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久负盛名的南唐澄心堂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048
颗粒名称: 四 久负盛名的南唐澄心堂纸
分类号: TS75
页数: 6
页码: 178-183
摘要: 本文介绍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澄心堂纸以其卓越品质成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纸张之一。这种纸由南唐后主李煜下令监造,专供御用和赏赐。其特点是洁白如玉、坚韧耐久、受墨良好。南唐灭亡后,澄心堂纸散出宫中,受到北宋文人的珍视和仿制。其原料为楮皮,制造过程精细,包括反复蒸煮、舂捣、漂白和抄纸等步骤。由于技术精湛和品质卓越,澄心堂纸被誉为纸中第一品,对后世造纸技艺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时期已有仿制澄心堂纸的记录,表明其受欢迎程度及人们对其品质的认可。
关键词: 造纸技术 唐代 澄心堂纸

内容

五代十国时期的造纸技术成就是不能低估的,这是唐代技术的延续。这里要谈的是出现于南唐(923~936)的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澄心堂纸。据北宋人陈师道(1053~1103)《后山谈丛》的记载,澄心堂本是南唐创立者烈祖李昇(888~943)节度金陵(今南京)时宴居、读书、批阅文件的日常活动场所。至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位时(961~975),因工于诗词、书法,设官局监造佳纸供御用,遂取名为澄心堂纸。此纸当时只供御用及颁赐群臣,外间很少见到,及南唐灭亡,宫人自宫中携出高价出售,到北宋文人士大夫手中后引起重视。
  从宋人诗文集中我们看到很多有关记载,例如刘敞(字原父,1019~1068)《公是集》云:“去年得澄心堂纸,甚惜之。辄为一白,邀永叔诸君各赋一篇,仍各自书,藏以为玩。故先以七言题其首”:
  臂笺弄翰春风里,斫冰析玉作宫纸。
  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
  流落人间万无一,我从故府得百枚。
  欧阳修(字永叔,1007~1062)从刘敞那里得到十枚后,再分赠梅尧臣(字圣俞,1002~
  1060)。梅尧臣《宛陵集·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中以下列诗描述此纸:
  昨朝人自东郡来,古纸两轴缄縢开。
  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
  蜀笺脆蠹不禁久,剡楮薄慢还可咍。
  书言寄去当宝惜,慎勿乱与人剪裁。
  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
  澄心堂中唯此物,静几铺写无尘埃。……
  于今已逾六十载,弃置大屋墙角堆。
  与此同时,宋敏求(字次道,1019~1079)也从南唐内库中得到澄心堂纸,再赠梅尧臣百枚,梅又于《宛陵集·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中云:
  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
  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
  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觅。
  城破犹存数千幅,致入本朝谁谓奇。
  浸堆闲屋任尘土,七十年来人不知。
  而今制作已轻薄,比于古纸城堪嗤。
  古纸精光肉理厚,正事好事亦稍推。
  五六年前吾永叔,赠予两轴今宝之。
  是时颇叙此本末,遂号澄心堂纸诗。
  我不善书心每愧,君又何此百幅遗。
