就其纸质作了检视。试举数例如下。苏轼的《三马图赞》、黄公望的《溪山雨意图》(29.5×105.5厘米),都是用很好的桑皮纸。李建中(945~1018)的《贵宅帖》、苏轼的《新岁未获帖》、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夏日诗》、法常(1176~1239)的《水墨写生图》、宋人《百花图》等,都是用楮皮纸。元人李衎(1245~1320)的《墨竹图》、赵孟頫的(1254~1322)的《从骑图》、朱德润(1244~1365)的《秀野轩图》和张逊(约1285~1355在世)的《双钩竹》(1349)等,也都是用皮纸。这些纸都洁白,表面平滑受墨,纤维束少见,纤维交织匀细,细帘条纹,均堪称上等皮纸。米芾的《高氏三图诗》则是用麻、楮混料纸,他的《韩马帖》是用麻纸,这在宋元书画中已属少见。
  宋元时期一般读物供大众用者多印以竹纸,较讲究的书还是用皮纸。我们对北京图书馆有关善本用纸作了检验,发现其中北宋开宝藏经《佛说阿维越致遮经》(973年刻,1108年刊),用高级桑皮纸,双面加蜡、染黄。南宋中期廖氏世采堂刻《昌黎先生集》,为细薄白色桑皮纸。南宋景定元年(1260)江西吉州刻本《文苑英华》、咸淳《临安志》(约1270)及元代茶陵刻本《梦溪笔谈》则用楮皮纸。此外,如杭州刻宋板《文选五臣注》、南宋临安府刻《汉官仪》(1133)、四川眉山刻本《国朝二百名贤文粹》(1197)、蒙古定宗四年(1248)刻本《证类本草》等,都是皮纸。自然宋元稿本及写本也同样如此,如司马光(1019~1086)《资治通鉴》稿本、北宋元丰元年(1078)内府写本《景祐乾象新书》、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内府写本《洪范政鉴》等都是皮料纸,其中《洪范政鉴》为楮皮纸。地下出土物也时有发现,如1978年苏州瑞光寺塔出土的北宋天禧元年(1017)刻本《妙法莲华经》用纸,为桑皮与竹料混料纸①,1966~1967年浙江瑞安慧光塔出土北宋明道二年(1033)雕板《大悲心陀罗尼经》为桑皮纸②。
  与前代相比,宋元是皮纸全面大发展阶段,楮皮纸像唐代那样仍被士人看重。我们前一章中已提到韩愈、薛稷将楮皮纸尊称为“楮先生”、“楮国公”,还没有提到另一唐人文嵩将其尊为“好畤侯”,这里有必要补充介绍一下。文嵩将楮皮纸比作一位伟人,取名为楮知白,而为之树传。他在《好畤侯楮知白传》中写道:
  “楮知白字守元,华阴人也。其先隐居商山,入百花谷,因谷氏焉。幼知文,多为高士之首冠。……奉职勤恪,功业昭著,上用嘉之,封好畤侯。其子孙世修厥职,累代袭爵不绝。……晋宋之世,每文士有一篇一詠,出于人口者,必求之缮写,于是京师声价弥高,皆以文章贵达。历齐梁陈隋,以至今朝廷,益甚见用。知白为人,好荐贤汲善,能染翰墨,与人铺舒行藏,申冤雪耻,呈才述志。启白公卿、台辅,以至达于天子,未尝有所艰阻,隐蔽历落。布在腹心,何只于八行者欤。知白世家,自汉朝迄今千余载,奉嗣世官,功业隆盛。簿籍图牒,布于天下,所谓日用而不知也。……累迁中书舍人、史馆修撰,直笔之下,善恶无隐。明天子御宇,海内无事,志于经籍,特命刊校集贤御书,书成奏之,天子执卷躬览,嘉赏不已。因是得亲御案,乃复嗣爵好畤侯。史臣曰,春秋有楮师氏,为卫大夫,乃中国之华族也。好畤侯楮氏,盖上古山林隐逸之士,莫知其本出,然而功业昭宣,其族大盛,为天下所利用矣。世世封侯爵食,不亦宜乎”③。这篇有趣的传记,将楮皮纸的功业以人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中国纸文化史中有趣的文学作品,也说明中国人对楮纸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凡隋唐所有皮纸都在宋元有所发展,而且又开发出新的造纸原料。陈元龙(1652~
  1736)《格致镜原》(1735)卷37引《花木考》云,“榔纸类木皮[纸],而薄莹滑,色微,宋时人贡以书表”①。此即棕榈科的热带木本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主要产于广东、海南及台湾,其皮及苞确可造纸②,从而在皮纸大家庭中又增加新的一员。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苏轼
相关人物
黄庭坚
相关人物
蔡襄
相关人物
李公麟
相关人物
黄公望
相关人物
王蒙
相关人物
吴镇
相关人物
赵孟
相关人物
李衎
相关人物
朱德润
相关人物
李建中
相关人物
张逊
相关人物
司马光
相关人物
韩愈
相关人物
薛稷
相关人物
文嵩
相关人物
楮知
相关人物
齐梁
相关人物
陈隋
相关人物
陈元龙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长盛
相关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临汾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