  梅尧臣后将澄心堂纸样若干赠给潘谷(约1010~1060在世),由后者进行仿制。潘谷字伯恭,歙州人,造墨精妙,又能造纸。仿制成功后,又赠梅尧臣300枚。潘谷赠纸样时作诗说:
  永叔新诗笑原父,不将澄心纸寄予。
  澄心纸出新安郡,腊月敲冰滑有馀。
  梅尧臣得潘谷仿制澄心堂纸后,也赋诗说:
  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
  予传澄心古纸样,君使制之情意馀。
  自兹重咏南唐纸,将令世人知首尾。
  蔡襄(1012~1067)《文房四说》云:“纸,李主澄心堂为第一,其为出江南池、歙二郡。”
  北宋诸名公如刘敞、欧阳修、梅尧臣、宋敏求等人咏澄心堂纸诗相当多,并对之给予高度评价,因而此纸名声大振。其中梅尧臣的诗从造纸技术角度看来最有启示性,我们此处主要转引梅诗。他当时还对澄心堂纸产地及制法作了调查,并以诗的形式作了简介,同时还请人仿制,使此纸不致失传。梅尧臣在这方面是有心人、热心家。
  综合有关史料,我们得知澄心堂纸是南唐后主李煜于961~970年下命监造的御用书画用纸。开宝八年(975)宋太祖令曹彬(931~999)领十万大军攻南唐并破金陵,后主李煜降宋,被遣至汴京。曹彬入城后严禁士兵杀掠,因此澄心堂宫殿保留完好,内库封存,那时还有澄心堂纸数千幅积存于内库墙角之中。大约从1043~1045年后,澄心堂纸从库中散出,刘敞以重金得百枚,赠欧阳修十枚,欧又分赠梅尧臣二枚。此后宋敏求又以重金得数百枚,赠梅尧臣百枚,梅又将纸样赠潘谷。潘在歙州依样作了大量仿制品,再回赠梅尧臣三百枚。
  南唐澄心堂纸造于歙州和池州(今安徽歙县及贵池),原料是楮皮。这种纸的特点是极其洁白、表面平滑如玉版,又很受墨,纸质厚重、坚韧。与唐代著名的蜀笺和剡藤纸相较,比前者更坚挺而耐久,比后者更厚实而受墨,在质量及适用性方面超过此二纸,因此澄心堂纸被蔡襄评为纸中第一品。在制造过程中当精工细作,排除楮皮料上残存的任何青皮屑,反复蒸煮与舂捣纸料,并经自然漂白(日晒)、反复漂洗,用重抄法或单抄双晒法制成厚纸。抄纸时间在冬季,以腊月敲冰水配制纸浆。这是有深层技术考虑的,因为冬季水中无微生物及其他杂质。水凝成冰再经融化,是一种提纯过程。同时用冰水配浆使纤维分散效果更好,所加植物粘液之稠度不致下降。当然抄纸工要将双手深入冰冷的纸浆中抄纸,也是艰苦劳动,须在纸槽旁置一炭火盆,手冻时随时烘烤一下。将半湿纸烘干时,采用极为平滑的烘面,再小心揭下,将两面砑光。由于采取这些技术措施,澄心堂纸才在诸纸中占居首位。
  因南唐澄心堂纸传世较为稀少而名贵,而人们又都喜爱,因此从北宋时(1041~1045)已有仿制,此后历代直到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仿品不断出现。我们读古书及鉴定古纸时,宜注意五代真品及宋、元、明、清后世仿品之别,不可均称为“澄心堂纸”。明人曹昭(约1354~1410在世)《格古要论》(1388)卷九称:“澄心堂纸,宋朝诸名公及李伯时画多用澄心堂纸。”此处所说李伯时指宋代大画家李公麟(1049~1106)。按公麟晚生于梅尧臣47年,他在世作画时,南唐纸早被先辈们分光,他不可能拥有此纸,何况梅诗中有“幅狭不堪作诰命”之语,这样幅度纸不堪作画,故其所用必为仿品。屠隆《考槃馀事》说:“尝见宋板《汉书》,..每本用澄心堂纸数幅为副”,也必指仿品,断不可能将“百金市一枚”的南唐纸用作宋版书副页的。谢肇淛《五杂俎》(1616)卷12《物部四》称,欧阳修起草《五代史》时用澄心堂纸。其实欧公手中当时只有两枚为南唐所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大概因澄心堂纸名气太大,人们总习惯将宋名家墨迹说成以此纸挥毫。不过各代仿品,总以前代纸为样,归根到底以南唐纸为本。从后世仿品也多少可见南唐纸的踪迹。观察仿品,可知南唐澄心堂纸幅不大,约33×40厘米,略呈斗方形,纸厚约0.4毫米,当然是加工纸。历代仿制过程中,力图作得精细,因此澄心堂纸在历史上起着推动造纸技术发展的作用。

知识出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师道
相关人物
李昇
相关人物
李煜
相关人物
刘敞
相关人物
宋敏求
相关人物
潘谷
相关人物
欧阳修
相关人物
梅尧臣
相关人物
曹彬
相关人物
曹昭
相关人物
李公麟
相关人物